草海“走婚桥”与神秘的女儿国

朋派

<p class="ql-block">草海不是海,而是泸沽湖上一大片湿地,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这一大片高原湿地全长约七千米,平均宽约八百米,面积达九千余亩,由于长期泥沙淤积,水深变浅,芦苇丛生,从远处看像一片草的海洋,因此当地人称其为“草海”‌。亦被誉为“高原水生植物陈列馆”和“地球之肾”。</p> <p class="ql-block">草海主要景观之一为清新优雅的碧绿湖面,那如翡翠般的色泽,令人心醉神迷;每至初夏时节,草海一片清新、绿意盎然,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打造的一座水中花园。</p> <p class="ql-block">草海湖面与远处的山峦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草海与泸沽湖的其他水域通过一些狭小的水道相互连通,水路纵横交错、复杂难辨,芦苇生长得极为茂密,许多地方唯有乘船方可进入。</p> <p class="ql-block">因为草海之中鱼虾丰富,当地居民常常划着别具特色的猪槽船在湖中捕鱼。</p> <p class="ql-block">岸边时常停放着的一排船也成为了草海独特的一景。</p> <p class="ql-block">阳光明媚,坐在船上拍照很出片。</p> <p class="ql-block">游客甚至可以在芦荡上观景拍摄。</p> <p class="ql-block">站在猪槽船的渔民,慢慢悠悠的摇着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空之镜,好一幅草海渔歌图。</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船夫带着几位乘客在游览泸沽湖。</p> <p class="ql-block">草海不是海,却似一片浪漫之地,因为横亘在水面之上的草海桥。</p> <p class="ql-block">搭建在草海之上的这座叫走婚桥。这是泸沽湖上唯一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走婚桥最早是建于土司时代,桥长300余米横跨草海两岸,由木头建造而成。走婚桥不仅方便了两岸老百姓的通行,同时在过去的战争中为土司集中两岸兵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走婚桥分新老两座,老桥虽已弃用,却承载着近百年的历史沧桑;新桥则以其优美的造型和实用的功能,成为游客们的必游之地。</p> <p class="ql-block">走婚桥是奉行“男不娶,女不嫁”的摩梭阿夏羞涩初会时的浪漫步道,是阿夏(摩棱男子统称)走婚的要道,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爱情鹊桥"。</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能够行走于桥上,近距离地徜徉在碧绿的芦苇荡之间,感受那份独特的宁静与浪漫。</p> <p class="ql-block">走婚桥是泸沽湖上一处充满文化韵味与浪漫情调的景点,它不仅是摩梭人“走婚”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游客体验摩梭风情、领略当地民俗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穿过草海和清澈的湖水,走婚桥一直向当地的村庄延伸。</p> <p class="ql-block">在走婚桥附近,当地村民摆摊出售鱼类产品。</p> <p class="ql-block">女孩脖子上挂了支付扫码卡,脚下有一包封装食物,许是太困打起了盹,毕竟还是个小孩子。</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见到的多是女性,感觉进入了“女儿国”。</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背包小伙子一边看着手机,一边与老人边走边聊,大概是问路。</p> <p class="ql-block">导游带着我们来到了中国传统村落—舍垮村。</p> <p class="ql-block">舍垮村位于泸沽湖东南岸川滇交接处,一村跨两省,平均海拔超过2700米,是泸沽湖畔摩梭群居村落保存原貌较完整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的称谓,在浩繁的史籍中,有多种同音异字记载。《史记》和《汉书》称牦牛羌或牦牛夷。古代摩梭为游牧民族,称为放牦牛的人。被认为是元代蒙古军南征时留下的蒙古人后裔。</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摩梭人曾被归为纳西族或蒙古族,但由于其在语言、心理素质、地域和宗教信仰上都与当地蒙古族几乎雷同,未能独立成族。尽管如此,摩梭人在文化上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和习俗,如走婚制度、山歌会等,这些文化活动充满了浪漫和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一进村,导游把我们带到这位名叫泽兰卓玛的家门口。她开始介绍摩棱人的房屋特点。</p> <p class="ql-block">舍垮村内摩梭文化特色鲜明,其房屋以传统摩梭四合院为主,保存完好,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p> <p class="ql-block">泽兰家算是村里的富裕户,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经戒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p> <p class="ql-block">正屋前建有假山水池,有点儿园林意境</p> <p class="ql-block">正屋走廓两侧都有木制雕饰品</p> <p class="ql-block">底层正中开有大门,大门随边设有畜厥,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还栽着花花草草,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泽兰长相俊俏,皮肤白晰,普通话流利。她自我介绍说,她是村里为数极少的大学生,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读书时还去过北京中央美院学过一段时间的绘画,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知识女性了。</p> <p class="ql-block">她带我们走进了她家正房,为我们打开了解摩棱人生活的“一扇窗”。</p> <p class="ql-block">正房在摩梭语称"依咪",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p> <p class="ql-block">正房左侧为家庭主妇的居室兼储藏贵重物品;</p> <p class="ql-block">右侧设大灶,用来煮猪食、烤酒,并设置石磨、石破等。</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经堂围坐一圈,听泽兰讲述:她家正房屋内设有高灶台,两侧装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顶角有一神鑫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高灶台下方设火塘,设置锅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图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银元宝等,摩梭人称"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两边,均铺木地板,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相混。</p> <p class="ql-block">正屋由两根柱子支撑的,分别为“男柱”和“女柱”,代表男女平等。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摩梭人在砍这两根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象征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团结一体,代表男女平等。</p> <p class="ql-block">在摩梭人家中最具权威的是祖母屋,祖母实际上是母亲的母亲,是一家之主。泽兰的祖母每天一早出门到湖边走吃晚饭时回来,到了饭点走到那家都能吃上饭 </p><p class="ql-block">泽兰说她在生孩子的时候才可以享受特权,是躺在这张床上几天,而不是坐月子。祖母希望尽量生女孩,因为女孩子就可以延续这个母系家族。</p> <p class="ql-block">泽兰第一胎生的女儿,后来生了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是谁只有泽兰清楚。因为在摩梭人的文化中,没有父亲这个概念,也没有婚姻这个概念。</p> <p class="ql-block">因为摩棱人的婚恋模式是“走婚”,只要男女双方相互爱慕,就可以一起过夜。第二天早上,他们又会重新回归各自的生活,不会结婚,也没有彩礼、嫁妆。 </p> <p class="ql-block">如果两人有了孩子,孩子就由母亲抚养。当然,父亲也要尽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他们会以“舅舅”的身份出现。</p> <p class="ql-block">对摩梭人来说,一切都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选择和一个人确定关系,也可以选择和多个人保持关系。喜欢就在一起,不喜欢就分开。</p> <p class="ql-block">她是泽兰卓玛的母亲,皮肤黝黑粗糙,看上去不过五十,见我们过来,她停止砸核桃,指着土特产望着我们,但她没说话,估计我们听不懂,</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实行母系社会制度,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男性主要负责劳力工作。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p><p class="ql-block">看她们使用了支付宝,摩棱人跟上智能时代。</p> <p class="ql-block">泽兰家自制的香肠腊肉。摩棱人饮食文化以大米、玉米、荞麦等为主食,同时也食用肉类、蔬菜和水果。肉类是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常见的有猪肉和鸡肉。</p> <p class="ql-block">走出泽兰的家,她带着我们一行来到村集体经营专卖银器饰品店,</p> <p class="ql-block">雪花银吸引眼球,银梳子银腰带能治病,<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价格较贵,但不少游客仍愿意买单。</span></p> <p class="ql-block">女儿买了个银手镯,在手镯上刻字成为卖点,权当是为振兴村经济做贡献了。</p> <p class="ql-block">舍垮村曾经是泸沽湖畔的贫困村,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20年,舍垮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在泸沽湖周围的10个村、一个社区中排名第一。</p> <p class="ql-block">走出舍垮村,我们在四川宁蒗彝族自治县一个摩梭人‌聚集的村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篝火夜晚。</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天生能歌善舞,看他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场面欢快热烈,这是他们生活的常态,</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摩梭人的音乐,除了丧葬词,一般来说,都是比较高亢豪放的,较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称打跳),“甲”为美好之意,“蹉”便是跳舞的意思,意即为美好的时辰而舞蹈、美丽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围着篝火,摩棱男女尽情地边跳边唱,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也跟着节拍鼓掌互动。</p> <p class="ql-block">这边派出摩棱女高音开唱,然后邀请游客表演,有几位年轻女孩勇敢地接受“比拼”,我看她们好像是艺术生,落落大方,一招一式有模有样。 </p><p class="ql-block">姑娘唱罢立刻有几个摩棱“阿夏”将她抛向空中,一阵阵喝采掌声,气氛愈加热烈,大家都沉浸其中, 高潮迭起,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晚会结束,意犹未尽。许多游客争相与这位姑娘合影,因为她的颜值最出众。</p> <p class="ql-block">可爱的摩梭宝宝也受游客追捧,两个小家伙也很配合。</p> <p class="ql-block">泸沽湖被摩棱人视为母亲湖。他们叫它“谢纳咪”。“谢纳”意为众多的水,“咪”表示女或母,合起来就是女湖、母湖之意。</p> <p class="ql-block">泸沽湖畔“神秘的女儿国”,摩棱人千年未断母系氏族形态和母系家庭生活习惯,以及走婚习俗,使其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虽然摩棱人口仅有五万多,虽然他们没有归于哪个民族,但他们是14亿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与我们一样平等,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如草海一样的美丽奇特,如泸沽湖一样的平静而祥和,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