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宫

嘉言懿行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0日,我们夫妻俩乘坐动车来到沈阳,开启沈阳、盘锦、丹东4日游。是1单1团,只有我们两人,纯玩无购物。</p> <p class="ql-block">10月11日,第一个景点就是沈阳故宫。</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为清朝初期的皇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另外一座就是北京故宫),</span>也是中国关外唯一一座皇家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下马碑是中国古代高等级建筑组群的区域禁行的标志物。沈阳故宫下马碑建于乾隆四十九年,除了本身的属性功能,还是沈阳故宫持续营建159年的收官之作,更是乾隆本人“同文之治”“十全武功”的功德碑。</p><p class="ql-block">下马碑以满、汉、蒙、藏、回五种文字刻有: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p> <p class="ql-block">清朝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为“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所在。</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占地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10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500多间。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东路的最南端,也就是宫门前庭。</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东路门,是进入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大门,平时都是关闭的,只能通过正门大清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文德坊与武功坊是沈阳故宫大清门外两座跨街木结构牌坊,东侧为文德坊,西侧为武功坊。两坊皆为四柱三楼琉璃牌坊。过去均为封闭式牌坊,作用相当于宫门。</p><p class="ql-block">两坊中间坊额以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以及落款“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字样,即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沈阳故宫现存建筑物中唯一明确记有落成日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正门前广场,南侧有奏乐亭两座,朝房数间。</p> <p class="ql-block">还有沈阳故宫博物院,这里曾经是道教宫观景佑宫,后成为日本特务组织的驻地,如今却变身为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博物院。博物院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131号,虽然不在沈阳故宫内,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却与故宫紧密相连。这里展示了沈阳故宫的深厚历史,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目前,博物院开放有7个展厅。前3个展厅展示了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的精品文物,每一个文物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让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所折服。后4个展厅则展示雕刻精品和光影艺术,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盛京太庙原位于盛京城附近门外东五公里,并供有肇、兴、景、显“四祖”神位。清迁都北京后,太庙内神位奉入北京太庙,其原址遂停止使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弘历为恢复盛京坛庙制度,遂命盛京工部移建太庙于原址。盛京太庙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但只在太庙内供奉了历朝帝后玉宝玉册。</p> <p class="ql-block">为全面恢复太庙制度,沈阳故宫博物院综合清初史料记载、北京太庙现存陈设和盛京陪都特殊历史地位等多方面因素,对盛京太庙进行了复原陈列。其中,太庙正殿设神龛宝座供奉清太祖努尔哈赤神位,配殿供奉历代帝王神位,使其太庙内陈设更加符合清代典制要求。</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作为盛京皇宫的正门,大清门庄严富丽,与整个故宫建筑俨然一体,是沈阳故宫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大清门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黄色瓦,饰以绿剪边,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堪为一绝。</p> <p class="ql-block">这里通常是文武百官侯朝之所,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谢恩之处,亦是举行部分礼仪性活动的场所。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降清后,就从此门进入,受到皇太极的接见。</p><p class="ql-block">这座门为啥叫“大清门”?正统的说法是清朝的国号为“清”,宫殿的门又叫国门,所以叫“大清门”。还有个传说:这座宫门在建成以后并没有名称,只是叫做“大门”。后来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以后,听说明朝北京皇城的正门叫做“大明门”,为了针锋相对,克其锋芒,就把这座大门命名为“大清门”。</p> <p class="ql-block">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9:00点开门,开始放人了。</p><p class="ql-block">门额牌匾“沈阳故宫”四个大字,由郭沫若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清门,就正式进入沈阳故宫了,向东路方向前行。</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东掖门,从这里进入东路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东路建筑群,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是沈阳故宫营建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十王亭、东西奏乐亭以及銮驾库,以建筑形式生动再现了清朝开国时期国家政体和八旗制度。</p><p class="ql-block">清定都沈阳期间,宫中元旦朝贺 、颁布诏书、凯旋庆典等仪式,以及顺治帝福临的继位典礼,均曾在此大政殿广场举行。这里也是八旗旗主、官员处理各旗公务的所在。清定都北京后,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常朝日,盛京将军以下各衙门官员按例着朝服,于大政殿各旗亭前进行“坐班”仪式。清中期,乾隆、嘉庆、道光诸帝东巡盛京祭祀祖陵后,则在此举行大型筵宴活动。</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殿庭最南端东西各有一座奏乐亭,同为四角攒尖琉璃瓦顶。这组奏乐亭建于清太宗时期,逢大政殿有重大庆典时在此奏乐,清入关后皇帝东巡时仍然使用,但因主要的乐部多是设在殿前较近的地方,亭中乐队应是用于皇帝上殿时接驾和筵宴伴奏等场合。由于奏乐亭是大政殿区域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简单而又坚固,所以一直保存得比较完整,成为沈阳故宫东路南端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东路最不可忽视的就是殿前左右两侧各排列的5座方亭,俗称十王亭或八旗亭。这里举行大型典礼时,皇帝坐大殿,八旗各级官员都各自排列在所属的亭子前;遇有战役中缴来的胜利品,则摆在自己的旗亭前请皇帝过目。直到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官员在此坐班贺朝时仍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八旗亭以亭子的建筑形式出现,又高于亭子的结构形势,外观上以布瓦歇山起脊的形势出现,两个大吻威武雄壮。梁架是卷棚,歇<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起脊在建筑级别上要高于歇山棚,结构上又高于普通园林的亭子。它四周设有围廊,亭子的正面有隔扇门,其他三面用青砖砌墙;亭子的后面设有灶火门,这是烧炕用的。亭内设有火炕,八旗大臣在炕上办理日常的政务,反映了满族习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右翼王是分别掌管军事和民事的两大机构,八旗亭是八旗的最高衙署,旗内族人遇有人口出生、婚丧嫁娶等等,都要有牛录或甲喇章京来进行登记,八旗的旗主可以在自己本旗的旗亭内议政。</span></p><p class="ql-block">十王亭每一座建筑都可以进入到室内进行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在大政殿左手边,分别是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清太宗时期八旗左翼四旗王公官员集会议事之处。</p> <p class="ql-block">而右手边是右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和正蓝旗亭;清太宗时期八旗右翼四旗王公官员集会议事之处。</p> <p class="ql-block">八旗各亭正在举行清前历史展。</p><p class="ql-block">正红旗亭,努尔哈赤建元称汗。</p> <p class="ql-block">正黄旗亭,努尔哈赤统一女贞。</p> <p class="ql-block">镶黄旗亭,皇太极继承汗位。</p> <p class="ql-block">正白旗亭,皇太极拓建都城。</p> <p class="ql-block">镶白旗亭,皇太极改元称帝。</p> <p class="ql-block">正蓝旗亭,皇太极开基拓土。</p> <p class="ql-block">镶蓝旗亭,福临定都北京。</p> <p class="ql-block">镶红旗亭,祭先祖念慈戍功。</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作为当时国家举行重大典礼以及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它是整个宫殿群中最先完成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的造型,很像是一座双层屋顶的八角亭子,在清代俗称为八角殿或八方亭,按照正规的叫法,应该是八角重檐攒尖顶大木架结构建筑。建筑没有一块砖,也没有一根钉子,全部榫卯结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政殿的造型仿游牧民族的帐幕样式,</span>殿宇八面全由木扇门组成,在须弥座的台阶上绕以青石栏杆,雕刻精美。殿顶正中相轮火焰珠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span>色彩鲜艳,做工精美,两层殿顶都用琉璃瓦覆盖,而且是中间黄色,边缘绿色,清代称之为黄琉璃瓦加绿剪边,是沈阳故宫各宫殿屋顶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外观共有内外两圈三十二根红柱,最引人注目的是南侧殿门外两柱上的金龙,昂首探爪仿佛正欲争攫中间的火焰宝珠,形态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在殿柱顶端的外侧,各有相貌威猛、非狮非牛的兽面。据说这是藏传佛教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把它装饰在建筑上,既能带来吉祥又可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大政殿内檐柱间的八面,各装有六扇隔扇门而并无砖墙,门的上半部是“斧头眼”式的棂格,下部裙板中间则各镶有木雕的金漆团龙图案,更增添了殿体周围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内设有宝座、屏风、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p><p class="ql-block">殿内上方是精致的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此殿同时也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重要活动的场所,而在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顺治皇帝)在此登基继位。</p> <p class="ql-block">殿中的“泰交景运”匾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御笔,木底铜字,上钤“乾隆御笔之宝”玺,边缘雕九龙,制于北京养心殿造办处,乾隆四十六年(1781)运至盛京悬于大政殿内御座上方。语出《易经》和《诗经》。其意为“随着天地之气相交万物通达,清朝的宏大国运由此产生”。</p><p class="ql-block">楹联“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为乾隆帝二十二年(1757)御笔。悬于大政殿两翼楹柱上。木底铜字,上钤乾隆御玺,边雕龙纹。联中乾隆帝抒发了对先祖胸怀大略,子孙相继开疆拓土,建立大清之艰辛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示了他为守业子孙,将不忘祖训,大展宏图,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东的一小片空地上,收集有五件并非属于沈阳故宫的文物,包括<span style="font-size:18px;">豫王府影壁、</span>辽代石经幢、城隍庙碑、石塔和安达礼墓碑等。</p> <p class="ql-block">院内还有一门清炮和一座八宝琉璃井亭,亭中一口老井。八宝琉璃井亭(1746-1748),民国时废弃,复建1992年。</p> <p class="ql-block">銮驾库,位于大政殿正北,硬山前后廊式正房十一间。初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1627-1643),乾隆时期改建为存放皇帝、后妃銮驾卤簿及宫廷乐器的专用库房。</p><p class="ql-block">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由沈阳故宫博物院、法兰西学院联合主办的“搜苗狝兽 犷武雄风 清《盛京围场全图》与满族人的渔猎生活”在沈阳故宫銮驾库开展。</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核心展品《盛京围场全图》册页,收藏于法兰西学院。全套分为元部、亨部、利部、贞部和总图共5本,绘制道光十九年(1839)盛京围场共105围地形图,清晰绘制了各围场所处位置、围场内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将士练兵狩猎的布围路线图,再现了八旗官兵在盛京围场的行围活动和狩猎区域,成为清代宫廷纪实性绘画、地理舆图代表性作品,更是研究盛京围场历史沿革和狩猎活动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在清代宫廷贵族和八旗官兵,常以行围狩猎方式,来演练和保持八旗军的战斗力,使其不致荒废武功。</p> <p class="ql-block">盛京围场设立于康熙年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围场。行围的主要目标是山林中的虎豹野猪等野兽。</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展出了马鞍、马鞭、虎枪等许多骑射用品。</p><p class="ql-block">上图为清 仗马鞍;</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清 鲨鱼皮嵌铜钉马鞍。</p> <p class="ql-block">行服包括行褂、行袍和行裳三种,用于出行或狩猎骑马时穿用。其右裾裁下一幅,故称“缺襟袍”,骑行时可将衣襟撩开,扣在腰际,步行时可把缺襟与掩襟相扣。</p><p class="ql-block">清 梅花鹿皮行裳;</p><p class="ql-block">清 明黄色绸貂皮褂;</p><p class="ql-block">清 黄绸棉马褂。</p> <p class="ql-block">左:清 镶黄旗棉甲胄;</p><p class="ql-block">右:清 正红旗棉甲胄。</p><p class="ql-block">展览体现了盛京围场不忘武备,雄镇边卫的设置初衷。</p> <p class="ql-block">时光远逝,“盛京围场”和“满族渔猎生活”都已成为往事,收藏在法兰西学院的这套清人绘《盛京围场全图》,成为我们回望历史、追忆前人的一个载体,是我们打开往昔岁月的一把钥匙。</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时期,女贞-满州人以八旗围猎形成自己的尚武风俗;清朝迁都北京后,对东北边疆地区于予高度重视,重新规定了盛京围场以及吉林、黑龙江围场,清帝东巡期间曾在此多次围猎,东北地区官兵也按例在围场中行围、练兵,以保存八旗官兵的战斗力。</p><p class="ql-block">“盛京围场”作为清朝的保护资源,是研究本地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素材,在今天东北地区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敬典阁,位于沈阳故宫中路东所最后一进院落,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歇山重檐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式建筑。建筑面积315.25平方米,建筑总高18.27米。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檐下有五彩斗拱,东、西、南三面围廊,一层明间前后开门,两侧次间为槛墙和槛窗,两侧内檐为山墙,门为六抹,隔扇四扇,室内两次间与明间中间有间壁,明间前后有一条通道。二层内檐除明间开门外,其四周均为槛墙和槛窗,室内没有间壁,原摆放有金龙大柜,外檐为金龙和玺彩绘。该建筑专供收藏爱新觉罗皇族的宗谱-玉牒所用。</p> <p class="ql-block">家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对百姓家而言叫家谱、族谱、宗谱等,而皇家的家谱则称作玉牒。</p><p class="ql-block">清代《玉牒》,为爱新觉罗氏皇族宗室、觉罗两个支派的族谱。其用满汉两种文字缮写,装帧华美、书法隽秀,是极具审美价值的珍贵文物。据清朝制度所定,宗室、觉罗所生子女长至周岁时,需书其所生年、月、日、时,以及生母姓氏,详其嫡庶次第、具册送交宗人府。全部玉牒每十年即要纂修一次,所有人名排列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殁者墨书;误为同名,则改卑者及幼者。</p> <p class="ql-block">清代对将玉牒运送到盛京(沈阳)的过程非常重视,由皇帝亲自督办。先是在北京紫禁城举行隆重的送行之礼,然后在启程前由钦天监择定吉日,时间一般选在秋冬季。</p><p class="ql-block">玉牒的迎送礼仪颇为浩大,每次从北京启送,都由王公大臣率官兵护送到盛京,到达盛京的时候,盛京将军穿着朝服出郊跪迎,安放玉牒的亭子在鼓乐声中被抬至崇政殿前,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由钦天监择定吉日,再正式送至敬典阁。</p> <p class="ql-block">清朝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初次纂修玉牒,至1921年溥仪最后一次纂修,一共纂修玉牒28次。最初玉牒每次纂修缮写3部,分别藏于皇史宬、宗人府、礼部。自乾隆九年(1743年)起,将原藏于礼部的玉牒改为恭送至陪都盛京(沈阳)皇宫内尊藏,以示敬重和隆重,并形成永久定制。</p><p class="ql-block">一楼展厅,隔着玻璃看到了铺着黄绸缎的玉牒。</p> <p class="ql-block">清代时,敬典阁共藏清顺治十八年至光绪三十四年历次所修玉牒黄档152包,红档235包。后因阁内上层原置22顶金龙大柜已不敷存储之用,又于下层增设16顶金龙大柜,至此全部玉牒分盛于这38顶金龙大柜内。此后,历次纂修仍按制续送盛京皇宫至清末。</p><p class="ql-block">据了解,敬典阁曾经保存过的皇家玉牒,共计1133册, 是中国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p> <p class="ql-block">现在敬典阁增设了“珍宝展”,成为镇馆之宝的打卡地,而且每次只展出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每三个月左右更换一次宝物,第一件展出的宝物就是镇馆之宝的皇太极鹿角椅。</p><p class="ql-block">正在展出的清 雍正青花红龙大盘。以精湛的制瓷技艺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图腾展现得生动鲜活,又蕴含着龙腾盛世的吉祥寓意,成为有清一代青花矾红彩的巅峰之作,是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第一件展出的宝物就是镇馆之宝的皇太极鹿角椅。</p><p class="ql-block">椅子上部以鹿角制成靠背形状,鹿角共十二支叉,四叉作为扶手支柱,八叉以靠背为中心分开。据清初《满文老档》记载,皇太极统率八旗军于辽西围攻大凌河城时,意外捕获一只大鹿,将此视为吉兆,这把椅子所用的鹿角很有可能就是皇太极狩猎所得。</p> <p class="ql-block">介祉宫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东稍间为皇太后暂住盛京期间的寝宫。清帝携皇太后东巡驻跸盛京宫殿,每日率妃嫔到此向皇太后问安。</p> <p class="ql-block">乾隆八年(1743),清高宗弘历首次奉崇庆皇太后率皇后富察氏东巡盛京;十九年,乾隆帝再次奉皇太后东巡,并入住增建的盛京行宫,皇后那拉氏及令妃等人随行。</p> <p class="ql-block">介祉宫是专为皇太后建造的寝宫。崇庆皇太后居于此,乾隆帝每天到这里向太后请安。道光皇帝奉恭慈皇太后东巡时,亦如此。</p> <p class="ql-block">颐和殿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是皇太后驻跸盛京宫殿召见王宫官员女眷之处。</p> <p class="ql-block">颐和殿位于东所内第二进院,殿内宝座屏风俱全,上方挂着绣有寿字的灯笼。</p><p class="ql-block">西墙上挂有乾隆御书联“福凝东海增芝算,祥拥西池长鹤龄”,表达对母亲多福多寿的祝愿。</p> <p class="ql-block">东所,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因位于崇政殿之东,故俗称“东所”,是清帝东巡盛京时皇太后行宫。此处为垂花琉璃宫门,内为第二进院,正面坐落着颐和殿三间,殿之后为介祉宫,皇太后所居寝宫,再往北就是敬典阁。</p><p class="ql-block">为不走回头路,我们从东所北端敬典阁一路走到南端的颐和殿。</p> <p class="ql-block">沿御路北行,正面就是清太宗时期的金銮殿-崇政殿,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定为今名,该建筑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臣的重要场所,是沈阳故宫等级最高的建筑。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北京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的,沈阳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镶绿剪边。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重要差别之一。</p><p class="ql-block">殿前的月台上也有日晷和嘉量,是皇权的象征。台基上的四口装满水的缸称作“吉祥缸”,古代称“门海”,是古代皇宫中重要的防火设施。</p> <p class="ql-block">走上须弥座,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头上牌匾用满文和汉文书写的“崇政殿”,左边的满文,被形象地比喻“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沈阳故宫的牌匾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而北京故宫的牌匾都是汉文在左,满文在右。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二。</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内现在的陈设是乾隆东巡后按照北京故宫乾清宫的陈设摆放的。上面“正大光明”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四框雕云龙,木底鎏金铜字横书匾。据《黑图档》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养心殿造办处送贮盛京,悬于崇政殿宝座上方。下面就是皇帝的宝座,据说宝座上绘制雕刻有8条金龙,算上坐在宝座上的真龙天子正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阳数九条龙。宝座后面是金质屏风,上面刻有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的言十二句铭文圣训,作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陈设在龙椅前后的有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甪端、“太平有象”等。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底金字对联出自乾隆皇帝手迹,殿北门内上方还挂有嘉庆、道光御题崇政殿诗金字木匾等等。</p> <p class="ql-block">当年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励精图治,1636年皇太极就是在这里发布诏书。将国号“金”改为“清”;改元“天聪”为“崇德”;改“女贞族”为“满族”。</p><p class="ql-block">深山出家的一位老和尚无然长老给皇太极出主意,明朝的“明”字光辉灿烂,属于“火”,要想灭火,就得用水,族号叫“满”,国号叫“清”,这“满清”二字都带三点“水”,六水灭火,可得中原天下。皇太极信服极了,要改就彻底改,把自己这个汗王也改了,干脆和大明朝并列,也就叫皇帝吧!</p> <p class="ql-block">离开崇政殿,穿过左翎门来到崇政殿后院。在东西两侧的分别是“日华楼”、“师善斋”、“霞绮楼”、“协中斋”,后期主要用于皇子教育,也就是“皇家贵族学校”。</p> <p class="ql-block">正面有一约四米的高台,台中环绕有女儿墙,台上就是沈阳故宫后宫部分。满族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生存状况相对恶劣,经常受到虎狼这样的野兽的攻击,于是满族人将居所建在土台子上,地势较高可以有效地防范野兽的攻击。这就形成了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三。北京故宫殿高宫低,沈阳故宫则是宫高殿低。</p> <p class="ql-block">台上有一高楼,此楼名为“凤凰楼”,原名“五凤楼”、“翔凤楼”。凤凰楼采用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通道,凤凰楼即是后宫的大门。此楼为当时沈阳城最高建筑,沈阳古称“盛京”,“盛京八景”之一的“凤楼晓日”的典故就出于此处,站在楼上可以最先看到东方朝气蓬勃的晓日,当年还能看到抚顺城。</p><p class="ql-block">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休息小憩和宴请之所。登上象征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级台阶,抬头可见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紫气东来”。</p> <p class="ql-block">“紫气东来”的典故出自汉朝刘向的《列仙转》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后世引用为“紫气东来”。乾隆用紫气东来比如大清王朝自东方兴起,向西入关定鼎中原。</p> <p class="ql-block">穿过凤凰楼进入皇太极后宫所在地,是满族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正面是皇太极的中宫“清宁宫”,东西两侧分别排列着,东配宫:关雎宫和衍庆宫;西配宫:麟趾宫和永福宫。其独特的建筑形式,被视为满族传统住宅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寝室和进行萨满祭祀的神堂。于东次间开门,俗称口袋房。</p> <p class="ql-block">西侧外间为清宫举办便宴和萨满祭祀之所。按满族风俗,清宁宫外间南、西、北三面设炕,俗称“万字炕”。满族尚西,西炕设神位、神龛及祭祀用器。</p><p class="ql-block">清宁宫祭祀名目繁多,有日祭、月祭、春秋大祭等。入关后,清帝东巡沈阳时,均在此举行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西面供奉着神龛,此幅画像为关公。满族八旗以《三国演义》为兵书,非常崇拜关羽,满族人把关羽封为武神。清朝以前我国的武神是岳飞,清朝统一天下后,因岳飞曾经和满族的先祖做过战,岳飞就此下岗,关公成为新一任武神。</p><p class="ql-block">在神像的两侧分别挂有乾隆御笔“万福之原”,意为万福来源于神的赐予。“合撰延祺”是嘉庆御笔,意为聚集天地之灵气,使幸福绵长。</p> <p class="ql-block">东稍间为暖阁,内分南北二室,均设火炕,为帝、后起居之处。冬天住南炕,暖和,夏天住北炕,凉爽。</p><p class="ql-block">住在这里的女主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是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十五岁时嫁给皇太极,生有三个女儿。</p><p class="ql-block">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端坐在南炕上“无疾而终”,卒年五十二岁,葬在昭陵(沈阳北陵)。</p><p class="ql-block">顺治七年,哲哲故去,谥号为“孝端文皇后”,同皇太极一起合葬在清昭陵。</p> <p class="ql-block">门上道光皇帝的御笔《清宁宫敬纪》。这里也是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p> <p class="ql-block">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p> <p class="ql-block">这两口锅是祭祀时用来煮肉的。祭品是自家养的黑色雏猪肉,人们将热酒灌进猪的耳朵,耳朵若不动,表示神灵不满意,本次祭祀活动不能进行下去。耳朵若动了,表示神灵已接收该祭品,称为“领牲”,满族人认为此时的猪已经通神,成为连接天地的媒介。然后将猪宰杀,煺洗干净,切成大块,放入北侧的两口大锅清水煮熟,先放入木槽内供奉给神灵享用,然后再分给参加祭祀的人们,称为“吃福肉”,吃的时候不蘸佐料,满族人相信吃了福肉,福气就会降临。吃到最大块,则福气最好。</p> <p class="ql-block">正宫前方立有神杆,亦称索伦杆、还愿杆,宫中按满族萨满教习俗举行祭天典礼时使用。祭祀时在杆顶锡斗内放碎米、杂肉等喂“神鹊”(乌鸦),以示答谢天神之意。这个在北京故宫的坤宁宫前也有,但只剩下一个底座了。</p> <p class="ql-block">关雎宫,亦称东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6),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关雎,是清太宗皇太极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的寝宫。海兰珠为中宫皇后侄女、永福宫庄妃之姊,她们均出自蒙古科尔沁同一部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雎”一词源于《诗经》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这是一首千古爱情绝唱,把内涵这样丰富的名字赋予了海兰珠所住的宫室,足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特殊感情。</span></p> <p class="ql-block">在宸妃的居室,北炕挂着一个摇篮,是宸妃哺育皇子的地方。“养个孩子挂起来”与“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并称为东北的三大怪。</p><p class="ql-block">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时已经26岁,崇德二年七月宸妃生皇八子,但小皇子仅七个月就夭折了。宸妃无法承受这一打击,郁郁寡欢,积郁成疾,崇德六年病逝。皇太极悲不自胜,在爱妃灵柩前悲涕不止,并下令以国丧的规格从厚殡葬,同时下旨追封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使海兰珠成为有清一代获谥号字数最多多的妃子。</p> <p class="ql-block">衍庆宫,亦称次东宫,属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衍庆”,是清太宗皇太极淑妃寝室。淑妃为蒙古阿巴垓部塔布囊博第塞楚虎尔之女,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p> <p class="ql-block">麟趾宫又称西宫,是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麟趾”二字出自《诗经》,意为子孙兴旺,乃人中龙凤。</p> <p class="ql-block">永福宫,是赫赫有名的孝庄太后曾经居住过的寝宫,也是顺治帝福临出生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庄妃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女,崇德元年皇太极册封后妃时,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被尊为次西宫侧福晋。</span>位居五宫之末也称次西宫,与正宫和东宫的规模相比逊色了很多,可见当年庄妃的地位并不高。</p> <p class="ql-block">走进永福宫复原的场景,再现了当年庄妃生活的状态,这是一间以满族民俗为主,兼有蒙古族特色的寝宫。屋内设有灶台、火炕、碗柜、衣柜和祭台等一系列的生活设施。庄妃就在这里度过了入关前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寝宫内有一面墙将外室与内室相隔,内室分为相连的两间,这里就是顺治帝福临降生的地方。一个摇篮悬挂在半空中,颇有满族特色,这便是顺治帝年幼时用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永福宫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还具有历史意义。其原因并不在于建筑的本身,而是这座宫殿的主人庄妃劝降明朝将领洪承畴,设法让自己6岁的儿子福临登上皇帝的宝座,而后顺治帝又因天花英年早逝,孝庄太后又辅佐8岁的玄烨登基,即康熙皇帝。同时,孝庄太后又被尊称为太皇太后,铲除鳌拜,平定三藩。孝庄为康熙皇帝指明了前路,也为大清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显示了其在清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来到清宁宫的后侧,看到一根出在地面上的大烟囱。满族民居的特点“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至此三大特点均已看到。</p><p class="ql-block">在清宁宫后的这根烟囱是当年沈阳故宫内唯一的一根烟囱,寓意“一统江山”,此烟囱共有十一层,上面还有三块砖。这有什么说法呢?清朝共有12位皇帝,其中11位寿终正寝,末代皇帝溥仪只做了三年皇帝。正好和这十一层零三块砖“一统江山”吻合。</p> <p class="ql-block">西所,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因位于崇政殿之西,故俗称“西所”。西所占地与东所相同,前部的格局也相似,是清帝东巡盛京时皇帝与随行后妃居住的行宫,包括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等建筑。</p><p class="ql-block">西所由四进院落组成,沿轴线方向依次是琉璃宫门,垂花门,并与东西两厢之值房组成第一进封闭、小巧、宜人、简洁、空间气氛沉静的四合院落。第一院落两侧各有值房三间。</p> <p class="ql-block">迪光殿位于西所第二进院落,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面阔三间,室内无隔断,为清高宗弘历东巡驻跸盛京故宫时处理政务和生活之处。</p> <p class="ql-block">迪光殿依“殿上陈设”而作的复原陈列,殿内陈设有红雕漆云龙宝座、红雕漆边座刻字围屏、香薰、方几、匾联等,反映了乾隆皇帝“临殿听制”的办公场景。</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落为保极宫,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东稍间是清帝东巡在盛京驻跸时的寝宫,其内东稍间为寝宫,西稍间为书房,明间为皇帝召见王公大臣之处。</p> <p class="ql-block">室内悬挂“高临万象”匾额及“帝命式于九围本支百世,天心佑夫一德承叙万年”书联。</p> <p class="ql-block">第四进院落,继思斋位于崇谟阁前,是一座独特的勾连搭卷棚式建筑,屋顶形如波浪,极具特色,这里是专为随御驾东巡的妃嫔们设计的内庭建筑。</p> <p class="ql-block">其建筑进深、面阔均为三间,斋内呈“井”字分隔,形成九个大小相等的单间,各以小门相连,形似迷宫。</p> <p class="ql-block">崇谟阁是西所最后的一座建筑,因为没有独立的围墙,所以它的外形呈开放状态。它在继思斋的后面,可以算是一个院落。</p><p class="ql-block">崇谟阁是西所标志性建筑,其建筑样式与敬典阁相同,是乾隆修来存放皇家档案的,存放皇帝的《圣训》和《清实录》等内府秘籍的地方。其后有七间房,用于放置各种物品。</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的西路,原来没有宫殿建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为存放《四库全书》,皇帝决定在这里增建一批新建筑,竣工之后,便成为现在的西路,沈阳故宫建筑群也最后奠定了三路并列的格局。</p><p class="ql-block">西路主要宫殿,按使用功能可以分成嘉荫堂和文溯阁两个组群,都建于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781-1783)。</p><p class="ql-block">由北向南游览西路,首先看到的是嘉荫堂这组建筑。</p><p class="ql-block">嘉荫堂为五间硬山卷棚亭,前后廊式建筑,室内原用雕花落地罩分割成五个单元,东西稍间均有暖阁,正中间开门。是一所即与前后贯通又独立封闭的廊式四合院,是一座休闲典雅的风格布置。是皇帝吟诗挥毫,观画赏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清代宫中好看戏,北京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都建有戏台。沈阳故宫虽然只是皇帝东巡期间使用的行宫,但乾隆皇帝还是借修建文溯阁,增建了这样一组建筑。</p><p class="ql-block">戏台东西两侧各有长廊七楹,南北两端分别与嘉荫堂、扮戏房的山墙相接,构成一个围绕戏台的封闭空间。</p> <p class="ql-block">戏台建于清代乾隆1781-1783年,是清帝东巡驻跸行宫期间,赏戏和赐宴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戏台建在二尺余高的台基上,台面约60平方米,四面有绿色檐柱12根,四面对称,三面敞开,有半米高的绿色栏杆,上为单檐歇山顶卷棚式青瓦顶四角飞檐,檐下为双昂彩绘斗拱。</p>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嘉庆皇帝两次东巡住在沈阳故宫时,都曾在嘉荫堂设晚宴,款待随驾东巡的王公大臣和盛京、吉林地区的高级官员,席间有戏助兴,戏台的东、西两廊便是王公官员们入宴观戏之处。</p> <p class="ql-block">穿过嘉荫堂,两旁的前厅展示皇帝出行的礼舆(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上:这是嘉荫堂内东侧,展示的是清代皇帝礼舆,楠木质,是皇帝在大祈典礼时出宫乘坐的礼舆。如外出巡视时乘坐“轻布舆”。</p><p class="ql-block">下:嘉荫堂内西侧展出的是一辆“太平车”又叫佛车、七宝车,是清代盛京实胜寺举行“跳布臣”仪式时,从北塔法轮寺接送“迈达里佛”的专乘。</p> <p class="ql-block">嘉荫堂后,穿过一个三间悬山屋宇式宫门,就到了西路建筑文溯阁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文溯阁位于沈阳故宫西路一进院,建于1782年,名称依乾隆皇帝《文溯阁记》所述有“溯涧求本”之意。该建筑是仿照明代大藏书家范青在宁波所修建的天一阁而建造,外观两层,实为三层,每层六间,取《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文溯阁的屋顶覆盖着黑色的琉璃瓦,配以绿色的剪边,很独特。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了绿色,整体装饰色彩以冷色为主调,这种设计不仅美观,更蕴含了深刻的寓意。黑色代表水,与藏书阁最怕失火的现实需求相呼应,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对文化的尊重。</p><p class="ql-block">文溯阁是为存放举世闻名的《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是清政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用近十年时间修成的中国古代收书最多的大型丛书。全书修成后抄录为四份,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和盛京故宫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后来又增加杭州西湖行宫的文澜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江苏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合称“南三阁”或“江南三阁”。</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内复原了清帝东巡时期的历史原貌,在文溯阁入口正中陈列桌椅,其上陈列《四库全书》内经、史、子、集等书复制品,使观众对《四库全书》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文溯阁内复原书架等陈列物品,力求恢复文溯阁的历史原貌。</p><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各册封面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颜色,采用四色绢料以便于区分、取还与阅读。《四库全书》所有书籍都被装在楠木书匣中,既显得美观贵重,又能很好地保护图书。</p> <p class="ql-block">文溯阁东山墙边,建有一座红墙黄瓦的方形碑亭。这是文溯阁碑亭,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内置满、汉文合璧石碑。其形制效仿北京故宫文渊阁碑亭,屋面采用盔顶形式,满铺黄琉璃瓦,内饰红夔龙天花。</p> <p class="ql-block">左:碑阳为清高宗弘历御制《文溯阁记》,记述建文溯阁的缘由、北四阁的关系等。</p><p class="ql-block">右:碑阴为清高宗弘历御制《宋孝宗论》。</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运复记碑</p><p class="ql-block">1931年奉天省教育会镌刻并嵌置于此。记述民国初年运往北京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复归沈阳的始末。</p><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上世纪因备战,转存甘肃。</p> <p class="ql-block">仰熙斋,文溯阁后院中有屋七间,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是清帝东巡在盛京行宫驻跸时读书和题诗作画的书斋。斋内东间设有宝座屏风,从皇帝所题“日丽风和春蔼吉,周书鲁语义抽寻”等对联的内容,可以知道这里应是与藏书阁配套的书斋。</p> <p class="ql-block">西路最后一处建筑九间殿,建于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781-1783),是皇帝东巡在盛京行宫驻跸时随驾人员居住的场所。</p><p class="ql-block">现正在展出“清帝东巡专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盛京作为陪都,依旧影响深远。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代皇帝曾十次东巡盛京,目的多样。习武展雄风,清帝东巡至东北,山林茂密,正是训练八旗官兵骑射技艺的绝佳时机;畅饮一家亲,清帝与蒙古王公把酒言欢,尽显满蒙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百礼在皇宫,皇帝祭陵后会在盛京皇宫停留,举行庆典、宴赏等活动;大政殿筵宴是东巡期间的重要活动,皇帝借此酬劳父老,加强皇室宗族内部团结。</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通过文物和数字技术,生动展示清帝东巡期间的精彩活动。</p> <p class="ql-block">翠旗迎风,鸣銮入途。让我们跟随皇帝的车驾,体验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看看东巡途中发生的大事小情,领略一下盛京鸿仪的皇家气象。</p> <p class="ql-block">清圣祖康熙帝三次东巡祭祖</p><p class="ql-block">1.康熙十年(1671)九月初三至十一月初三,计66天。</p><p class="ql-block">2.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至五月初四,计79天。</p><p class="ql-block">3.康熙三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十三日,计103天。</p> <p class="ql-block">清高宗乾隆帝四次东巡祭祖</p><p class="ql-block">1.乾隆八年(1743)七月初八至十月二十五日,计107天。</p><p class="ql-block">2.乾隆十九年五月初六至十月十一日,计153天。</p><p class="ql-block">3.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至九月二十六日,计66天。</p><p class="ql-block">4.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七日,计61天。</p> <p class="ql-block">清仁宗嘉庆帝两次东巡祭祖</p><p class="ql-block">嘉庆十年(1805)七月十八日至九月二十三日,计65天。</p><p class="ql-block">嘉庆二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至十月十一日,计73天。</p> <p class="ql-block">清宣宗道光帝东巡祭祖</p><p class="ql-block">道光九年(1829)八月十九日至十月二十四日,计66天。</p> <p class="ql-block">在九间殿之后,有一个面积不大但很精致的小花园,这是沈阳故宫的“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不仅是皇帝生活的地方,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过去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