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是泉州市最著名的景点,位于鲤城区西街176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开元寺始建于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公元897年,开元寺发生火灾,公元858年-904年,重修开元寺。到了元代,开元寺内集合了佛教众多宗派,形成了“千人共住”的盛况。自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至1981年后,陆续翻修了大殿、后殿、东西塔等建筑。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5日,泉州市开元寺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1年7月25日,开元寺作为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有两个大门,西门在新华北街上,有公交车和小巴车,交通方便,南门在泉州市著名的西街(步行老街)上。这个是西门。</p> <p class="ql-block"> 南门,也叫天王殿,俗称三门或山门,坐北朝南,为开元寺的主入口。其原始建筑已毁坏,经过多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主体建筑修建可追溯于1925年,呈现出三间三进呈方形的“悬出式”建筑形式,面积共427.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内设有“哼哈二将”,殿内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为梭柱,殿内棂门栏额之上悬挂着“大开元万寿禅寺”匾额,两侧柱子上有弘一法师所书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南门也被称为“紫云门”,是因为在唐代建寺时,常有紫云覆盖大殿,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南门对面是一面影壁屏墙,上书“紫云屏”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屋脊上漂亮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从西门进入寺内的,进门右转有一栋两层洋楼,是民国时期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叫虎豹楼,是祖籍福建永定的东南亚华侨巨商、“虎”标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捐建的</span>泉州开元儿童教养院旧址。泉州开元儿童教养院是全国佛会主席圆瑛法师1925年创办的,原名泉州开元慈儿院,主要教养孤儿和无依儿童。</p> <p class="ql-block">慈儿院漂亮的窗户</p> <p class="ql-block"> 慈儿院南面有一座高大的照墙,被称为“麒麟壁”,它原为泉州府城隍庙前的照壁 建于清代的乾隆年间,1974年因为保护需要,被移置开元寺。麒麟壁采用彩色交趾陶和砖雕结合的工艺造型精美,内涵丰富,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麒麟壁正中是只神兽,长着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神兽下方的白壁上镶嵌着传统民俗中的八宝:象征着富有的元宝;象征着吉利的如意;可以长生不老的灵芝;可以起死回生的玲珑宝扇;象征着智慧的笔;寓意着福寿双全的连环钱;象征福禄的葫芦;象征着灵性的犀角。也有人说这个神兽叫“贪”,是一个非常贪婪的动物,它对于脚下象征着人世间荣华富贵的八宝视而不见,而是回首望着天上的清风明月,最终却葬身大海。因此有专家考证这是戒贪壁,古代用以警示为官者应当清正廉明,不要落得和“贪”一样的下场。</p> <p class="ql-block"> 神兽的两边还有很多祥瑞的图案,左边有大象和宝瓶,象征太平有象、太平吉祥等意思。有象征着长寿的仙鹤,象征着节节高升的竹子,还有葫芦、鹿、蜜蜂和猴子,谐音"福禄封侯",表达了一种非常美好的意愿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东西塔是寺内最珍贵的历史建筑,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西塔叫仁寿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西侧。建于南宋绍定、端平年间(1228-1236年),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通高45.06米。塔身外壁每一层都交错浮雕着各乘佛教人物,共80尊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须弥座束腰处所雕刻的40幅花卉鸟兽图,也与这一美好世界相契合,西塔的四层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唐僧、猴行者雕像。</p> <p class="ql-block"> 塔的南门,上面有“仁寿塔”石匾额。</p> <p class="ql-block"> 这个叫“放心石”,据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心字这一点,如果在中间,它叫多心,叫提心吊胆这一点,如果在一边,它叫偏心这一点只有在下边才叫放心。</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桑树</p> <p class="ql-block"> 猴行者浮雕位于西塔仁寿塔的第四层,是一尊猴头人身的雕像,尖嘴鼓腮,头上戴着金箍,左手执一把鬼头大砍刀,右手曲于胸前,手指捻着项上一串大念珠,腰间系有一卷《孔雀王咒》和一只宝葫芦。浮雕右上角还刻有“猴行者”三字。这个浮雕比西游记还早几百年,猴行者拿的刀是用石头做的。</p> <p class="ql-block"> 除“猴行者”外,在西塔上与《西游记》有关的浮雕还有“唐三藏”、“观音菩萨”、“东海火龙太子”,且都位于同一层。</p> <p class="ql-block">长廊</p> <p class="ql-block">门窗雕刻,工艺精美</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又名紫云殿、百柱殿,是全寺的文体建筑,正面重檐中间有“桑莲法界”横额。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构架复杂,风格独特。通高20米,九开间进深,占地面积1387平方米。佛坛正面有泥塑丈八金身的五方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据传为唐玄宗御赐佛像),东侧为东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石生佛,西侧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五方佛旁还塑有胁侍观音、普贤、梵王、帝释护法神等。殿后朝北正中供奉观音,两侧则为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殿外前面筑有宽大的月台,高1米,台座为须弥座式,左右及蹭的束腰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是明代重修时从废圮的印度教寺中移来的。</p> <p class="ql-block"> 大殿由近100根大石柱支撑屋盖。石柱造型多样,殿内前儋柱正中二根,外檐柱正中四根,后檐柱正中有二根十六角形青石柱,屋顶构架大致由柱网、斗拱及屋盖三部分构成,重梁叠架。佛像前上方两排石柱和桁梁接合处,有木雕24尊飞乐伎,或执管弦丝竹等各种闽南古建筑杰作。</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前面有款阔的广场,广场两边有多个造型各异的石塔。</p> <p class="ql-block">有多棵很大的古榕树</p> <p class="ql-block"> 东塔名为“镇国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东侧。该塔始建于唐代(860年-874年),初为九层木塔,后被大火焚毁,在南宋时期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的花岗岩为建筑材料,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东塔建于南宋代(1238年-1250年)。</p> <p class="ql-block">假山</p> <p class="ql-block">假山下面的水池中有很多乌龟。</p> <p class="ql-block">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建于1959年,陈列室有一艘1000多年前的宋代沉船。沉船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根据研究,这是一艘13世纪泉州造的中型远洋货轮,长度为34米、宽11米、型深4米,载重量达到200余吨。</p> <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纪念馆在开元寺内尊胜院,是由准提寺改建而成,陈列有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弘一法师出家24年,其中最后的14年在泉州生活。据了解,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7天后在承天寺火化。留下了一千八百多颗舍利子。一半葬在他出家的杭州虎跑寺,另一半就留在了泉州的清源山上。</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雕塑</p> <p class="ql-block"> 1942年,弘一大师居于泉州温陵养老院,10月2日示现些微疾病。6日断食,只饮水。7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10日下午,大师在一张纸上写著“悲欣交集”,交给妙莲法师,并嘱咐注意:“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戌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大师安详往生,时年六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 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大师才华横溢,诗词、文章、书画、金石、戏剧、音乐无不精妙,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话剧、绘画、音乐、版画的先驱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我国的一位全能艺术大师。大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生活俭朴,严持性遮,精研律学,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宗师。出家后拒绝艺事,但仍继续写字弘法,书法艺术达到了“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上图:1907年,为赈济淮北水灾,李淑同饰演的《茶花女》中的主角玛格丽特。左下图:李淑同1915年创作的歌曲《送别》,成为历史经典名曲。右下图:李淑同1906年编辑的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p> <p class="ql-block"> 上图:1913年,李淑同在教学中首次使用人体模特写生。左下图:李淑同创作的油画《裸女》。右下图:李淑同创作的油画《静物》。</p> <p class="ql-block"> 本生院,主要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展示了佛教中关于释迦牟尼前世修行的故事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本生院牌坊门</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外墙</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诗碑亭</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诗碑,诗文: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收复台澎今有届,乘风破浪待群英。</p> <p class="ql-block"> 桑莲古迹,据说此桑树栽植于唐代,如今桑莲老树主干一分为三,像三条龙,各自伸向一方,树叶依然茂盛,生命力很强,是泉州开元寺奇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开元寺寺址原是唐代大财主黄守恭经营的一大片桑园。传说黄守恭白日梦见一和尚向他乞地建置道场。他虽乐善好施,却舍不得将桑园无故奉献。于是有意作难地说:“须园中桑树三天内开出白莲花方愿施舍。”谁知第三天满园苍绿的桑树竟然盛开出白皑皑的莲花。他被这神奇现象感化,毅然献地结缘。传说中的这位和尚就是主持建筑道场的匡护大师,故赐寺名“莲花”。此寺之西侧因有昔日遗留下来的这株枝干龙蟠的老桑树,也被赋予“桑莲法界”的雅称。</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 甘露戒坛,大雄宝殿后面,现存为清初仿宋建筑,五重檐八角攒尖屋顶,五开间六进深,面积645平方米。入门正中坛一木雕千手千眼观音,雕工精巧。中坛呈圆形,分为五层,最高一层台高3.7米,奉卢舍那佛坐像,像高1.8米,为明代檀香木雕,底座莲花,花瓣千片,每片刻有上佛像,称千佛莲座。其余四层拾级环围而上,各塑泥彩纭护法金刚及其塑像。</p> <p class="ql-block"> 坛顶采用无梁藻井结构,如意斗拱复杂奇巧,斗拱间雕饰飘带乐伎24尊,手持南音各种乐器,作吹奏状,造型优美,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藏经阁,位于甘露戒坛后侧,原是法堂,建于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 年)毁于火灾,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僧人正映重建,但在元、明时期多次重修,在民国十四年(1925 年)被元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二层楼阁建筑,留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檀越祠,檀越在佛教用语中是施主的意思。檀越祠是开元寺僧为纪念献地建寺的施主黄守恭而建。祠始建于唐代,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三进三开间硬山顶,配有东护厝,每进有天井石庭,地面逐进增高,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祖堂</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佛慈安养院,是一个专门面向老年人的服务机构,致力于提供一个充满敬老、爱老、尊老氛围的居住环境。</p> <p class="ql-block"> “桃莲应瑞”,是指1924年,圆瑛法师从南洋回国,任泉州开元寺住持,决定重修开元寺并筹办开元慈儿院。在工程开始时,寺内的桃树开出了红莲花,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吉祥的预兆,因此被称为“桃莲应瑞”。</p> <p class="ql-block"> “万山第一”匾,原位于泉州东岳庙口,泉州往福州大道要冲“大石坊”上方居中之匾,立于清初。四大字,简单、沉稳,没有落款。它们曾被误会成李光地,又或洪承畴所书。然而,据考证却是黄志遴仿米芾“第一山”三字,补一“万”字而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本人无才,附一首AI写的诗吧。</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怀古》</p><p class="ql-block">双塔凌空立,千年镇海疆。</p><p class="ql-block">桑莲经雨古,梵呗入云长。</p><p class="ql-block">紫气东来处,禅心自在乡。</p><p class="ql-block">开元遗韵在,暮鼓送斜阳。</p> <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