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救援队~炫战的美篇

辽河救援队~炫战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辽河油田首届“感动辽河人物”提名奖靳海峰的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信颂雷锋》</b></p> <p class="ql-block">  从2023年至今,全国老年集邮工作委员会委员王延业组织开展“信颂雷锋”活动,其中冷宽中将、当代“雷锋”庄仕华少将等近200人参与致信。从工人到干部,从士兵到将军、从学生到教师、从孩提到老人,提笔写信,抒发情怀,弘扬雷锋精神。</p><p class="ql-block"> 本篇选用辽河油田首届“感动辽河人物”提名奖靳海峰的信,抒发了他坚持学雷锋的体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信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的一天,油田新闻中心领导安排记者靳海峰与我配合,完成“老石油”的采访任务。勤奋务实的靳海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3日,我看了《辽河石油报》首届“感动辽河人物”特刊登载靳海峰的事迹报道,我感到十分亲切和振奋。我深知:作为一名默默无闻的新闻人得到“感动辽河人物”提名奖是多么的难得和不易。我下决心要用集邮书信形式宣传他的事迹,并邀请参加我开展的“信颂雷锋”活动。</p><p class="ql-block"> 我和靳海峰联系后,他十分不情愿被宣传。他说:自己非常普通,没有什么显赫的业绩。经过我的再三动员和了解,他才讲述了他的千辛万苦的记者生涯和乐于助人,不图回报的动人事迹。</p><p class="ql-block"> 他家里有兄妹四人,他是老大,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处境,他的经济上并不宽裕,至今还有一笔数目不小的负债。但他仍然时刻牵挂着遇到困难的群众。如2024年黑龙江洪水,他还悄悄的捐了500元。油田的驻村干部动员他和资助的两名学生见面,都被他婉言谢绝,每次捐款都是通过驻村干部代转的。</p><p class="ql-block"> 他虽然话语不多,做事低调,但心里想着别人。奉献社会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一个“雷锋式”好人的形象。</p><p class="ql-block">寄信人靳海峰,大学学历,辽宁大学新闻学专业,2006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级记者。</p><p class="ql-block"> 在新闻战线奋战的这十八年里,他用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反映了辽河油田的新形象、新风貌、新发展,而他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业务全面、素质过硬的新闻业务骨干。</p><p class="ql-block"> 十八年的记者生涯,从油田钻机轰鸣的井场到苇海滩涂,从茫茫草原到黄沙弥漫的戈壁,从四季如春的南国到皑皑白雪的东北边陲,他的足迹遍布辽宁、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宁夏、甘肃、海南等多个省市,始终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石油人的艰辛和奉献。</p><p class="ql-block"> 最艰苦的地方才有最生动的新闻。2010年夏,辽河油区洪水肆虐,靳海峰扛起摄像机奔向抗洪一线,在齐腰深的水里采访拍摄,及时进行抗洪报道。洪水过后,他又马不停蹄地为辽河油田制做抗灾专题片,通宵达旦,一星期吃住在电视台。</p><p class="ql-block"> 外部市场条件恶劣,有着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每次他都告诫自己,走出去就代表着电视台、代表着辽河的形象。他与工人住同样的板房,吃一样的大锅饭,一起翻山越岭、摸爬滚打,这些也成就了他的一部部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 2013年2月,处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白天温度零下30度。靳海峰坐了三十三个小时的火车,去报道辽河油田筑路工程公司漠大项目。项目部在大兴安岭深处,板房要生炉子取暖,项目部好意安排他去几十公里外的镇子上住,他果断拒绝了,坚持和工人同吃同住。一次,在拍摄的时候,由于注意力全放在拍摄上,他一不小心掉进才注满、刚结薄冰的水泥坑里,虽然很快就被拉了上来,但全身都是淋漓的水泥,并迅速结成了冰。虽然很快就回到了项目部,但他已冻得全身哆嗦、嘴唇发紫。但他换了一套干衣服后,很快又回到现场,投入到紧张的拍摄之中。</p><p class="ql-block"> 2013年夏,他两入甘肃,报道西三线管道建设。当时,他的儿子出生三个月岁,靳海峰含着泪把他扔给媳妇一人照顾。深山里,手机没信号,连续半个月没有家里的消息。回来后,儿子完全把他当成了陌生人。但是他说,他一点也不后悔——能报道西气东输这样的大工程,付出多少都值得。</p><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集团公司借调他去新疆拍摄最美一线加油员。新疆治安形势严峻,说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一点都不夸张。他与同事在轮台拍摄时,几公里外的镇上就发生了暴恐袭击,60多人死伤。暴恐没有让他退缩,第二天,拍摄仍按原计划进行。在新疆的十几天里,他拍摄制作了两部获得2015年度中石油电视新闻一等奖的作品,也让新疆同行看到了辽河人的执着敬业,把辽河精神、辽河形象树立在了广袤的新疆大地。 </p><p class="ql-block"> 2016年6月,靳海峰独自一人拎着摄像机,扛着三脚架,来到新疆塔里木油田,报道辽河油田外闯市场情况。他克服高温酷暑,孤军奋战十余天,采制了十五部高质量新闻,全面深入反映了辽河油田外闯市场员工的苦与乐。十月末,他又独自一人,被派到天寒地冻的黑龙江黑河市采访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建设。他与一线工人同吃同住,每天四点半和工人一同起床拍摄,晚上九点工人收工休息,他还要策划第二天的采访内容,直到深夜。外出的每天里,靳海峰的体力和脑力都在全负荷运转。而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一系列高质量的新闻作品让他收获了同事的赞誉和领导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靳海峰曾于2016年和2021两入辽河定点帮扶的阜蒙县西苍土乡西苍土村采访。回辽河后,同样出身贫困农村家庭、至今仍背负债务的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西苍土那些家庭贫困却阳光向上的孩子们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他主动联系油田帮扶工作负责人,请求组织牵线搭桥,选择了两位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几年里,他累计提供助学金9000余元,帮助两位学生顺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2010年,他被评为“辽河油田抗洪先进个人”,2014年度,他又被评为“辽河油田劳动模范”,这在辽河油田电视台三十多年的历史中,还是第一次。十几年来,他的二十余部作品在省部级新闻评比中获得各类奖项,</p> <p class="ql-block">王非同志:您好!</p><p class="ql-block">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荣幸获得了辽河油田“首届感动辽河人物”提名奖,感谢你对我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雷锋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以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将有限变为无限,将短暂变为永恒,铸就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作为一名新闻中心的记者,我深知想反映辽河石油人的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精神,就是要以雷锋为榜样,坚守自己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我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走出去,沉下去,深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够反应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的场景。首先,要扑下去,要到基层;其次,要用心用情去拍,去写。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如果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么能感动观众?</p><p class="ql-block"> 我还千方百计多做好事,多做善事。我曾经资助了两名困难学生,实现了他们上大学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今后我将继续发扬雷锋精神,创造更好的反映辽河石油人的作品而努力!</p><p class="ql-block"> 靳海峰2025年1月25日</p> <p class="ql-block">2024年,参加辽河油田抗洪复产采访</p> <p class="ql-block">漠河采访</p> <p class="ql-block">青海采访。</p> <p class="ql-block">作者:全国老年集邮工作委员会委员王延业</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盘锦辽河救援队队长赵玉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