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连载二丨杨牧青:当下及今后“中原中心论”不适合也不适宜对中华文明探源的衡量与框架,要予以纠正“中原中心论”的谬误!一一尽力为中华文明探源增益,尽心为华夏文化追根溯源助力,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智慧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接上……后来的周王朝史脉就很清晰了。直至周王朝东征灭商后东扩疆域(约3000年前至2800年前左右),才有了从周王畿原野的“中原”(即《诗经》中“瞻彼中原”)催生了“营建雒邑”(即尊铭文记事印证文献史料)后的“雒郑中原(即后来秦汉产生的河洛区域概念)”。再之,用现代的地域话来说,是陕西宝鸡周原人用自己丰京、镐京的都城营造形制去河南洛阳在古监狱军事边防的遗址上修茸筑建了城邑,这个城邑是西周成王时期搞定的,所以叫“成周”,等于是当时西周王朝为了稳固、管理失败者殷商王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也为后几百周王朝东迁奠定了基础,也为周秦几百年间向东拓展稳步发展“中原”之区域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而真正的“中原”是在战国晚期的秦、楚、魏、韩等争夺的“逐鹿中原”后产生的东周王朝(战国中晚期)与各诸侯国的政域概念(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此处“鹿”即陆地、俸禄、山麓等综合意喻的政权区域产物,不是动物的“鹿”。)</p><p class="ql-block">同时,不要忘了,结合“陶寺遗址”考古给出的时间是距今4300年至3900年来看,那前200年必然有向下传承的,陶尧前的帝喾、颛顼几代人在干什么你们知道吗?!别把古人想的那么笨连个黄河都过不去!山西的稷山是怎么来的知道不?为什么古公亶父要到岐下周原呢?从大禹治水看,上古气侯从北向南逐渐变稳,黄河不泛滥了才有三门峡向东的大发展。</p><p class="ql-block">比如,西边的大地湾(伏義文化)连续不断的6万年至4800年的事项及马家窑、齐家与南佐以及三星堆还有长江湖湘等文化(这些都比二里头要早很多的)又如何去向呢?!因此上,中华文明是多地起源的(即如苏先生的“满天星斗说”),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便从四面八方向中心汇聚,明显的聚合力形成是周王朝东进以后才奠定的格局(周族人就是沿汾河、泾河、渭河再至伊河、洛河流域及申/沪、越、燕、汉等区域发展的)。今遍布近千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的考古遗址发现证明,周王朝之前的族群/部落大都是分散而治并相互影响发展而已。至于“黄帝一统天下”的事情也是相对局部区域影响力,并不代表整个近千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的文化文明一统!所以,我们今天看中华文明的生成与现象,不能罔顾事实而以“中原中心论”下的中华起源说来支撑!!!2025年1月26日杨牧青随记于蓉城 #中华先秦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