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戈壁,在绝地触摸人类的丰碑》

桐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桐语</b><b style="font-size:20px;">【原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都市的纷扰与喧嚣让内心的平和渐次迷失,青海,这片蕴蓄着神秘且壮美力量的土地,恰似一篇深邃而悠远的华章,引领我们开启一段追逐自由和向往的旅程。毫不夸张的说,行走了世界将近80几个国家,中国也兜转了几转,从不曾想,最让我欲辩忘言的却是青海这看似不起眼的无边大地。这里融合了海洋与湖泊的洁净浩淼、高原与山脉的奇异海子。它仿佛汇集了世界上所有的蓝色,如此的复杂而纯粹,多变又简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桐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块最没有存在感的土地——山脉延绵、河流纵横,宛如大地的生命携挽着岁月的故事与自然的传奇。它总会以一种永恒,流淌于旧古之中,以一种洒脱,掩藏在陈史之上,那些流传千古的神秘吟诵,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单之蔷先生曾经这样描述青海:对于边疆,她像内地;对于内地,她像边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国省份面积排行第四的青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陌生的。每当人们提及青海,就会令人联想到高海拔和无人区,就会令人顿生退缩!似乎,这里是一个常常被人们忽略和忘记的地方,关于青海的信息总是那么的零碎,甚至有人将之视为不毛之地,这实在是对它的不了解,其实这是最美的一片荒野,有着众多的湖泊、雪山和冰川,这里并非人们想象中的生命的禁区,而是生命力及其旺盛的土地,‌是一个多彩而神奇的地方,是一个令人欲罢不能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海,因有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地处我国西北,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在历史上,青海最早为羌族游牧狩猎地区,后来与匈奴、华夏之间交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资料显示它古为西戎地、汉置西海郡、隋置西海、河源等。四郡、唐、宋设州,余为吐蕃地、元为宣政院辖地、明属朵甘都司、清代为青海办事大臣辖区、1929年10月正式设为青海省。汉武帝时,西宁则是西平亭,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西宁郡,从此就有了西宁这个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古这里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是中国西南边界的战略要地,守护西宁,右控青海,左引甘凉,内隔中原,外限羌荣。这也是我国古代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从这里走过。相邻西藏、四川、甘肃和新疆。全境都属于青藏高原范围,省域面积超过72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四位,是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处于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交会地。地势高峻,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与西藏同称为“世界屋脊”,也被称作“神秘的第三极”。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儿是世界最高的地方,冰山高峙,水量充沛,故被称作“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塔” ,哺育了世界1/3人口,如果没有它的存在,世界历史将会改写。如果没有它的存在,那么江南地区将会变成一片荒漠。这里也是进入新疆、西藏的要冲,故而又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和“西域要冲”的称谓。这里山川相间,地貌奇特,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周围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积石山等山脉所环绕,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紧邻中国的西部边界,与多个国家接壤,包括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国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我国最具重要战略价值的地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人说它是天上的路,因为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所以简称为天路。它的自然历史发育极其年轻,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形成了全世界最高、也是最年轻的高原,在这里可以与河西走廊的守护者祁连山脉近距离擦肩,还可以与被称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对视。它更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大江的发源地,是欧亚大陆上发育大江大河最大且最多的区域,孕育了长江、黄河和流经: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六个国家著名河流的澜沧江。这些大江大河是中国和亚洲十几亿人民的生命之源,曾经孕育了人类历史上光辉璀璨的文明。这里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三江源”。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大河之源,读懂“天下之水,莫著于四渎”</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人早有品评:“天下之水,莫著于‘四渎’。”这“四渎”包括江、河、淮、济,也就是长江、黄河、淮河与济水。在古代,它们都能独流入海、地位非比寻常,而其他江河不过是它们的支流。岁月变迁,物换星移。淮河下游淤塞后改道注入了长江,济水的故道也被改路为黄河所夺,如今,古之“四渎”中能够独流入海者,只剩下长江与黄河。而人们心目中的大江大河,也正是这享誉世界的长江与黄河。它们深深地根植于国人的血液之中,深刻地塑造和影响了中国的地理、历史和人文,江河的不同气质已然镌刻进了南北方人迥然有别的个性之中。北方粗犷豪爽,南方温和细腻;一个轻财好义,一个重利务实;一个好酒,一个喜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看似荒芜死寂的绝境之中,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发,从这里奔赴远方。这三条深刻塑造亚洲历史与文明的大河,竟然如此密集地发源于青海一地,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所谓“大道并行而不悖”,大江大河无问南北。当澜沧江一路南行,长江却转头向东,两条大江流向了完全不同的远方。当前者在越南胡志明市入海时,后者已远达上海崇明岛,两江的入海口相隔近4000公里。同一个屋檐下的亲兄弟,各奔前程、开枝散叶,才有了各自的气象万千。各领风骚,虽同源殊途,她们共同滋养着中华大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三江源的青海,无愧于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它贡献了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自这里,是为“中华水塔”的来历。特别是对黄河而言,青海的生态涵养作用极其突出而意义重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最早识得它的存在应该不迟于战国时期,从那时开始人们已经知道黄它源于青海省,在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到黄河的是《尚书•禹贡》,其中记载了“导河积石”的内容,指的也是黄河的源头。此外,《山海经》中也提到了黄河的源头,认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经过罗布泊流入中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它从青海出发,奔流而下,翻迁万里征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海的黄河清澈的可以涤荡心灵,谁能想象,青藏之上巴颜喀拉山中融化的每一滴雪水竟一路奔腾汇聚成为横跨九省市的黄河,流淌出绵延五千公里的雄壮,流域出近8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中国的第二大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出青海入四川,滋养了高原绿洲,由于受到周边地形的影响,黄河发生了180度的转向,被迫掉头又流回了西北。令其彻底告别向东南而行,使之成为一条不折不扣的北方大河,就此成就了九曲黄河第一湾的壮观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继续奔涌入甘肃境,在兰州市中心自西向东流经多达150多公里的长度,凭借穿城而过的自然优势,沿河两岸,黄河楼、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水车博览园等景观如星罗棋布,东西绵延50多公里,被称为“百里黄河风情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宁夏,奔腾的黄河遇到腾格里的黄沙,让“大漠孤烟如诗,长河落日如画”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在内蒙古,黄河巨大的几字连通起农田牧场,滋养了富饶的北国水乡,如明珠般闪耀在我国的北疆。出内蒙古后,黄河一路向南奔流,将黄土高原一分为二,山西在左,陕西在右,携带着晋陕峡谷的泥沙,直奔禹门口。河水在冲撞中激荡起震天的怒吼,这样的场景令诗仙李白为之感慨到“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在山西,黄河告诉了人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造就了壶口瀑布的“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的壮丽。在陕西,黄河见证了秦朝的一统,大汉的辉煌,隋唐的鼎盛,也见证了宋元明清的跌宕起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河南,黄河灌溉了数百里的沃土,但也数次决口,将中原大地陷入悲苦。如今的开封城下仍然埋葬着六座城池。它们静默的见证着开封与黄河的千载恩怨。在山东,黄河浩浩殇殇一泻万里,奔入东海,一去不返。黄河锻铸了齐鲁大地的厚重,也造就了齐鲁文化的璀璨。黄河虽然也有泛滥,但却也时刻滋养着两岸的子民。它维系着世代百姓的命运,也创造了中华文明的灿烂。黄河原本不黄,因为容纳百川才变了模样。她将数千年文明根植于华夏的土壤,将独有的中国黄印在了我们的皮肤上。她是天上来的河,是入海流的河,是九曲万里沙的河,是怒浪连天来的河。这是来自青海的那条河,是锻造中华民族品格的那条河,她滋养了中国人的魂魄,是流淌的岁月,是起伏的命运,是跳动的脉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岁月悠悠,河流默默流淌,将往昔的故事沉淀在河底的泥沙之中。有人说:一盆黄河水,就有半盆来自青海。常人对于黄河的认知更多的源于壶口瀑布那波澜壮阔的雄浑。与黄河之比,人们对长江的认知却要少些。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唐古拉山脉的雪山开始融化时,这里的涓涓细水已然汇聚成了一条潺潺溪流,这就是长江的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唐古拉山脉的巍峨怀抱之中,一条宽不足3米,深井寸许的清溪。它轻盈的舞动身姿,在山褶石隙间奏响清脆的乐章。沿着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边缘欢快的向北流淌。在众多溪流的陪伴下渐渐壮大,化身为沱沱河,穿越百里,一路向东。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再此并行,却似乎未能打扰到它的宁静。它依旧义无反顾向着东方奔去。它不仅见证了文成公主的踪迹,也流传着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当长江流经巴颜喀拉山脉时,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让长江与黄河的相会成了永久的遗憾。长江带着一丝愤怒冲入横断山脉,化身为金沙江。在这里,它与澜沧江,怒江并驾齐驱,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在并行170余公里后,他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远方,或许是被玉龙雪山的魅力所吸引,金沙江情有独钟选择了云南,它在丽江划出一个惊叹的大弯,来到了雪山的脚下,在虎跳峡这个垂直落差达到了惊人的3790米的峡谷中疯狂的怒吼,仿佛在呼唤雪山的回应,这里是万里长江第一峡谷,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中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凶险和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云南境内,他多次逆天改道,最终抵达四川盆地,在宜宾,他与岷江相拥,正是得名长江,宜宾也因此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原以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我住长江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就是长江的源头,因为笔思中的长江头指的是四川宜宾,殊不知,长江到了这里,已经行走了将近3000多公里的征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长江离开宜宾,穿越泸州,抵达山城重庆,他在这里接纳了嘉陵江,二者交汇,成就了重庆这座底蕴比底料更浓厚的山城。自此开始,长江的水面变得无比开阔,从而也正式开启了长江黄金水道的身份。离开市区至涪陵、长江接入乌江继续东流,穿越三峡。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郦道原文中的“巴东三峡巫峡长,原名三声泪沾裳”。无不诉说着这里的时间与哀愁。杜甫对于长江的记忆也有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深秋悲凉。看似美丽风景的背后尽是厚重的历史片段,云阳之上,张飞庙前,铁马金戈,梦回三国。奉节之畔,白帝城头,刘备托孤,悲壮苍凉。秭归之滨,屈子行吟,离骚传世,忧国忧民。巫山之巅,神女峰上,楚襄王梦会神女,浪漫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长江,像一部流动的诗篇,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浪漫。从湖北宜昌到江西九江,这块土地是长江的中段落章,长江冲破三峡的怀抱,踏进宜昌,读诗般涌入江汉平原。千万年前,此处尚是碧波荡漾的汪洋,长江挟来的细沙不断织就,渐渐成为云梦的绚丽诗章,沙积成岛,湖光潋滟,无数湖泊由此诞生。宜昌的三峡固然截断了归途,然而湘江、汉江、赣江争相入怀,为长江中游增添了浓重的色彩。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她们的姿容洒下了千古传世的翰墨。滕王阁上,云卷云舒尽收眼底。风吹过,吟咏着王勃的《滕王阁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尽在这片土地。岳阳楼下,洞庭波涛滚滚,遥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让人感念不已。黄鹤楼上,远眺长江浩荡,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令人感怀离别的情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片荆楚豫章的大地上,才子们的文思如江水般波涛汹涌,长江还未及瞻仰革命英雄的大别山,未及细赏庐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景,便匆匆拥入皖南以山水的怀抱。徽州晨曦,轻雾之下,白墙黛瓦在斜光中苏醒,宛如从千年的梦境中走来。黄山云海翻腾,奇松怪石在朝阳下光彩夺目。徽商步履四方,智慧和勇气铸就了辉煌史篇。长江离开皖南进入江苏后便急切的接纳淮河匆匆东流而去,最终,在上海拥抱了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于崇明岛浩浩荡荡汇入了东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条从青海走出来的河流有着母性般的温柔,虽然受阻后的长江有些怒吼,但当她流经草原的时候,仍然以博大的胸怀,张开温柔的臂膀,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这撩动心魄的歌词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写进了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曲《长江之歌》。每当这首激昂的旋律响在耳畔,那种大气磅礴,令其回绕九天,似乎只有从这般雄伟的雪山冰川走来,才更能满足我们对长江源头的想象,也更符合中华母亲河的博大气象,那从雪山之巅蜿蜒而下的河流,从唐古拉山脉至东海之滨,长江跨越我国三大阶梯,流经高原、山区、盆地至平原,由细微支流成长为中国第一长河,世界仅次于非洲尼罗河、南美亚马孙河的第三长河,将近6400公里的巨长身姿,流淌出近8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横跨了大半个中国的波澜壮阔,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兴衰与荣辱,却始终奔腾不息,传递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曲浩歌,回荡着千古江河情。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江畔留下不朽诗篇,李白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惜别,苏轼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感慨,都融入了长江的波涛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长江、黄河,这两座人类的丰碑,不仅是中国地理的奇迹,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长江的宁静与宽广,黄河的磅礴与力量,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母亲河”的光辉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桐语作于2025年元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