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知道,粮票作为计划经济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物资分配凭证,在保障民生、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其中存在的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特种用途而又面向特定对象的粮票,却不是“过来人”都知晓的。应该说,它们是粮票领域的 “特种部队”,个个都有着独特的 “本领”,在那个特殊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历史角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为江西省1962年发行的船民专用粮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粮票领域的这支“特种部队”成员包括:工种专用粮票、侨汇专用粮票、菜农专用粮票、火车飞机轮船专用粮票、救灾粮票、调剂粮票、补助粮票、奖售粮票、搭膳搭伙粮票和饮食粮票等数十甚至上百个成员。今天仅选几个主要成员做以简单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为部分省市县发行的各种专用粮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工种专用粮票 </b><span style="font-size:20px;">工种专用粮票的产生,是考虑到不同的工作岗位消耗的体力有很大差别,像锻造、炼钢、煤矿工人等重体力工作岗位,体力消耗极大,需要吃更多的粮食来补充能量。而坐办公室之类的工作岗位相对体力消耗就小很多。所以,就按照工作岗位体力付出的不同,以工种粮票的形式,来合理分配粮食资源,保障大家基本的吃饭需求。笔者1970年在工厂当锻工时,粮食定量就由每月30斤补贴到45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为部分市县发行的工种专用粮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侨汇专用粮票 </b><span style="font-size:20px;">侨汇专用粮票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与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建设发展进程中需要大量外汇资源,而海外侨胞心系祖国,纷纷通过汇款的方式支持国内亲属生活以及助力国家建设。为鼓励侨胞向国内汇款,同时更好地照顾侨眷的生活,侨汇专用粮票应运而生。侨眷们凭借海外侨胞的汇款凭证,按照兑换规定,前往相关部门领取侨汇专用粮票。该粮票在限定的粮店或粮食供应点使用,可购买相对优质的粮食及粮食制品,体现了国家对侨胞贡献的认可,以及对侨眷生活的关怀,在促进海外侨胞与祖国联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为部分省市发行的侨汇专用粮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菜农专用粮票 </b><span style="font-size:20px;">菜农专用粮票,是计划经济时期专门面向郊区菜农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计划经济时期,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和定量供应政策。郊区菜农主要从事蔬菜种植,为城市居民提供蔬菜,但他们自己的口粮不能完全依靠自产解决,因此政府为保障郊区菜农的基本粮食需求,专门发行了郊区菜农粮票,让他们能凭票购买定量的粮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为部分城市发行的菜农专用粮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调剂专用粮票 </b><span style="font-size:20px;">调剂专用粮票,主要是为了对粮食资源进行灵活调配和补充而发行的购粮凭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粮食供应有基本的定量标准,但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导致粮食需求与供应之间存在不平衡,如:遇到自然灾害、粮食减产等特殊情况,因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人员调动等原因,造成某一地区人口数量短期内增加或粮食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调剂粮票就是为解决这类问题而产生的,起到调节余缺、保障供应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为安徽省1956年发行的调剂粮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救灾专用粮票 </b><span style="font-size:20px;">救灾专用粮票,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应对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导致受灾地区粮食短缺而专门发放的购粮凭证。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在发生洪水、地震、旱灾等重大灾害时,受灾地区粮食生产和供应会遭受严重破坏,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面临威胁。为保障受灾群众有足够的粮食维持生活,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政府发行救灾粮票,让受灾群众能凭借它到指定地点领取或购买粮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为部分城市发行的救灾专用粮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饮食粮票 </b><span style="font-size:20px;">饮食粮票在粮票体系中有着明确且特定的用途定位。它主要应用于饮食行业,旨在规范粮食制品在餐饮消费环节的流通与分配。在计划经济时期,饭店、食堂、小吃摊等各类饮食场所是人们满足饮食需求的重要去处,而饮食粮票则成为人们在这些场所购买馒头、米饭、面条、糕点饼干等各类食品的必备凭证。其面额依据不同地区、不同消费场景有着多样化的设置,并且有着严格限定的使用范围,即仅限于饮食行业内的消费,不能用于直接购买粮食,以此保障粮食资源在饮食消费领域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饮食粮票为当年民众的日常饮食消费提供了有序的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为部分城市发行的饮食粮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综上所述,粮票的 “特种部队”中这些特殊类型的专用粮票,每一种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政策导向以及民生需求,它们共同构成了计划经济时期粮票体系中独特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现在研究那个时代的珍贵历史资料。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未完待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为湘潭市1975年发行的补助粮票)</span></p> <p class="ql-block">(本文中图片展示的各种粮票均为作者的个人收藏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参阅资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①中国粮票~百度百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②《粮票的收藏与鉴赏》~姚高梧</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编辑:</b><span style="font-size:20px;">庄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拍摄:</b><span style="font-size:20px;">庄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谢谢您的到访和阅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