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的由来和习俗,‍春节已成为联合国假日

Hu Yimin

<p class="ql-block">‌中国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活动‌。春节最初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人们会在年初之际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种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各种庆祝活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春节‌。</p><p class="ql-block">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虞舜时期,当时舜即天子位时带领部下祭拜天地,这一天被视为岁首,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农历新年‌2。另一种说法认为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2。</p><p class="ql-block">‌春节的名称和使用始于辛亥革命之后‌。在此之前,“春节”一词并未广泛使用,而是有多个名称,如“元旦”、“元日”等‌1。直到1914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才正式将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p><p class="ql-block">‌春节的庆祝活动从除夕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除夕之夜,人们会进行守岁、贴春联、倒贴“福”字等传统活动。守岁是古代过年的重要习俗之一,家人会围坐一起谈天说地,分享过去一年的经历和喜悦‌4。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五代时期,最初是用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以驱鬼辟邪,后来演变成现在的春联‌。</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2023年12月22日联合国把中国的春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了。</p><p class="ql-block"> 春节的伟大之处,在于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还是每年一次,从不间断,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习俗的认同,是生活状态的一致性体现,长久生活状态的融合,势必形成共同的集体人格,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个文化的主脉,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亲情之线。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有多少中国人,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织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用情感编织的血脉之网。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历久不衰,任皇权更迭、王旗易帜,中国人回家过年去滋润亲情的初心始终不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中国人对宗族血脉的寻根问祖。</p><p class="ql-block"> 有人曾经担忧过域外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节日,会淡化中国人对自己传统节日的固守。可当人们在春运的当口,站在车站、码头、机场看看那些奔家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样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就算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写在日历上,也撼动不了对中国春节的想往。一个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我们的春节,是我们对文化的认同、是对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我们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最好体现!</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民族必然诞生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必将凝聚伟大的民族!伟大不是吹出来的,是庞大的族群,经过几千年的磨难锤炼而根植血脉的认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