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纽约》 作家曹桂林谈写作初衷

李文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人在纽约》的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p><p class="ql-block">写《北京人在纽约》时的初衷是想跟我女儿搞好关系,让她看完这书之后知道爸爸还惦记她,想着她,甭管在世界哪个角落。但是没有成功,只在逢年过节有个卡片问候。经济上她很有钱不用我帮,我也用不着她帮,没有来往,感情上没有交流。后来听别人说现在是结婚了,还有小孩了,我都不知道,没见过。她12岁来了美国,我觉得孩子这么小就送到美国,她就不是你的了。中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你崇拜我我爱你,但她太小来到西方,就变成了美国的价值观,要独立,要做她自己。她19岁后我们就没见过面,说我不会麻烦你,你也不要麻烦我,听这话我多伤心。还是用英文说的。她刚来的时候特意让她学英文,融入美国的白人圈子,结果在家里都叽里呱啦英文满口,我说家里要说中国话,她也不知所措。后来我发现这就是太小把孩子送出去的结果。对于父母抚养之恩也没有什么感情,她觉得既然把她生出来,不抚养还把她杀掉吗?当然不行,美国法律规定你有抚养义务的。所以《北京人在纽约》,就是用一个家庭来体现文化冲撞。</p><p class="ql-block">我到美国第一年就成立了公司当了老板,当年就买了房,第二年我的会计师跟我说,你赶紧再去买一套房吧,不然你要缴的税太多了。美国的税太可怕了。你在美国生活,你就进入了这套游戏规则。一个大学教授年薪10万美元,在美国也算中上层,但扣完税到手,你能见到的只有6万多。这笔钱一半要还房贷,在美国买房子没有一次付清的,因为那样要交重税,人们故意要买大的、贵的房子,就是为了刨掉税,免得国家把你的钱收走养军舰去。然后孩子的教育、养车、电话,乃至除草、处理垃圾,每天早上开信箱就出现一大堆账单要填支票。我在美国和学者圈打交道,我们的一个共识,就是你作为新移民不管读到什么位置,做出什么成就,都是亏的,因为你赚的钱全部还给美国大地,就算你死了要把钱传给儿子,都要交50%遗产税。在美国当教授一个月能下一两趟餐馆是要咬着牙的。</p> <p class="ql-block">曹桂林在京郊400平米的别墅里,这位热爱写作的赋闲商人,每年春秋两次回京小住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桂林,1947生于北京,小学毕业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在中央广播艺术团任演奏员,一九八二年初协同妻子赴美国,同年底在纽约创建了公司,设计和生产美国高档针织时装,任公司总裁。《北京人在纽约》是曹桂林的处女作,之后他又创作了长篇小说《绿卡》、《偷渡客》(后被改编成二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危险旅程》),并自编、自导、自拍了二十一集电视纪录片《黑眼睛蓝眼睛》。长篇小说《王起明回北京》是《北京人在纽约》的续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文华,著名画家;1958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1981年毕业于唐山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现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广播电视台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