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婚拾忆

长空飞十五

<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27日即甲辰年腊月二十八 ,是我们结婚50周年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光荫似箭、岁月如梭;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这些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的词,现祘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过去见到那些过纪念金婚日的夫妇,多是老态白发、感到距自己还很远,不经意间,自己也跨过了金婚的门坎。</p> <p class="ql-block">  50年前的结婚证</p> <p class="ql-block">  王石城先生为我们结婚作画並题诗</p> <p class="ql-block">  葛介屏老先生为我们书写的毛主席诗词集联</p> △没有仪式的婚礼 <p class="ql-block">  1975年元月11日,在我们双方分别达到了男28、女25的晚婚年龄要求后,去领了结婚证。腊月二十八那天我俩在山东老家成的婚。</p> <p class="ql-block">  50年前结婚时与祖父和大伯全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当时因是单身,单位没有给我分配住房,临行前是以春节回老家结婚为由,请的婚假,以便节后申请住房,但对老家的爷爷、大伯等亲戚则说刚结完婚利用春节回来探望老人,所以我们没有婚礼、没有仪式、没有操办,也没有婚房,甚至没有安排一桌饭,更别说婚纱照了,仅仅是春节后上班给单位同事们散了点喜糖就祘告知了,这在现如今简直不可想象,再怎么喜事从简也得走个形式吧!</p> <p class="ql-block"> △半间牛屋做新房</p><p class="ql-block"> 大伯家在枣庄老街,生活还不富裕,顶多属中下生活水平,当时把来探亲的我们安置在他们光线极差的破旧住房后面一间不足十平方大的杂物间,一张单人木板小床,一只15支光的昏暗灯泡,没张灯结彩,连一个喜字也没贴,一床旧被褥,就是我们的新婚洞房。</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陪父亲再次回老家,在当年大伯家我们结婚时住过的陋室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留下的唯一一张四代同框照片</p> <p class="ql-block">  当时儿子已快10岁,这次随我们回老家在大伯的新家门前玩耍。</p> <p class="ql-block">  节后上班我以回原藉探亲並结婚为由递交了申请住房的报告,在单位分配住房解决之前我们仍各住各家,直到两个多月后分到一间无卫生间、无自来水的十多平方的单间宿舍,才从各自父母家中搬出,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那时单位还很人性化 ,在决定分给我住房后,行政科便主动安排木工房为我打了一张木板大床並漆成枣紅色。</p> <p class="ql-block">  这就祘是当时的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后在人民照相馆补了这么一张披婚纱、穿西装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前两年找出了结婚前一年去上海采购的两床结婚被面,压箱底几十年了,当时观念:上海产品质量比安徽的好,一位朋友缝纫水平一流,见到后认为这被面有纪念意义应该利用起来,便帮做成了被套,直至在套被絮时我们才发现被面竟是我市安徽丝绸厂的产品,我老娘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在该厂任过副厂长,1957年前后与来厂视察的叶剑英元帅合过影的。</p> <p class="ql-block">  左一为叶帅,右二为家母</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上情况,对现在结婚的年轻人来说,估计就是天方夜潭,不可思议。</p> △清苦的婚后生活 <p class="ql-block">  儿子56天后,爱人每天上班走得早,我早饭后抱着不到两个月的儿子,送到父母家照看自己再赶去单位上班,下午爱人从父母那把孩子接回自己的小家,直到儿子80天时,终于请到了一位住家的老阿姨替我们带孩子,每天疲于奔命的生活才得以结束。</p> <p class="ql-block">  永远忘不了1976年元月九日那个早晨:天还没亮,因王海燕的产假已满56天,按规定这天她要返厂上班了,六点半收音机里传出了哀乐,播音员嗓音低沉地报导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已于元月八日逝世,登时震惊和悲痛笼罩心头,但她还是含着热泪、顶着寒风,蹬车骑向东门的工厂,开始产后的第一天上班。</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俩月工资加起来才72元,有了孩子后,父母每月支援我10元,付保姆费,幸运地是这是一位尽心尽责的老阿姨---解奶奶,有她在我们可以放心地上班、工作。</p><p class="ql-block"> 那时由于工资低,生活还很清苦,又要考虑孩子的营养,每次买四角一份的盘菜肉,还分两顿吃,解奶奶将瘦肉锤成薄片,烩成汤给儿子吃,记得有次难得从父母处弄来一只烧鸡,当晚没舍得吃,晾置在窗边的饭桌上打祘次日中午加餐,谁知因未关牢窗户,夜里被野猫叼吃,懊恼许久。</p> <p class="ql-block">  父与子:模仿我小时候九个月时的姿式,在儿子九个月时也为他照了一张相似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奶奶抱着她第一个孙子。</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警卫员、五十年代安纺筹建时调去工作的黄叔叔来看望我们。</p> <p class="ql-block">  黄叔叔是孤儿,年轻时著军装也很英武。</p> <p class="ql-block">  儿子二十七岁那年,我们带他一起 到肥西县柿树岗乡看望曾带他的解奶奶,在其房内、院子留影。</p> <p class="ql-block">  那时爱人想添置一件锺意的上衣,要靠到寄售行卖出几件旧衣服才能凑齐钱买得起。</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到医院看望住院的父亲,让我吃病号饭包子,我也就当面佯装咬一口,随后偷偷装起来带回给儿子吃。</p><p class="ql-block"> 儿子四、五岁了玩具也只有几块钱一只的铁皮小坦克、木制小手枪,最昂贵的玩具是小弟当兵首次探家时为他买的会爬在地上边匍伏前进边持枪射击的军人。当时刚面世的变形金刚玩具,最小的一只也要38元,这个价格我的收入根本承受不起,儿子才三、四岁见人玩就着了迷,小小年纪竟一人穿街过巷从省政府大院跑到阜阳路(原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一卖变形金刚摊位前着迷驻足、久呆不走,就这样我也没舍得掏出这近一个月的工资钱。</p> <p class="ql-block">  那时物价便宜,住房租金也极低,水电费也不高,电才二角零五厘一度,即便如此,我们每月节省到只用二、三度电,独生子女政策下来后,我们积极响应、主动去办独生子女证以便领取独生子女费,可当时规定必需孩子滿四周岁才准办。每月5元的独生子女费可维持好几天的生活开支了。儿子三、四岁后送到离父母家最近的幼儿园上日托,三顿饭在家吃,当时每月只需向幼儿园交2.5元学费。</p> <p class="ql-block">  由于收入低,儿子小时也没穿过好衣服,当时爱人在纺织企业上班,儿子的棉裤罩裤只能用从厂里廉价买回的白皮打包布染色后做成,为滿足小男孩想穿小军装,王海燕只好到新华书店买回纸样子硬着头皮照葫芦画瓢裁拼自己做。看看现在那些名牌的儿童衣裤、羽绒服、茄克衫、牛仔服、旅游鞋和各式各样的电动、遥控玩具……当然,那时也没有,即便有也是奢望。每当想起这些就很自责、觉得亏欠孩子太多。</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儿子刚会识字时,见到字不管对错就脱口读出,看到“塑”料布几个字,读成“望”料布,带他路过老合肥剧场时,看到橱窗里的“杜十娘”电影海报,张口就读“壮十娘”的可笑情景。</p> <p class="ql-block"> 记得还有一件让人忍俊不禁的事:那是刚粉碎四人帮后不久的1977年,我刚从市路线教育驻交通局工作组回来,市里各系統层层都在开展揭批四人帮,我与王潮浦、李宝玉、徐家森等几位同志被抽在市工口“揭批办”集中办公,粉碎四人帮后经常报导、露面的中央领导为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等,一天下雨爱人带儿子到办公室给我送伞,晚上不到两岁的儿子突然说“今天我见到叶剑英了”,这怎么可能?我问他在哪见到的?他答“在你办公室”,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儿子错把戴眼镜的李宝玉当成叶剑英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从单间调成两间房是在有了孩子后,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建的没有钢筋水泥的拱型顶的三层桶子楼,一层十三户人家共用一个位于中部楼梯口的厕所和一间有三个水龙头的水池房。记得邻居老丁的岳母从东头到我们对面水池端水,见我们刚有小孩,说道“三冬四夏,才能拾掇出一个屎娃娃”,我们想何时才能熬过这三冬四夏?</p><p class="ql-block"> 1980年前后第一次用上了液化器、当告别煤球炉时,不知有多兴奋,再也不用下班开炉门等火上来才能做饭和为換炉堂里快燃尽的煤球却不慎被掏碎时的无奈与气恼了。单位里配发的液化气罐一只自重12公斤,装气12公斤,我竟一手提一只,一气上到三楼,可想而知人兴奋起来力气有多大。</p> <p class="ql-block">  儿子结婚成家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  儿子在法院系統工作,很勤奋也很努力,为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虽早已是正式在编的法官且工作极为繁忙,但他仍自我加压,通过业余自学,一次性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拿到资格证书。</p> <p class="ql-block">  备考资料</p> <p class="ql-block">  儿子司法考试的成绩单</p> <p class="ql-block">  30年达珍珠婚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23年拍摄的艺术照</p> <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曾居住过数年的红星路1号原402楼484号后门留影,这里也是我俩五十年前相识、结缘的地方。</p> △父母是我的楷模 <p class="ql-block">  我父母都是从山东革命老区走出来的,抗战初期结婚,经历了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至随大军南下安徽、迎来全国解放,特别是文革特殊时期经历了坎坎坷坷,相互扶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74载不离不弃,他们不仅在革命理想信念、工作学习精神方面为我们子女做出了榜样,在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相互谦让、关心他人等方面,也言传身教地为我们做出了表率。</p> <p class="ql-block">  父亲(左二)战争年代留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后排左一)南下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  父母随军南下后,留在安徽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父母回山东深入沂蒙山区农村,寻找、打听抗战初期牺牲了自己当农会主席的儿子生命,冒死掩护我母亲(因病被部队疏散藏在她家)的那位老大娘的下落和后人。</p> <p class="ql-block">  父母相濡以沫、携手相伴七十四载,不离不弃,为我们做出榜样。</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二等甲级残废军人,左手于1938年因战致残,建国初期组织上为其配有警卫员,但他外出开会却一直坚持自己洗衣,不让别人帮忙,直至晚年仍是衣袜破了自己缝补,能步行的绝不用配给的公车;母亲是1940年从沂蒙山区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特别能吃苦,处处总是为他人着想,上世纪六十年初困难时期她从机关派到所属的一家服装厂任厂长,当时副食品奇缺,为稳住几位上海支援合肥的骨干老師付,宁肯自己、孩子,少吃、不吃,时常将配给父亲的牛奶、鸡蛋等挤出一些,接济这些家在上海的体弱年迈的老師付。</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节俭,生活简朴。这是他在95岁高龄时亲手縫补己多处破损的棉毛裤,总以穿著舒服为由不愿去买一条新的,我在其身后偷拍下了这令人唏嘘不已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位于长江路省妇联对面的原合肥服装厂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后期由省商业厅兴办、技术骨干以上海老师傅为主的服装企业,文革前在省城服装界晓有名气,厂对面省委领导出国服装多在該厂制作,有一天老父亲不知从哪翻出这件由一位严姓师付制作的外套,92岁的老娘穿着这件50年前的老古董,竟显得如此精神,似乎一点不过时。</p> <p class="ql-block">  为母亲祝寿</p> <p class="ql-block">  八年前母亲94岁、七年前父亲98岁,在我年届古稀之时,二老相继离世,与他们的革命经历、思想境界以及相伴相守之久相比,我们差得太远太远。二老为我们相伴相守,白头到老做出了榜样。</p> △先苦后甜才是福 <p class="ql-block">  金婚50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和里程碑。回顾这50年,虽然开始几年吃了一些苦,受了一些磨练,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日子越过越甜。特别是退休后,有了大把的时间,身体和经济有条件去享受晚年生活,我们旅游、健身、上老年大学;报书法、歌咏、黄梅戏班;在家练烹饪、烘焙、写回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生活很充实、身体也不错、精神较充沛,我觉得年轻时多吃点苦是好事,只有晚年好才是真的好,先苦后甜才是福,才更有幸福感。我们决心珍惜当下,快乐过好每一天,走好今后每一步,以父辈为榜样,努力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活出人生的新辉煌。</p> <p class="ql-block"> 外出旅游:开阔眼界</p><p class="ql-block"> 饱览异域风情和祖国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青海</p> <p class="ql-block">  黟县</p> <p class="ql-block">  湖北神峰山荘</p> <p class="ql-block">  广州沙面</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前</p> <p class="ql-block">  九寨沟</p> <p class="ql-block">  六家畈</p> <p class="ql-block">  合肥新加坡花园城</p> <p class="ql-block">  合肥南门库景区</p> <p class="ql-block">  长沙桔子洲头</p> <p class="ql-block">  游玩寿县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  埃及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  约旦佩特拉</p> <p class="ql-block">  迪拜阿布扎比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六安金寨农家</p> <p class="ql-block">  霍山原军工厂改建的画家村</p> <p class="ql-block">  无锡烏蓬船上</p> <p class="ql-block">  上海迪士尼乐园</p> <p class="ql-block">  参加2024年六一儿童节朋友聚会</p> <p class="ql-block">  贵州加榜梯田</p> <p class="ql-block">  荔波小七孔景区</p> <p class="ql-block">  黄果树大瀑布</p> <p class="ql-block">  回长春空军一予校(现空军航空大学)与在长春工作的战友一道看望当年的中队指导员。</p> <p class="ql-block">  长春地质宫广场</p> <p class="ql-block">  回父亲母校参加百年校庆</p> <p class="ql-block">  在父亲母校校史室观看父亲的专栏介绍和我们捐赠的父亲遗物展柜。</p> <p class="ql-block">  从石台到黟县的山路上</p> <p class="ql-block">  在石台县仙寓山大山村双坑组租建的《仙寓故里》</p> <p class="ql-block">  额济纳胡杨林</p> <p class="ql-block">  与幼儿园同学看望当年带我们的焦老師</p> <p class="ql-block"> 老年大学:充电、享老</p><p class="ql-block"> 活到老、学到老,晚霞美、夕阳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市老年大学唱歌班参加期末男生小合唱:前苏联歌曲《我从柏林出发》。</p> <p class="ql-block">  在社区老年大学黄梅戏班期末汇报与同学演唱《风尘女画家》选段“梦幻”。</p> <p class="ql-block">  王海燕在市老年大学书法班的学习成果</p> <p class="ql-block">  在指导老師徐北雄朗诵班上,王海燕汇报演出。</p> <p class="ql-block"> 私教健身:增强活力</p><p class="ql-block"> 只要有决心、恒心、毅力,任何时候锻炼都不晚。我们就是从2020年11月开始走进健身房的,当时我俩岁数相加已达144岁。</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开始健身</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7日,坚持到健身房健身已整整四年,开始勤一些,这两年坚持无特殊情况每周一次,平时晨起居家锻炼50分钟至一小时,每周保证四个早晨运动。</p> <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节前最近的一次健身</p> <p class="ql-block"> 撰写美篇:激活手脑</p><p class="ql-block"> 让手和脑不因年长而懈怠,让领略的山川美景、人文典故和自己的经历、回忆,从眼中和脑海里一点一点变成文字,不致将那美好的瞬间和依稀尚存的宝贵记忆因时间的流逝而消亡。</p> <p class="ql-block">  王海燕学做的各种西点、面包类烘焙品种。</p> <p class="ql-block">  王海燕用扭扭棒制作的各种装饰花卉。</p> <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20日结婚50周年纪念日前一周的最新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27日(腊月二十八)这天,我们结婚50周年。</p> <p class="ql-block">  为留住那逝去岁月的点滴记忆,特成此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