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十二岁启航程,披荆斩棘砥砺行。</p><p class="ql-block">鞠躬尽瘁践初心,死而后已慰平生。</p> <p class="ql-block">李砥平像</p><p class="ql-block">李砥平 (1909~ 2007) ,原名李中道,江苏徐州府萧县(今属安徽)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萧县陇海路南地区工委书记、萧县独立旅政委、陇海路南地委书记、辽北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建国后,历任辽西省省委常委,秘书长,第二副书记、吉林省政协主席、吉林省委书记等职,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2月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98岁。</p> <p class="ql-block">青少年时期的李砥平就开始追求进步思想,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31年,22岁的李砥平投身革命,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并开始参加各种爱国运动。</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李砥平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32年,他坚定了内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加入了我党。入党之后,李砥平主要活跃在家乡一带,为组织从事秘密工作,积蓄革命力量。也是李砥平入党的这一年,他在宣传革命过程中不幸被捕,并被关押入狱。</p><p class="ql-block">入狱后,李砥平坚贞不屈,严守了组织的秘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经过组织营救,李砥平恢复了自由。走出监狱后,李砥平立刻投身抗日救国的时代号召当中,他回到家乡,活跃在萧县陇海路南一带,主要从事根据地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李砥平坚持我党既独立自主,又联合抗日的统一战线政策,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另外,在动员有志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等方面,李砥平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1943年,李砥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后续他进入中央党校学习,进一步充实了自己。</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李砥平被派到东北。在东北期间,李砥平致力于基层组织的建立与恢复、干部培养、剿匪反霸等方面的工作,领导根据地的群众支援了前线,为解放东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李砥平留在东北工作,致力于新生政权的巩固。1954年,李砥平被调到吉林省,担任了省委副书记。1955年,46岁的李砥平担任了吉林省委书记(第四书记),继续投身吉林省的建设当中。期间,李砥平为吉林省的国民经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他严格贯彻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为经济的恢复与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李砥平也受到冲击,身心受到极大的迫害。1972年,63岁的李砥平被下放劳动,继续受到迫害。那段时期,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一身正气,勇敢地与造反派作斗争,始终保持着一个党员的铮铮铁骨,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最终度过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粉碎“四人帮”后,李砥平恢复了一切名誉,1979年,70岁的李砥平再任吉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在这之后,他配合省委努力消除“四人帮”的影响,迅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层面,为后续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1981年,李砥平又兼任了吉林省委纪委第一书记,期间,他积极帮助过去受迫害的干部恢复名誉,并帮助他们重新复出工作,深受爱戴。晚年的李砥平主要生活在长春,于2007年因病去世,享年98岁</p> <p class="ql-block">1972年,63岁的李砥平被下放到制药厂劳动,身心继续受到摧残。当时李砥平已经六十多岁,因为受到过迫害,身体也每况愈下。不过,即便如此,那段时期,李砥平始终坚持真理,勇敢地同造反派的错误行为作斗争,他不畏艰难,反击对自己的一切不实指控,彰显了一个党员的优秀品质。</p> <p class="ql-block">1938年,抗日游击队开“诸葛会”定大计,虎穴“点名”歼20名日军。</p><p class="ql-block">这事发生在1938年8月23日,抗日游击队员机智勇闯日军黄庙据点,用“点一下名”打死一名日军的方式,几乎全歼据点里的日军,而自己则无一伤亡,这堪称是抗日初期一场神奇的漂亮仗。</p> <p class="ql-block">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1938年8月21日晚上,李砥平召集中层以上的干部在一个安全的小村庄,开了一个“诸葛会”来商讨如何全歼这股日军。</p><p class="ql-block">在讨论时,大多数人认为这黄庙村据点设有碉堡,外有壕沟,再加上敌人的武器装备精良,采取硬拼的方式并不好,最好还是以智取为好。</p><p class="ql-block">想要智取黄庙据点,就必须要弄清该据点的内部情况,这就需要派人进去侦查,李砥平将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一名叫张庆林的游击队中队长,同时还让一名叫袁永赞的抗日积极分子陪同前往。</p><p class="ql-block">袁永赞是黄庙村附近的人,他虽然是个抗日积极分子,但他表面却对黄庙据点里的日寇非常恭顺,跟这些人混得很熟,深得他们的信任。</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两个农民打扮的年轻人走在通往日军据点的小路上。前面的人边走边用小扇子扇风,后面的人则挑着一担菜,扁担上还挂着两只大公鸡,前头扇风的是袁永赞,后面挑担子的是张庆林。</p><p class="ql-block">来到据点前,日寇的哨兵用枪指着张庆林说:“你的,什么的干活?”</p><p class="ql-block">袁永赞笑着对日军哨兵说:“这是后村的,来给太君送礼的。”哨兵一听是来送礼的,脸上笑开了花,然后赶紧把他们给放了进去。</p><p class="ql-block">张庆林一边挑着东西一边四处观察,发现敌人的营房在碉堡一侧,而且在院子内没有发现有任何武器,他想大概是放在碉堡和营房内。</p> <p class="ql-block">当他走进厨房看到伙夫后面露喜色,这人是被日军抓来做苦工的张大叔,家就在黄庙村,过去张庆林因为工作的原因来过黄庙村几次,与张大叔挺熟的。</p><p class="ql-block">张大叔看到张庆林后就明白了他的来意,就把知道的情况详细地告诉给张庆林,说据点里有21个鬼子,白天的时候门口只有一个人站岗,炮楼上白天没人,而且这些人还有午睡的习惯,一到12点开饭后就去午睡,这时候是日军最松懈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张庆林和袁永赞离开据点,马上将侦查到的情报向李砥平、冯家萍做了汇报,大家商量后决定第二天就行动。</p> <p class="ql-block">8月23日中午,在通往黄庙据点的小路上,出现了5个挑着担子的人,他们在12时许准时到达黄庙据点附近,同时冯家萍带领4人预备队也到达预定地点。而李砥平、张庆林等人则带着大队其他人到黄庙西南准备阻击增援的敌人。</p><p class="ql-block">中午1时许,5名突击队员朝据点走去。据点外放哨的日军用刺刀向筐子里刺来刺去。他们的驳壳枪就在筐子下面,万一被发现就糟糕了。在这紧急关头,5名队员中的两人悄悄绕了过去,从背后一把掐住日军的脖子,另外一人快速摸出匕首刺上日军胸口。</p><p class="ql-block">解决日军哨兵后,5人迅速向院子内走去,竟然没有看到一个日本兵,他们快速从筐子里拿出驳壳枪,然后飞奔冲向日军午睡的宿舍等地方。</p> <p class="ql-block">随着一阵枪声响起,不少敌人还在睡梦中就被击毙了。剩下的日军听到枪声惊醒后,顾不得穿上衣服就往外跑,有的还想去取挂在墙上的步枪进行抵抗。</p><p class="ql-block">突击队员们大多数是20岁上下的小伙子,玩心未泯,他们一边战斗还一边给日军士兵“点名”叫一声“胖子……”然后一枪,叫一声“你这个罗圈腿”然后又一枪。</p><p class="ql-block">当时有两名日本兵正在小河里洗澡,听到枪声后两人也是连衣服也没穿撒腿就跑,没跑多远就被冯家萍带领的预备队打死了一个,另外一个人非常狼狈地逃走了。</p><p class="ql-block">在这次战斗中,5名突击队员只用了大约10分钟便结束战斗,除了有一名日军士兵侥幸逃脱外,其余20人全部被击毙,游击队员无一人伤亡。</p> <p class="ql-block">李砥平著作:我的往事片断</p> <p class="ql-block">李砥平手迹</p> <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