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淡彩《儿时年味》,——忆那些年常州年俗之点红

水木年华

<p class="ql-block">这些年,我似乎已经习惯了很少逛街,不是非去不可的情况也不去逛超市。自退休以后,逢年过节的事也变得越来越淡了。只是每逢节假日的到来,朋友圈里的过节气氛儿却越来越浓!特别是春节,除了送福、写春联和各种年会慰问,当然也少不了商家火爆的春节营销,而这些熟悉的场景偶尔又会让我想起当年一些职场那些个忙碌的片段……</p><p class="ql-block">随着春节临近,见朋友圈又有人晒出自己在家里做的馒头、团子,联想到2023年的腊月自己曾经画过一幅回忆儿时年味儿的未完成作品。当时因为没用防水墨水,画到一半时出现了问题,画不下去就被扔到了一边再也没动过。今天重新拿出来翻看,似乎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再问自己:又不是画家,画的好不好真有那么重要吗?哈哈!其实画它时的情绪就像今天一样,是那挥不去的儿时记忆让我拿起了画笔……</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记忆里,常州人和全国各地一样,有春节前家家户户备年货的习俗,而不同的也是最热闹的非做馒头、做团子莫属。记得儿时在外婆家,我们的大家庭是每年春节前的小小年夜(腊月二十八)做馒头和团子。这之前的一天,一家人就要开始洗菜、剁肉等等的准备工作,刨萝卜丝、洗粽叶就是我们这些毛孩子的任务。做馒头的面粉是去粮店买的,做团子的米粉是分别买来粳米和糯米再拿到别人家加工的。还记得有一年为了省钱,外公外婆让舅舅、阿姨们在家里摆开了石磨,自己动手磨米粉。幼稚的孩童看着他们推磨只觉得很好玩,白花花的米粒在两片石磨的碾压下变成了粉末,满屋飘香。等把几大袋子的米磨完,一家子大大小小的脸都变花了。看着大人们的笑脸,却不懂得那是一件多么辛苦繁重的活!</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腊月里的天气似乎特别的冷。记忆中每年都会有下雪天,雪后屋檐下总挂着长长的、晶莹剔透的冰凌,我每次看到它们就会想起夏天的冰棍,恨不得上去舔一舔才过瘾😂……但我特别怕冷、怕走路摔跤,于是盼着太阳快点出来把路上的雪融化,丝毫不觉得小伙伴们打雪仗有啥好玩的。在那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唯有家家户户蒸馒头、团子弥漫着的热气,驱散了寒气、温暖了人心。那时我们围在大人们身边,看他们挽着袖子在案板上忙碌。外婆会顺手摘一块小小的面粉塞我手里,我会模仿他们的样子搓着玩上好一阵。此刻大人们总是警告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不允许说不吉利的话,分配我们干一些诸如“拿粽叶垫蒸笼”、“给团子、馒头点红”的活……等到冒着团团热气的蒸笼从灶上端下来,那个装了半碗红色液体的小碗就成了小伙伴们争抢的好东西。刹那间,用一根筷子沾上红色点在热气腾腾的馒头、团子上变成了小伙伴们好玩的游戏……</p><p class="ql-block">脑海里的记忆如此这般的在笔下一点点被画了出来。富有年代感的黑白基础上,再给人物服饰添上些色彩烘托过节时穿新衣的气氛。在那些白白胖胖的团子上点缀的红点是我儿时的“游戏”记忆……</p><p class="ql-block">今天趁着记忆又回来,接着去年没有画完的部分继续画完吧。稍加几笔,一幅充满儿时年味儿记忆的画面终于展现在我眼前。虽然它不尽完美,但有人说过不完美的才是真实的。我用这种方式来记录童年趣事,只因自己喜欢又何乐不为?原来人老了爱回忆也是真的呢……</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作画过程(作品尺寸:68*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