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记忆:弹棉花,弹出一席“梦中情被”

吴蓉辉

<p class="ql-block">棉花,原产于印度河流域,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在宋末元初,棉花开始在中国被广泛种植和使用。过去,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身上盖的、床上铺的,都是手工制作的棉被。弹棉花,是以前手工制作棉被的必备工序,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这个行当。</p> <p class="ql-block">元代王桢所写的《农书·农器·纩絮门》中记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弦弓来弹皮棉。”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有相关记载:“去籽取花,悬弓弹花。”这些记载生动描绘了古代弹棉花工具的使用和工艺。对这样的描述,年轻一代是陌生的,但一般40岁以上的人对“弹棉花”仍有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外行人眼里,弹棉花似乎很有趣,实则不然。弹棉花大多是两人搭档,师徒、父子、夫妻、兄弟等常见。过去,弹棉花师傅往往带着行头走街串巷,吆喝生意。他们通常很细心,为了避免混淆,总会在单子一角仔细标注顾客信息,并当面称重、议价,然后才开工。棉胎弹好后,经顾客当面验货才收款。</p> <p class="ql-block">弹棉花师傅身上背着一根约2米长的竹竿,竹竿一头系着一根线,与弹花弓相连。师傅左手握弓背,右手拿木槌。每当弓弦接触到棉花,就用木槌敲打弓弦,发出“嘣嘣嘣”的声响,弓弦颤动,棉絮飞舞,犹如一群洁白的小鸟。当弓弦埋入棉花时,声音低沉,没有余音;当弓弦浮出棉花时,声音高亢,余音较长。这弦音为单调的工作增添了不少情趣。弹花弓指向哪里,哪里就渐渐堆积起厚厚的松软棉絮。</p> <p class="ql-block">弹棉花胎的工序繁琐,包括铺花、拨弓、弹花、整花、压花、做花、上线、压胎等多个环节。新皮棉自然好弹,但有的人家直接将破棉衣、旧被子等拿来弹,这就麻烦多了。然而,师傅们总能妙手回春。弹制后,旧棉花往往能恢复蓬松柔软,可再用上三五年。</p> <p class="ql-block">弹好棉花后,师傅会用纱将棉絮两面纵横布成网状固定。纱布好后,再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按民俗,一般用白色纱线,但嫁妆棉被必须用红绿两色纱,以示吉利。在我们洞头,按传统习俗,女儿出嫁时棉被至少三四条,多的则七八条。因“被”与“辈”谐音,被子在传统婚姻中象征着一“被”子长久的幸福和家的温暖。结婚用的棉被上,师傅往往用红线拼个“囍”字,手巧的还能拼出鸳鸯戏水、喜上眉梢之类吉祥图案,备受主人喜爱,常获红包奖赏。</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瑞安人刘毓蒙发明了脚踏弹棉机,极大地提高了弹棉花的效率,推动了弹棉业的发展。弹棉花这行很辛苦,一天到晚站着忙碌,且工序繁琐。时而伸直腰,时而躬下身,时而腿弯曲,时而敲击弓弦,一天往往只能弹上一两条棉胎。</p> <p class="ql-block">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轻便保暖的鸭绒被、蚕丝被等逐渐替代了厚重的棉花被。如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手工弹棉逐渐为机械所代替。在洞头,现也只剩一家在北岙街道烈士路斜坡上的弹棉花店铺。路过时,仍能听到师傅拨动弹弓丝弦发出的“嘣嘣嘣”声,但许多工序已与过去大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弹棉花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城乡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记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