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心态

小玲

<p class="ql-block">  人活到七十,这辈子没少过年。但随着时间推移,过年的心态在不断地变化。小时候盼着过年是为了吃好吃的,为了是大人给小孩做新衣服,也为了长辈们能给孩子们发压岁钱。</p><p class="ql-block"> 长大了懂事了,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放了寒假,每天多写点作业,提前写好了,是为了踏实过年,大人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去逛厂甸,买点小玩意,顺便吃上一串老北京的糖葫芦。有时候还可以跟着大人去乡下的老家去看看爷爷奶奶,体验一下农村过年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过年的事情更加独立,除夕和家人吃个团圆饭,剩下的时间找好同事、老同学一起聚聚,约上几个同学一起去老师家里看看,如果有了朋友,那就觉得时间不够用了,好容易盼到放假,肯定去各大公园转转。我们那时候挣的少,也不兴旅游,家门口玩上两天就很满足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过年肯定是双方父母家里都要去的,北京的习俗是,初一婆家,初二回娘家,东西不在多少,大家聚在一起开心就好。每家孩子的压岁钱也没有感到有压力,因为都是量力而行。那时候过年都是在家吃饭,人多了分两桌,大家动手,能者多劳。每次聚餐之后都把东西收拾利索,顺便带回一些,回去之后休息一天,又开始新的工作了。</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双方父母都去世了,兄弟姐妹们以长兄如父,其实就是老人不在了,这个家不能散,聚的就是人气。再等到自己的孩子结婚之后,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好在我们这一代,没有那么多老理,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三十晚上,老两口自己准备一些吃的,打开一瓶酒,相互祝福,看看春晚,等待钟声敲响后上床睡觉,过年的味随着时间、年龄的变化而变化。</p><p class="ql-block"> 无论怎样变化,”过年”在人们心中还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头一个月就开始盘计上了,什么时候开始订票、什么时候打扫卫生、什么时候开始买东西,等等这些事可都是我们老年人的事,事无巨细提前做好准备。不知道你们都是怎么安排的,反正我们是个大家族,算上小子辈有二三十人,家里装不下,每年都在饭店吃,聚餐后马上又把明年的房间预定上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在常听年轻人说过年挺累的。其实这里面有许多因素。现在媒体越来越发达,可以看到更多东西和内容,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利用假期出国游,国内来一趟全家游。我记得刚生完孩子那一年,三十晚上住在婆家,晚上全家看着一台十二寸的黑白电视,看着赵本山的小品,笑的我肚子疼。钟声敲响之后,在一个不大的小院里,炮竹声震耳欲聋,生怕把小东西吵醒。接下来桌子上又摆起了几样小菜,家人又吃喝起来,边吃边看,直到电视唱起“难忘今宵”,因为那时候过年有个小电视看已经很不错了,比起打牌热闹多了。</p><p class="ql-block"> 最近这些年,大家对春晚品头论足,有一部分人离开了电视。说句实话,不是节目的质量有多差,而是大家的胃口提高了,再加上人人一部手机,躺在床上玩游戏,那才叫一个爽。</p><p class="ql-block"> 以前过年大家为什么能聚在一起,是因为工作比较稳定,住房不多,可距离不远,骑个自行车东家串完串西家。那时候父母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很重要,星期天、节假日都要抽出时间回家看看,在孩子们心里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孝道。如今的孩子们工作在五湖四海,国内的国外的都有,回一次家确实不容易。再加上有了手机,与家人联系的纽带就是它了,例行汇报成了格式,平时不想多说一句话,总说自己工作忙,遇到事了,突然想起来给老妈打个电话,支援一下吧。每逢节假日,家家户户都收到同样的短信,简单明了“四个字”快乐快乐。真是干醉利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外打工族,他们怕回家过年,混的好的扬眉吐气,汽车从村子里穿过,换来羡慕的眼光,混的不好的,真怕回到家七大姑八大姨的冷嘲热讽,大额的礼金、小辈的压岁钱让他们捉襟见肘,想到这些,不如找个理由在外面躲几天。可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父母的心情,盼着孩子快点回来,过年的饭菜早早已经准备好。善良的父母涂的不是你有多大出息,为家做出多大贡献,只要你平安就好,回家看看就好。</p><p class="ql-block"> 另外,年轻的孩子们不愿意回家过年,还有一个原因,怕家里的老人提及个人的婚姻大事,有没有对象,你老大不小了该找婆家了,要不就说句狠话,不把对象带回来就别回来了,结了婚的也犯难,老人家一个劲的催生娃,就因为这,社会上出现了租朋友的怪事,混个一年是一年。本来这些都是年轻人自己的事,非要弄得大家都不开心。如果这些事都贪在自己身上,还有心情回家吗?</p><p class="ql-block"> 可是,话说回来,做小辈的应该体恤父母的心情,从小到大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为了传宗接代,不然生你干什么。最近家住农村的朋友今年48岁,去年底当上了爷爷,在看看城里的老人七十多了还没有抱上孙子,你说他们的心情能好吗?所以,要将心比心,相互理解,家和万事兴啊!</p> <p class="ql-block">  早些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买好鞭炮,准备过年的时候放,从三十到初五,鞭炮声不断。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穷人放鞭炮,富人看热闹”,从某种意义上说,穷人放鞭炮,因为,当时物质匮乏,平时一家人省吃俭用,存一些钱,为了是过年花,当时买鞭炮也算是奢饰品,可是家家户户还真舍得花这几个钱,为的是制造一种喜庆氛围,释放压力、图个吉利。而富人家比老百姓家里过得舒服些,他们对这些东西的依赖性比较低,对精神上的东西情有独钟,参加各种聚会、旅游等等,所以,被老百姓说他们看热闹、听响。</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安全要求的提高,无论穷人还是富人,放鞭炮的习俗都在改变,也不在是过年的必要内容,这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所以说,过年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中国非遗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继承的同时,也要考虑时代的现实,以安全、环保、健康为前提。</p> <p class="ql-block">  前面我写了过年一些人的心态,其实还有一些特殊群体人的心态。他们因为逢年过节都要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能回家过年。他们身居千里之外,目望家乡,从他们的心里感到愧对父母和家人。他们的行动是为大家舍小家,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的付出,岁月静好,因为有人替你日夜看守。</p><p class="ql-block"> 回家过年你准备好了吗?在这里提醒大家回家的路上注意安全,天寒地冻多带两件衣服,在家多陪陪老人孩子,因为能陪他们过年已经成为奢饰品。</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忙碌了一年,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享受的是天伦之乐、生活之美。”我们重视与传承的,不仅仅是春节的节日形式,更是其中蕴含的“家”的价值。春节礼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使我们的年节礼俗更加丰富生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春节庆典与年节礼俗,为向全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千家万户齐沸腾,让我们一起说“新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