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腊月下旬的一天,来到崂山太清游览区,见这里已营造出了喜迎新春佳节的气氛。</h1> <h1> 太清游览区位于崂山风景名胜区的东南部,是崂山巨峰、仰口、九水、华严等几大游览区之一。</h1> <h1> 崂山太清游览区是以太清宫为主体命名的,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周边有许多景点。</h1> <h1> 海边的一岩石上,刻有“翠澜”。</h1> <h1> 近年,在太清宫前的八仙广场附近,建了一“临海”亭。</h1> <h1> 山边小屋,应是护林队员用的。目前山海边的道路修缮还未完工,因而目前想游览八仙墩方向的景点,还是要靠游艇。</h1> <h1> 山路弯弯。</h1> <h1> 太清宫周边的山为宝珠山。这侧的"重阳峰"、"螺桃蜂"等周边的树木种类多,有的来自北美、蒙古等。</h1> <h1> 这天的海上,可谓风平浪静。</h1> <h1> 这是棵银杏树。看其树干不像最初种植的,而属靠根部生生不息。据说从前这附近有个驱虎庵,还属太清宫的起源地呢!这的旁边有条路可到山海边的“钓鱼台”,这天返回时也想去那看看。</h1> <h1> 山边,也有上坡的路段。</h1> <h1> 山边看海。</h1> <h1> 此处靠近山崖,因而路边装有护栏。</h1><h1><br></h1><h1> 等风来 摄</h1> <p class="ql-block"> 将来到小八仙墩了。</p><p class="ql-block"> 等风来 摄</p> <h1> 这是所看到的小八仙墩。这离太清宫约5公里,其面积比八仙墩要小,但山崖附近的岩石结构与材质有些雷同或相似,因而被人们称为小八仙墩,也是很值得一看的景点。</h1> <h1> 此处经大浪的冲击与历史上的风雨洗礼,其岩石的纹络质地清晰可见,因多姿多彩又具有观赏与地质考古价值,让看到者不能不叹为观止。</h1> <h1> 谢在江 摄</h1> <h1> 谁能料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又能让此处的山崖雕琢成如艺术品一样的景象。</h1> <h1> 有人攀爬到这的山崖上,觉这里不是壁画胜似壁画。</h1><h1> </h1><h1> 谢在江 摄</h1> <h1> 陈晨 摄</h1> <h1> 谢在江 摄</h1> <h1> 谢在江 摄</h1> <h1> 知足者 摄</h1> <h1> 来到这的人,都想对这处景点好好看看。</h1> <h1> 知足者 摄</h1> <h1> 有人发现上面的这处岩石,竟然很像只狐狸。</h1><h1><br></h1><h1> 腊梅 摄</h1> <h1> 所见之处,觉都很新奇。</h1><h1><br></h1><h1> 谢在江 摄</h1> <h1> 谢在江 摄</h1> <h1> 有人攀爬到这块巨石上。</h1><h1><br></h1><h1> 知足者 摄</h1> <h1> 等风来 摄</h1> <h1> 小八仙墩好棒,让人觉不能不叹为观止。</h1><h1><br></h1><h1> 陈晨 摄</h1> <h1> 这里的海边也很有特色。</h1> <p class="ql-block"> 知足者 摄</p> <h1> 这是由小八仙墩处,又再向远处走了段山路后所看到的海边景象。有人在这里还见到了彩色浮漂。</h1><h1><br></h1><h1> 陈晨 摄</h1> <h1> 这的几块山石,石材的种类不一。</h1><h1><br></h1><h1> 等风来 摄</h1> <h1> 这一礁石看起来应非常坚硬,表面似有坦克压过的痕迹。想到这片海域也有八仙到过的传说,又会不会是当年八仙经过时施展过什么法术了呢?</h1><h1><br></h1><h1> 腊梅 摄</h1> <h1> 谢在江 摄</h1> <h1> 午休时刻。这里,看起来有宝贝级的石材,让人想到有关部门最好能在海上一定的范围内设置栅栏,像设置鲨鱼网一样防止这的石材流失。</h1> <h1> 回返时,在宝珠山的两山峰间多走了几步,看到了山那边的海。</h1> <h1> 又将来到有银杏树的地方。至此,也又让人想到为何要在路边设上长长的金属物件,一定是为了避免夜晚或雾天的行路人迷失方向。</h1> <h1> 来到了旁边是钓鱼台的海边。</h1> <h1> 登上钓鱼台,见到上面有处石刻。</h1> <h1> 这石刻即太谷子宋绩臣的“一字诗”。“一蓑一笠一髯叟 一丈一杆一寸钩 一山一水一明月 一人独钓一海秋”。此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从前有位长者在山海边月下垂钓的情景。</h1> <h1> 腊梅 摄</h1> <h1> 见到“一字诗”,让人也想知道“一字诗”的作者背景。据载太谷子宋绩臣(1183-1247),元代道士,号披云,字广道,又名宋德方,今山东莱州人,自幼拜刘处玄、丘处机为师修道,深通道儒,博知史书经典,是位常“藏而不露”的道人。</h1> <h1> “一字诗”中的老人是谁?有人说是宋绩臣自我心境的表白;也有人认为是写他的师父丘处机(丘处机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19岁从师王重阳学道),因丘处机生前常头戴斗笠披蓑衣,人称“蓑衣先生”或“蓑衣道人”,“一字诗”可能就是宋绩臣随丘处机来崂山时(1195-1208年)写的。丘处机曾被成吉思汗召见,被尊封为“国师神仙”,而“一人”觉指丘处机的可信度要更大些。</h1> <h1> 那边,两山峰的接壤处是太清宫。</h1><h1><br></h1><h1> 腊梅 摄</h1> <h1> 太清钓鱼台掠影。</h1> <h1> 钓鱼台海边留影。</h1><h1><br></h1><h1> 腊梅 摄</h1> <h1> 太清八仙广场边的“临海”亭建的很有气派。不知何时能作为一景点正式对外开放,喜迎四海宾客。</h1><h1><br></h1><h1> 腊梅 摄</h1> <h1> 高处所看到的太清广场。</h1> <h1> 高处所看到的海水,觉更是“翠澜”。</h1> <h1> 靠近山边有立柱的地方,是太清的“八仙广场”。</h1> <h1> “八仙广场”边掠影。</h1> <h1> 太清广场。</h1><h1><br></h1><h1> 等风来 摄</h1> <h1> 太清宫内,近几年立着老子的神像。</h1><h1> 太清宫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庙宇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关岳祠和东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属设施,共有房间150多间。太清宫从初创到现在已经历了两干多年的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过修葺 ,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这在国内的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极少有的。</h1><h1><br></h1><h1> 谢在江 摄</h1> <h1> 太清广场一角。</h1> <h1> 崂山太清宫掠影。</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