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朝花夕拾 诵读 溪草 <p class="ql-block">贴春联,过大年。当人们在家门口张贴大红春联时,就意味着新春佳节的到来。“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春联,就是写满年味的符号,就是迎春接福的请柬。 </p> <p class="ql-block">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和历史文化。贴春联,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热烈鲜艳,寄托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过去乡村农户房屋的大小门上,对联横批的内容大多是“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或与中华民族干支纪年文化相关连,春联中常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等生肖物名,如“锦鲤飞身酬远志;祥羊跪乳感亲恩”等;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人们张贴春联的内容,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吉祥喜庆的节日气氛。</p> <p class="ql-block">春联,有历史渊源。据记载,它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用桃符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幅春联。</p> <p class="ql-block">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服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写春联,内容随着时代变。那时农村里见到最多的春联是“人寿年丰”、“风调雨顺”、“欢度春节”、“恭贺新禧”、“爆竹一声辞旧岁,腊梅万点迎新春”等之类的通联。这些年,春联的内容也与时俱进了,有改革开放的、科学发展的、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的、美好家园的等,真是一幅幅讴歌新时代的新春联,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心愿和情怀。</p> <p class="ql-block">春联历史源远流长,春联文化代代相传。从古至今,风俗再移,时尚再新,观念再变,过新年贴春联的习俗沿袭至今始终没变。从春联看历史,从春联看传统,从春联看文化,从春联看乡风,从春联看文明……</p> <p class="ql-block">一幅春联从远古走来,一种文明与时代相融。这是一段历史,这是一种演绎,这是一种灿烂!一幅春联反映时代变迁,一幅春联浓厚新年氛围,一幅春联寄托美好心愿!观念在变,风俗在变,而春联不变。</p> <p class="ql-block">如今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已成为城乡年关的风景。宣传文化文联牵头组织,各类书法协会及民间书法爱好者进社区,下农村,义务为民写春联。一幅幅大红的春联,映红了乡村门户,映红了大街小巷,映红了人们笑脸。浓浓的年味都写在这红红的春联上了。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朝华夕拾,浙江江山人,1964年出生,公务员。岁月给我留回忆,遂以文字记录之。</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春节序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