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無為書齋

<p class="ql-block">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这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淌了千余年的制度,承载着无数寒门士子的梦想与追求,如同一座命运的转舵,改变了无数人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 设在建水的“云南提督学政考棚”,作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实物见证,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静静伫立在岁月深处,默默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 建水“云南提督学政考棚”,是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钦命云南提督学政(相当于今天一省的教育厅长,但其职位与省长平)定期到此,集中滇南片区的学子,考秀才并举行科举预备考试的地方考场。由于也称提督学院考棚,所以在这里举行的考试就叫“院试”。</p><p class="ql-block"> 建水学政考棚现存建筑保存完好,画栋丹楹,华而不奢,层层递进,成为见证和研究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考试的实物遗存,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199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踏入建水学政考棚,仿佛一脚迈进了历史的长河。这座古朴的建筑群落,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历经岁月的洗礼与修缮,依然保留着那份庄重与肃穆。它位于建水古城的中心区域,周边的市井繁华与它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宛如喧嚣尘世中的一方净土。</p> <p class="ql-block">  考棚坐北朝南,纵深150米,面宽40米,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整体布局严谨规整,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仪门、龙门、至公堂、戒慎堂、明远楼等主要建筑,两侧则是长长的号舍,如同整齐排列的蜂巢,见证着无数士子的奋斗与拼搏。仪门高大雄伟,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难掩昔日的辉煌。门上高悬的“云南提督学政考棚”匾额,字迹苍劲有力,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这里曾经的威严与神圣。走进仪门,便是龙门,它象征着士子们鲤鱼跃龙门的梦想,寓意着通过科举考试,能够改变命运,踏上仕途。龙门的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灵动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考棚内,脚下的石板路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它们见证了无数士子的喜怒哀乐,见证了科举制度的兴衰荣辱。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在科举制度的漫长历史中,建水学政考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云南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之一,为云南地区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建水学政考棚的存在,不仅是对科举制度的一种纪念,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科举制度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所蕴含的公平、公正、竞争的精神,依然值得人们借鉴和学习。同时,考棚内的建筑、文物和历史资料,也为人们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如今,建水学政考棚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科举制度的魅力,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考棚也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科举文化展览、传统礼仪表演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科举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走出建水学政考棚,心中感慨万千。这座古老的建筑,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但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在它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的辉煌与衰落,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希望这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