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绍兴沈园之北苑

翟老四

<p class="ql-block"> 游绍兴沈园之北苑</p><p class="ql-block"> 从鲁讯故居,乘坐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一路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晃晃悠悠地来到了沈园的小码头。上岸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牌坊,上面有郭沫若题写的“沈氏园”大门匾额。</p><p class="ql-block"> 沈氏园,是一家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简称为“沈园”。属于国家级5A景区,现在仍有一些宋代遗存,全园被分为东苑、南苑、北苑,形成了“园中之园”。园内虽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枫林修竹、精巧别致。但仅以景而论是不足为道的,沈园之所以能够久负盛名,更多的是因陆游与唐琬的一段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被人们称为“千古爱情之园”。</p><p class="ql-block"> 走进石坊,在粉墙影璧前的那尊“断云石”赫然入目。陆游曾写过诗句:“断云幽梦事茫茫。”当地口音“云”“缘”谐音,所以“断云”也就是“断缘”隐喻了诗人的爱情悲剧。一块原本一体的硕大磐石,竟生生地被截为两段,断口如斧劈刀斩,却依然相依相偎,须臾不离。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也点明了缘已断,情未了的沈园主题。</p><p class="ql-block"> 进入沈园的正门,便是一处别致的江南园林的娇姿倩影,沿着小径前行,发现东西厢廊的墙壁上,镶嵌满了一块块刻有古代诗人所写的诗碑,称之“碑林”。每一块石碑上都代表着每一位诗人,游园时所抒发淋漓尽致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来不及读遍诸多文字,但见历代名家,如陆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二王等等,草、楷、隶、篆各体皆备。只见书法飘逸,如行云流水。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其色、其形、筋骨续连,断折辗转,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 在廊坊的外椽横梁上,悬挂着一排排风铃,在微风中摇来摇去,风铃下悬挂着一个个木牌,下面挂着一股红色的穗子,木牌上写着各种各样的留言,有的华丽、有的朴实,更多的是“爱”的誓言,成为现在人们抒发情感和古人交融的地方,更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妻子和大外孙女忍不住一个个的念出声来,“铃铛层挂挤无声,却盼风来云色惊。”······</p><p class="ql-block"> 读着诗词,念颂着爱情誓言,荡漾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时空,和诗人的脚步重叠在一起,又仿佛回到了诗词的境界里,渐渐进入“诗境”石的旁边。凝视着“瘦、透、漏、皱、丑”峭然独立的太湖石,想到唐人好诗,宋人喜词,而词多抒情,诗多写景,此处若再添加一处“词情”,更别有一番风味。沿着园中弯弯曲曲的石径,向园中深入,一路上江南特有的亭台楼阁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冷翠亭里站满了游人,周围满眼绿色,亭柱上书写着一幅楹联:“世事多艰,空萦战马嘶风梦;欢缘难续,长忆惊屿照影时。”冷翠亭临水而筑,园正中有一清池,名“荷花池”。池中残荷却凋零大半,横七竖八的残枝败叶,在一池冷冷的冬水中,显得是那么的无奈、那么的绝望、那么的悲怆。然而有谁知道,曾几何时,它们也曾有过欢乐,有过甜美,有过花儿盛开的灿烂。忽然一群锦鲤在一只绿头鸭的带领下,慢慢悠悠的游了过来,吸引了游人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在冷翠亭南侧有一处宋代原物,宋代葫芦池、土山、水井。宋井亭建于1987年,亭下有一宋井,因井圈有双眼,又被称为双眼井。井深7米,井身用长方砖横向交叠而砌,自宋朝原状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 葫芦池位于宋井亭与双桂堂之间,池塘因一头大一头小形似葫芦,故被称为“葫芦池”。这个葫芦池在陆游与唐琬时就已存在,正如唐琬所言:“今非昨”,空间还是那个空间,时光却早已走远。1985年考古发掘时,在葫芦池一侧发现了一条排水沟,在排水沟同一地层发现了宋代遗物。</p><p class="ql-block"> 一座横跨在水湾之上的石板桥,叫“伤心桥”。桥名取自陆游晚年,重游沈园时,《沈园二绝》中的“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仿佛看到了池中唐琬的倩影,倍感伤痛。</p><p class="ql-block"> “伤心桥”对面有一座茅草盖顶的木构圆亭。相传陆游与唐琬夫妻在园内偶遇后,便在亭内作了一次短暂的交流。曾经是恩爱夫妻,被生生拆散后再次相见,自然是一见如故,这座古朴的亭子,因此而得名“如故亭”。两边楹联绝佳:“笔老沈园艺苑争传钗头凤,心有华夏神州竟涌示儿诗。”</p><p class="ql-block"> 穿过篱笆门,踩着园中石径,向东走一点,便是双桂堂。为仿宋建筑庭院,屋宇两楹,幽静避世。天井内种有两棵桂树,其中一棵为金桂树,一棵为银桂树,故称“双桂堂”。厅前抱柱联:“铁马秋风大散关前长饮恨,断云悠想沈家园里更伤情。”</p><p class="ql-block"> 园中央便是沈园的精髓,也是沈园整体布局的中心与重点。为沈园十景之“孤鹤哀鸣”一景的出处。根据陆游的《城南》:“城南亭榭锁闲坊,孤雁归飞只自伤。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为拂颓墙?”陆游以孤鹤自称,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座建筑被称作“孤鹤轩”。</p><p class="ql-block"> 孤鹤轩为单檐歇山顶,两面带廊的敞厅,平面为倒“凸”字形,宽而临水。构架为仿宋式木构,下为青石栏板围起的挑空平台,造型秀丽典雅。内有“亭池”遗址,1985年考古发现了唐亭阁和明代的假山、鱼池遗址。轩内有一幅柱联:“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兰,几多绮思,频抛细雨送黄昏。”</p><p class="ql-block"> 在“孤鹤轩”的对面,有一处斑驳的墙壁上,镶嵌着两块石碑,上面刻有两首陆游与唐琬题的《钗头凤》词,有很多人驻足观赏并聆听导游的讲述,关于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二十岁时与表妹唐琬结为夫妻,两人青梅竹马,伉俪情深。只因三年没有生下孩子,导致陆母不满,在母亲的不断逼迫下,陆游只得写下一纸休书。后来,陆游另娶蜀都女子王氏为妻,唐琬改嫁名士赵士程。</p><p class="ql-block">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陆游漫步沈园,恰巧与偕夫同游的唐琬邂逅,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天缘。不期而遇让两颗孤寂的心再受煎熬,唐琬在征得后夫赵士程的同意,派家童置酒肴款待陆游,陆游深感其情,悲伤欲绝却又无可奈何,遂酒后挥毫,在沈园园璧上题写了这首《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p><p class="ql-block"> 据说陆游走后,唐琬见到了墙上的《钗头凤》词,不禁怅然若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愁怨难解,忍泪含悲,也依律赋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自此以后,她郁郁寡欢。积郁成积,不久便香消玉殒,魂飞天外,这首词亦成为千古绝笔。</p><p class="ql-block"> 在南园墙旁,有一座靠山墙而建的单檐攒尖顶半亭。称为“半璧亭”。亭中矗立着一石碑,上面刻有1988年绍兴文物管理处写的《重建沈园碑记》,在两根柱子上有一幅亭联:“莫因半璧忘全璧,最爱诗园是沈园。”</p><p class="ql-block"> 沿着南边土坡上的小路上行,在西面的假山上,还有一座单檐尖尖顶方胜形组合亭,被称为“闲云亭”。所谓“方胜形”即由两个菱形或方形压角相叠。寓意陆游与唐琬的爱情难舍难分。坐在这里观沈园景色,一览无余。亭上有楹联:“天垂缭白菜青处,人在纷红骇绿中。”</p><p class="ql-block"> 从“闲云亭”里,顺着石阶走下来时,便看到一处用青石护栏围着的“明池”。1985年考古勘探时发现,底部填土中有明代残器及其他明代瓷片出土。走进参天古树林,在圆形石桌小憩,环顾四周,一座“六朝井亭”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1985年,沈园古迹区,经考古发掘出了六朝(即北朝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唐朝、五代、宋朝以及明清时期的亭阁、砖井、池塘、假山等多处建筑遗址。其中六朝井,井身用绳纹平砖错缝砌成,井亭顶部是中空的,雨水可以从中落入井中,同时满足采光要求,意味着“承天露”、“承天光”。从井内出土的罕见六朝陶瓷碎片。被确定为六朝遗物。在每年的农历十五晚上,井中望月,心情会很惬意。</p><p class="ql-block"> 荷花池的西岸,有两层楼阁建筑,叫“八咏楼”,也叫“冠芳楼”,是陆游与友人们吟诗作对的地方。和“八咏楼”隔池相望的便是长方形歇山式顶亭——“冷翠亭”。</p><p class="ql-block"> 过了“八咏楼”,一缕缕幽香袭来,抬首望去,一园腊梅开得正盛,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子,有的正在树下寻觅着掉落的腊梅花,有的则依偎在花丛中,选好角度,摆好姿势,照相留念。此处便是“问梅槛”。问梅槛不仅是欣赏梅花的地方,还因其丰富的文化背景而闻名。它是陆游与唐琬爱情故事的见证之一。</p><p class="ql-block"> 边行边赏亦叹亦慨,缓步穿行于腊梅丛中的阡陌间,生怕惊动唐琬的幽魂,也不忍惊扰她的幽魂,看着满园的腊梅花时,仿佛看到唐琬那咽泪装欢般,楚楚可怜!</p><p class="ql-block"> 走出沈园,给人的感觉是已经超脱了那份小桥流水假山回廊的生活意境,处处如影随形地有着陆游与唐琬的爱情痕迹。似乎整个园内都弥漫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孤鹤归飞只自伤”,仿佛感觉到与诗人有着某种共鸣。</p><p class="ql-block"> 沈园,以江南小家碧玉的精致展示着她的自然美景,又与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叠加在一起。虽早已物是人非,但唯有这不老的沈园故事,历经千年沧桑,却依旧在草木苍翠和亭台楼榭间,散发着无尽的淡淡幽香与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 沈园之中,总有一抹诗意,等风也等你。</p><p class="ql-block"> 翟所祥</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