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征文】寒冬腊月,用温暖的文字去暖人心

忆茜

<p class="ql-block">斗转须臾,2024年已离我们远去,回望这一年,还颇有收获,在这个寒风刺骨的腊月,这本24万字的拙著《涟漪》终于面世,之后我陆陆续续收到了很多读者朋友的贺词,来信。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突然想起来去写作,更有很多人问我赚了多少钱。针对这两个问题,我思虑再三,这一刻做个具体的回答。</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为什么突然去写作。</p><p class="ql-block">其实对于文学的热爱,缘于父亲,父亲虽然是数学老师,但是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他就给我买了许许多多的连环画,小人书。我是七零后的人,那个时候,没有手机,甚至家里的电视机好像也是村里的第一台。所以小时候的我刷不到短视频,每天放学后,我跟随小伙伴们割完猪草回来,就是捧着父亲给我买的连环画小人书翻过不停。上了小学、初中以后,父亲又给我买了很多的中外名著。高一的时候吧,我心血来潮,写了一首题名为《绿色的思》这样一首小诗,竟然被当地报刊《南涧报》采用了,并得了五元的稿酬。从此我更加热爱写作。语文老师要求我们每周交一篇周记,我可以交两三篇,甚至四五篇。记得非常清楚,那年月孟庭苇的歌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当时写了一篇关于她的文章,大意就是她应该改一改歌路了,整天情情爱爱,缠缠绵绵的,这种风格让我又爱又厌,她的很多歌我都学会了,并深陷其中。记得班主任给我的评语是正确面对高考,别人唱什么歌跟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我番然醒悟,但是每周周记从不落下。之后各种原因,我进了一所省级企校,学校办了个馨苑文学社,我似乎可以“大显身手”了,每一期都有属于我的小方块,散文,诗歌,小说,灵感来了就写,小说《很近很近的过去》还被《玉溪报》采用了。一个灵魂不安分的女孩子,就这样用文字堆砌着自己的城堡。原来热爱就是这么简单,不问缘由,说不清也道不明,热爱自己的热爱,天经地义,顺里成章,水道渠成。</p><p class="ql-block">然而,文学创作又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就像前些天我跟一位老师开玩笑说的,文学创作是酒足饭饱之后的事情。事实上,谁说不是呢?之后,我就业,结婚,生子。一路走来,颠沛流离,频繁更换工作,修建房屋,爱人一家兄弟姐妹比较多,他是长子,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完完全全就是白手起家,从一穷二白到现在衣食无忧,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为了生活,为了五斗米,我放下身段,甚至放下自己高傲的自尊,更放弃自己自幼而来的文学梦。可能很多人会说,谁的生活不是如此?谁不为生活奔波?你这不是满纸荒唐言吗?可是“感同身受”这个词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最具话语权,才有资格评说。都说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所以,我的满纸荒唐言,并非荒唐言,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成家以来,我没有过过一天手心向上的日子。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就是钢铁侠!是那一把把辛酸泪伴我走出心中块垒。艰难的岁月里,我只能一次次把自己的文学梦放之高阁,成家二十多年,直到最近两年,日子变得好一点了,我似乎可以稍稍松一口气,于是我重拾自己的这份热爱,当然,带给我希望的是我在美篇认识的大理白族作家杨学文先生,是他,引领着我,再一次走进文学,走近文学。我一直尊称他老师,他是一位资深作家,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理白族学会会员,大理州党史学会会员,大理州南诏史学会会员,原《大理农村经济》的主编,全国书画艺术家联盟盟员,大理州孔子学会副会长,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边彊文学》《大理文化》《大理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170多万字,专著《寻找自己》《华城记》《三弦》《尘封的乐园》等。已完成或主笔完成并评审通过《打造“文化大理”对策研究》《剑川石雕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大理州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等各类课题20多万字。以及学术论文40多万字。多次获得省、州各级发展研究和学术成就奖。所以,与谁同行,真的很重要!</p><p class="ql-block">其次,赚了多少钱。</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话题,我觉得有点荒诞,有点沉重。出一本书,我想这应该是每个文学创作者的终级梦想。但稍有点出书常识的人都知道,现在岀书都是自己垫资,当然有的人因为身居要职,或者有其他渠道,以其他名义不用自己掏腰包亦可出书。而针对自费出书,那么要不要书号,选择哪家出版社,印刷数量,价格差别就大了,这不是小几千块钱的问题,而是大几万。如此说来,赚不赚钱,赚多少钱就有很大的争议。所以,出书不是儿戏,是非常严肃,慎重考虑的一件事。再就是当下,在短视频快餐冲击下,纸媒每况愈下,已呈摇摇欲坠趋势,过去的很多报刊亭,书舍书屋关门倒闭,而有些书一版再版,第一次印刷几千册、几万册,接着第二次印刷、第三次印刷、第N次印刷……有没有价值另当别论,反正,销售不是问题,人家有的是渠道,人家总能赚得盆满钵满。当然,只有真正热爱文学的人才去购书收藏书。这种大形势大气候,不便作冗长的赘述。大政方针政策咱不懂,咱也不想懂,一切在当权者的政治气象中。每个行业都有潜规则,暗操纵,根本不是空话、大话、废话。显而易见,第二个问题,答案便昭然若揭。话说“艺不养家”嘛!之前拜读过一篇一位大师的文章《究竟是谁想干掉底层作者》,很犀利,很有代表性,很能说明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然而,文字是源远流长的,是可以记录时代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总不能因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种酸葡萄心理本来就不正常。文学创作并非是职业作家的专利,虽然,自古写农民生活的人都不是农民,但是,真还没有哪个时代的农民可以像今天这样,拿起手机,或端坐在电脑前,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写生活的点滴美好,当然也写农事的艰辛,这足以说明当代农民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是这个时代的伟大变革与成就,是这个时代的发展给于我们农民群体的尊重和保障。所以,像我这样许许多多的写作者并不是想要成为一个作家才去写作,也不是奔着赚钱而去写作。而是因为,诗和远方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它们近在咫尺,在伸手可触的我们生活的周边。这些文字,它们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原生态的气息,带着对土地的眷恋和思考,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翼!所以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不仅长庄稼还长作家。</p><p class="ql-block">其实,以我有限的文学创作能力,写下这本拙作,并作了分享。我诚惶诚恐。我自然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这充其量也就是一些小蹩脚文章,它们词欠达意,毫无章法,篇幅不大,不丰富,也不波澜壮阔。所以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很难引起很大的反响,也很难广泛地与读者朋友有所沟通,有所感应,有所共鸣,获得理解,受到关注,受到欢迎。但是,对于热爱文学的我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我爱文学,文学是我理解和感受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兴之所至,我愿意用文字来记录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愿意用文字来支撑自己,我愿意用文字在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我愿意用文字来堆砌自己的城堡,我愿意用文字来丰盈的生命。我喜欢在文字里窥视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轨迹,感受一切的真情实感,所思所想,并从中收获得一种平静的力量,看见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自己。从而,我这有限的生命得到了延伸、扩充和升华,我的人生不再被无价值的蹉跎。所以说文学创作是我生命中的一部份!也是能让我的灵魂飞翔的那一部份。荷兰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而对于我来说,那就是“我写,故我在!”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自然有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要表达,我要倾诉,要呻吟,呐喊,发泄,记录,纪念,疗伤,呼吸,我把这一切落笔纸上,就形成了这本《涟漪》。它们不是波涛,没有汹涌起伏的壮美,它们甚至连浪花都不是,没有晶莹剔透的秀美,但它们是从我真实内心里荡漾出来的涟漪。这样发自内心的涟漪,我敞帚自珍。而且,我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所以,我告诫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尊从自己的声音,小众的爱好不用在意大众的眼光。对热爱文学的我来说,我会坚持这份坚持,坚守这份坚守,热爱这份热爱!书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而是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人都在期待着的美好!</p><p class="ql-block">文学创作的意义不必浓墨重彩地渲染。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精准扶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文兴旅,文旅共融。故事无处不在,改革无处不在,文化事业的延续,我希望像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能够尽些绵薄之力,能够填补这片空白。任何一件事情,只有坚持不懈地去做,才能形成氛围,才有结果。虽然我们离专业作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还有很多不足。但只要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坚守,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合理的,不合理的,已经改变的,未曾改变的,现实的,想像的,都会被无缝衔接,记录下来,集结成册。</p><p class="ql-block">点一盏心灯,去照亮我们的生活,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用有温度的文字去温暖人心。这便是写作的意义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