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成功申遗

火凤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篇02</p> <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耳熟能详的《元日》描绘了春节时人们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等习俗,展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春节总是带来天地间的祥和之气,总是带来美好感受和新的希望,让人对未来充满憧憬。</p> <p class="ql-block">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承载着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其丰富习俗如祭祖、祭灶、扫房等,体现了注重亲情、祈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春节不能不提年的故事。“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恶兽。传说它长得十分狰狞,生性凶残,会在除夕之夜出来害人。它住在深海中,每到除夕就上岸吞食牲畜甚至伤害人命。人们为了躲避“年”,每到除夕这天都会扶老携幼逃到深山里。有一年除夕,一位老人用红色的纸、燃烧的竹子和灯火把自己的房子装点起来。“年”看到这些后吓得浑身发抖,原来它惧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此后人们每至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烛火通明,守更待岁,驱赶“年”兽。这一习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p> <p class="ql-block">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春节,在外游子无论多远,都会从四面八方奔向家的方向。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世界上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随着申遗成功,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认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