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人本主义》||倾听大师的心声

书林漫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阿德勒的人本主义》这本书,很轻松,很亲切,似乎是一位慈祥的大师在跟你聊天,他跟你聊孩子的心理,孩子的人格,以及孩子的教育等等,不知不觉你就入了迷,不知不觉就读完了。读完还意犹未尽,翻回来再重温一下,如是反复几次不忍将它放回书架。为了不至于几天就遗忘那些精彩的内容,我还是做下记录为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自卑。阿德勒说,“人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我们从未放弃过对自己所处地位的提高这样一种期盼。”接着他为自卑情结下了一个定义:“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此问题,这时出现的情绪就被称为自卑情绪……愤怒、眼泪、道歉等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之后,他讲了自卑产生的原因,按我的理解简单概来说,就是童年时期由于自身的缺陷以及不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造成的。自身缺陷容易理解,有些看别人看来不是缺陷的东西,也被视为缺陷,它与真的缺陷一样,足以造成儿童到成年的自卑。从外部环境来说,就是他人的影响,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都算在内,都能造成我们的自卑,比如家里的老大,因弟弟妹妹的出生而被“排挤”出圈,失去了C位,自卑由此而生。还有许多原因,阿德勒娓娓道来,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自身上来,细细回味,真的是那么回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游戏。阿德勒说,“个人心理学认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针对特定目标所做的准备。”这是一个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之上,他又讲到游戏,“在完美的生活里,游戏清楚地显示了为将来做准备的过程。大家不能把游戏看作父母或教育者信手拈来的念头,而应把它们看成是教育的辅助,也是对孩子精神、幻想、生存技巧的刺激。”读了这一部分,使我转变了对游戏的态度,游戏,不是玩儿那么简单的一个事情,不是开玩笑,而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试想,人类进化竞争那么激烈,适者生存,哪有边玩边进化那么轻松的事情?所以……这么一说,游戏也就不太好玩了。但,我觉得这是事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③竞争。阿德勒说,“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龄儿童对竞争准备得更加充分,而不是合作。而学校生活更加强化了竞争训练,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不幸。当一个孩子在竞争中获胜,他的不幸程度与一个因落后而失去信心的孩子相比,并不一定少多少。孩子无论在竞争中是输是赢,他的兴趣点会变得只剩自己,他们会以夺取能供自己享用的一切为目标,而不是奉献和施舍。”这一段话颇发人深省,时至今日,就在中国,也还有它的现实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④智商。阿德勒认为,智商不过是儿童智力困难的参数,让我们能够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他接着说,“无论是孩子自己还是父母,都不应该知道孩子的智商。对他们而言,智力测验意味着宣判,但事实上,测验只是一种手段。让教育变得困难重重的,并不是儿童本身的各种限制,而是孩子认为自己被限制住。”我曾对自己进行过多智商测试,一开始几次随机测试的分数均不高,平均也就100分左右。我认为这不是我的真实成绩,于是我又像刷题一样,反复地测试,终于达到了极限--0分。我也不承认这是我的真实成绩,至于我的真实成绩是多少?恐怕智商的发明人也搞不清楚。所以,对于智商这个东西,大可不必那么在意。换句话说,别被一些人忽悠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只记了其中一小部分,还有生活意义,群体生活,婚恋,人格教育等等等等的内容可圈可点,我还是到此打住,就不占用您的宝贵时间了,如有兴趣,去读读阿德勒吧,无论是青年人,还是中老年人,都可以。而且我发现,阿德勒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与我们的主流思想非常接近甚至有交插和重叠,便于学习和借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