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南博物院

青云居士

<p class="ql-block">陪同两个小孙子在河南郑州参加完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然后预约了河南博物院参观门票,并提前联系预定了讲解员服务。</p><p class="ql-block">隆冬时节,暖阳明媚,摄氏15度的大晴天,驱散寒冷,有点温暖如春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一月十七日上午来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8号的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是首批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创建于1927年,前身为河南博物馆,最初馆址设在开封。1961年,河南博物馆就从开封迁至郑州。1997年,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在全国博物馆排名中名列第六位。</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从正面看如同一座戴冠的“金字塔”。这一主体建筑的设计以“中原之气”为立意核心,蕴含了中国古文化中“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具有“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含义。接近正四面锥的造型给人稳定、庄严的视觉感受。</p><p class="ql-block">从总平面上看,主体建筑四隅分布着八座附属建筑,寓意“九鼎定中原”。建筑群呈四面辐射状,寓意中原文明向四周传播。建筑整体平面呈中字形结构。</p> <p class="ql-block">准备进入博物院参观的人群已排起长长的蛇形队伍,陆续安检入馆。进入馆厅,熙熙攘攘的游客,显得有些拥挤。</p><p class="ql-block">博物院共四层十六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各自的主体,展品恢宏震撼,承载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沿十二级台阶缓步进入正厅,在正厅迎面墙上,一幅巨型“华豫之门”雕塑尤为明显和庄重。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伏羲雕塑站在浑圆的黄土地之上,伸开两手,牵着两条直立纹身的大象,威严而豪迈地推开了两扇浑厚的历史大门;在这8米高的金铜雕像之后,衬着14米高的巨幅汉白玉的浮雕,浮雕上部是巍峨雄峻的中岳嵩山;嵩山之上是用甲骨文镶嵌的象征夏商周历史的三层圆弧形的远古文化圈;在文化圈的光晕之下,祥云朵朵缭绕,黄河奔腾不息。雕塑墙面上传说中的“河图洛书”清晰可见,并与地面上的八卦图形遥想互应。</p><p class="ql-block">雕塑展现了一人奋力推开两头大象,象征着推开中原地区从远古走向文明的大门,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天下宾客。</p><p class="ql-block">同时,人与象的完美结合雕塑,形象地勾勒出一个“豫”字,象征河南简称“豫”的来历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双联壶,代表着5000年不变的友谊。红衣黑彩的两壶体并列连接,腹部相接处有一椭圆形口相通。这种饮酒器皿在当今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使用时两人各衔一壶同时饮用,以作为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仿生器皿白陶鬶,凝聚着中原龙山文化元素。中国古代的许多器具都是受自然界的启发而创造的,造型精美别致。鬶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这件白陶鬶系用高岭土烧制,形制似展翅欲飞的鸟,其文化因素来自崇尚鸟图腾的东夷部族。</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白衣彩陶钵精美绝伦,完好无损,给人一种典雅高贵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泱泱九州,茫茫禹迹,宫城烜赫,碧龙腾骧,二里头深藏第一王朝之谜。浚哲成汤,正域四极,煌煌重鼎,翼翼殿宇,商王城筑就青铜时代之基。安阳殷墟,考古圣地,但见牲享人祭、甲骨惊世,陵墓幽邃、青铜狞厉!试问贞人何在、王者焉归?烈烈中土之火。——照彻千里邦畿!</p><p class="ql-block">展出的兽面纹提壶铜卣(you)。商代中期物品,1982年河南省郑州市向阳食品厂窖藏坑出土。整体瘦高,配一穹顶式盖,盖中央有一伞状纽。卣身肩部有一拱形提梁,垂腹较深,圆底,下接圈足。器身满饰花纹,以腹部所饰两组大兽面纹为主体。这件器具被认为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卣,通高50厘米,是少有的大型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后母辛”四足铜觥(gong), 脖颈粗短,躯体强壮,躯体前部饰尖角大兽面纹,躯体后半部分被一对羽翼占满,臀部饰大兽面纹。这件铜觥通高 36 厘米、长46.5厘米、宽12.5厘米、重约8.5公斤,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早的铜觥。</p><p class="ql-block">器身内底与器盖内均铸有铭文“司(后)母辛”。一般认为“后母辛”是妇好的庙号。</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妇好”铜方斝(jia)精致美观,精美绝伦。斝是古代盛酒、温酒之器,在某些特定的礼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斝在盛酒之后,香气四溢,能够激起豪饮之兴。该斝口部为长方形,上有对称的方塔形立柱,足呈四棱锥尖外撇,一侧有鋬。颈部和腹部分别饰夔纹和兽面纹。据分析,方形之斝为高级贵族专用,一般贵族只能使用圆形之斝。该斝铸造精美,形体高大,更非王室专用莫属。</p> <p class="ql-block">同样是妇好墓出土的“妇好”铜方尊,同样大气,精美绝伦。方尊口部呈长方形,口沿下饰对称蕉叶纹,肩部四面均有突起的兽首一个,腹部四面饰对称兽面纹,兽面耳侧有短足和上竖的身尾,器表由上到下铸有雷纹的衬底;器底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p><p class="ql-block">青铜器铭文中的“尊”是食、酒类礼器的共鸣,最初的形制是继承了陶制大口广肩尊的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觚(gu)、卣的影响使其面貌呈现出复杂多样性,除了实用作用,商周时期,尊也成为了王室贵族祭祀随葬的常见之器。</p> <p class="ql-block">周代商起,立国于中,营建洛邑,礼乐相成。颖淮长子口,古器存殷风。河淇卫康叔,历世传彝宗。南土申与吕,身籍宝簋(gui)铭。虢公钟鸣鼎食,应侯金瓯玉佩,千年遗籀,瞬间尊荣。礼乐之器重启封,韶光几度匆匆。</p><p class="ql-block">“长子口”铜簋形觥,属西周时期物品。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觥为中国古代的盈酒器,其特征为器腹椭圆,底有圈足或四足。前有短流后有鋬(pan),盖作有角兽首形,盛行于商末周初。《诗经》屡见兕(si)觥一词:“兕觥其觩(qiu),旨酒思柔”“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一组骨排箫,是中国最早的排箫实物,属西周时期物品,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骨排箫为禽类腿骨所制,由13根长短递减的骨管组成,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长子口墓中共出土五组骨排箫,距今3000多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排箫。</p> <p class="ql-block">“匍”雁形铜盍(he)(酒器)——见证了西周邦交礼节。西周时期物品,1988年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该盍盖内铸有铭文40余字,记述了盍的主人下大夫“匍”作为应使出访邢国,邢公派一名叫“兒”的官员会见他,并赠予他一些礼物。后来“匍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雁形盍,以作纪念。该盍对应了史书《仪礼:士相见礼》的记载:“下大夫相见以雁,上大夫相见以羔”。</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七璜组玉佩,属西周物品,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这组玉佩出土时置于墓主身上,由七璜连缀而成。夏商周时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焉”。周代上至天子,下至王公贵族,都以佩玉作为对君子风采的追求。当时大型组玉佩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玉佩中的璜使用数量越多,表明其身份地位越高。</p> <p class="ql-block">王纲解纽,列国群雄并起。元典创制,诸子百家争鸣。鹤舞九皋,郑卫占先声。华夷交融,汉淮拥群英。诡异浪漫,荆楚问周鼎。刻镂华章,韩魏主夏盟。哲思成大道,风云聚天中。八方共逐鹿,华夏成一统。</p><p class="ql-block">展出的垂鳞纹铜升鼎,为束腰垂鳞纹升鼎,通高60厘米,重约54千克,河南省平顶山叶县旧县四号春秋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升鼎无盖,窄平折沿,外撇双耳附于内壁;束腰,下腹部外鼓且明显下垂;平底,三蹄足较为粗壮。折沿表面及耳内外侧饰浮雕蟠螭纹,口沿下装饰一周凹槽式突起蟠螭纹带,纹带下箍一周凸起的绹索纹式弦纹。下腹共饰四周垂鳞纹,上两周垂鳞上饰细线式蟠螭纹,下两周饰凹槽式突起蟠螭纹。鼎腹等距攀附六只形制相同的顾首卷尾夔龙,龙首凸目圆睁,鼻部上卷,口外獠牙向内卷曲,双角弯曲盘旋,极度夸张,双足与器腹相接,尾部上卷,周身满饰细线蟠螭纹与凸起蟠螭纹。鼎足有一凸目兽面纹以扉棱作鼻,浮雕式蟠螭纹装饰足跟和下蹄端。</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龙耳虎足方壶(酒器),春秋战国时期物品。1978年浙川县下寺楚国墓地出土。通高79.2厘米,口径18.6~22.7厘米。腹径35~36.2厘米,盖冠高9.3厘米。盖冠顶外径26.4~33.1厘米,重达26.5公斤。壶身装饰有中空的冠,四周镂刻着蟠虺(hui)纹。壶冠下方四边各设有四个兽首边,以确保冠部稳固。壶口呈侈口状,颈部弯曲,两侧配有双龙形环耳。腹部向下倾斜,形成垂腹形状,底部为长方形圈足,圈足之下由两只老虎支撑。</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春秋鸟兽纹贯耳壶,壶体截面为圆角方形,有盖,束颈鼓腹平底,腹侧各有一兽面纹贯耳。</p><p class="ql-block">器身以夔纹附地,用浮雕式工艺铸出盖四角的蛙纹、耳下的对虎纹以及腹部的兽面纹、凤鸟纹、虎、鹿等纹饰,动物塑造生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六国一统,秦皇国立,设郡置县,帝都辅弼,楚汉争霸,大风起兮。诸侯翘楚,云龙缥缈梁王宫,铜驼荆棘,盛衰兴败汉魏城。楼头明月,流照广厦连栋,墟间炊烟,遥唤阡陌桑农。瓷里青白,俑之百态,佛陀西来,胡汉交融。铁具耧耕,文典石经,人物殷阜,礼仪繁盛。天下成一家,大哉中华汉风!</p><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又名金缕玉匣、金缕玉柙,根据刘昭引《汉旧仪》记载,一套完整的玉衣大致由襦、札、柙三部分构成,即上衣,下衣,足部。用金丝线连接玉片,仿照死者身形制成玉衣,盛放死者。金缕玉衣作为规格最高的殓服,象征着穿戴者的身份,在形成了严格的玉衣使用规制后,仅最高统治者皇帝可使用;其他贵族使用由银线和铜线连接的玉衣,称“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p>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陶瓷生产的跃进时期,青瓷生产区域由南方扩大到北方,瓷器制作技术在此时臻于成熟。特别是北朝烧制的白瓷,是我国制瓷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对瓷器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p> <p class="ql-block">褐绿釉陶桃都树,东汉文物,国家一级文物,通高73.5厘米、宽19.3厘米,2010年日本某友好团体捐赠,河南济源曾出土有此类桃都树,年代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这类釉陶树均由树干、树顶与枝叶构成,树干底座向外分出三锥状足,饰以草叶、羽人、蝉、猿猴等,树枝插入树干,末端塑出树叶。</p> <p class="ql-block">隋唐东都,盛世洛阳。运河帆楫充流,丝路驼队络绎,万国衣冠、八方咸集。将军府邸,列陈如云仆侍,武曌金简,揭秘女皇心迹。当惊神工开物、火土历炼、三彩绚丽,自有文人矜持、武士威猛、仕女丰腴。千岁之莲绽香,诸佛凝睇。先贤古圣、熠熠群星,光耀中原大地。</p><p class="ql-block">白釉黑彩瓷。张盛墓出土,白瓷质地坚密,釉色接近纯白,品类丰富,是中国早期白瓷的成熟作品,应为相州窑所产。其中白瓷俑在不同的部位施以釉下黑彩,为后世釉下彩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三彩鸳鸯尊同样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件三彩鸳鸯尊,高13.5厘米、长29厘米,呈卧姿鸳鸯形,小巧玲珑,栩栩如生,其中空,背部有椭圆形口。</p><p class="ql-block">之所以叫“尊”,是继承之前青铜动物尊的传统。鸳鸯扁嘴弯颈,收翅卷尾,蹼足站在一块台板上。</p><p class="ql-block">颈和前胸施褐色釉,鸭嘴和头顶施绿色釉,面部施白色釉,翅膀和尾巴则褐、黄、绿、白等彩釉相融,造型生动逼真,釉色斑驳绚烂。</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三彩文官俑,是一件唐代文物,高119厘米,头戴高冠、身穿广袖黄袍,腰间束带,身材修长,双手拱于胸前,面部表情严肃。</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一对三铠甲武士俑,是唐代文物,分别高87.3厘米和86厘米,1931年出土于洛阳。根据推测,当时武士手中应该握有显示威严的兵器。至盛唐时期,三彩物品烧制技术得到发展,烧制物品精致美观。</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一组8件红陶女俑均出土于河南洛阳,唐代文物,通高36—40厘米。俑整体丰满肥硕,体现出大唐盛世的繁荣风尚。</p><p class="ql-block">女俑面部扁平,目、鼻、口紧凑,两颊丰润,嘴缄合。女俑均头梳假髻,身着阔袖曳地长裙,或加襦,或加半臂,足蹬翘首履,昂首站立于委角方板座上。</p><p class="ql-block">女俑姿态各不相同,有的袖手于腹前,有的双手交握于胸前,有的一手抚胸,一手下垂,仪态端庄,这份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诗仙李白在《清平调》中所描绘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大唐仕女形象。</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弥勒佛坐像,汉白玉雕造,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弥勒头现肉髻,额上发际及肉髻呈品字形刻出三个右旋式涡轮纹。面相方圆饱满,外形柔和,五官表现出明显的汉族人特征。颈饰三道蚕纹,外着扁衫式袈裟,内着僧祗支,胸前束带打结。袈裟从右胁下甩向左臂,然后从右肩探出下垂身前,满覆右臂。衣褶垂至足部。这种袈裟样式不同于北朝晚期以来的圆领通肩袈裟和双领下垂式袈裟,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新的佛装样式。袈裟折纹的处理具有很强的写实性,特别是肩、胸及腰部的转折衔接柔和自然。左手下垂自然放于膝上,右手屈肘前伸,掌心朝前,手指残缺,施说法印。双腿下垂倚坐于方形台座之上,足踏两朵盛开的莲花。佛座下的方形束腰须弥台座,四角各雕一夜叉扛托,且在每面的中间雕一兽首。造像除手指有残损外,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白釉褐彩龙纹玉壶春瓷瓶,这是一件元代文物,1978年出土于鹤壁鹤山区砖瓦厂。</p><p class="ql-block">整体高32.5厘米,口径有8.4厘米,侈口、细颈、腹部下垂、圈足。通体都是白釉,颈部还有双层蕉叶纹,腹部还有云龙纹。</p><p class="ql-block">整体龙体缠绕瓷器,龙首昂扬、张牙舞爪,表现出强大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一棵象牙白菜玉雕,属清代物品,十分精美逼真。</p><p class="ql-block">长约23厘米。重260克。白帮、绿叶、黄心、褐根。菜叶层层相叠,脉络清晰,叶茎有两朵小花。菜叶背面趴着一只蝈蝈。通体绿色。正尽情吮吸白菜的鲜嫩汁水。旁边静卧一只飘虫,似乎也在埋头享用大餐。</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王子午”鼎。春秋晚期青铜器,于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王子午鼎共七器,形制相同,尺寸略异,高60~69厘米,口径58~66厘米;侈口立耳,束腰平底,蹄足;器饰夔龙纹、窃曲纹等,腹周蟠附六条夔龙。七器同铭84字,述王子午作器之意,自颂功德。王子午即楚令尹子庚。此器后转为倗所有,故于鼎盖加刻4字以明归属,是研究列鼎制度和楚史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一组王孙锆编钟,十分精美绝伦。编钟是先奏时期的宫廷乐器,它也是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王孙诰编钟共26枚角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色最好、制作最精,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气势磅礴的辉煌钟声,将我们带入二千五百年前楚王神秘的庙堂之上。最大的一枚重152.8公斤,最小的重2.8公斤。每件甬钟都铸有精致的花纹,在突起的乳钉纹中均有许多铭文。</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青铜神兽也是一件精美珍品。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巫风盛行,楚人铸造的青铜器也以奇丽诡谲的想象取胜。青铜神兽,造型怪异,龙首、虎身、龟足。龙首顶部有六条龙形小兽弯曲盘绕向上,巧妙构成神兽的触角;神兽背部有同样一条龙形怪兽,口中衔一吐舌的曲体龙,怪兽似乎正在跳跃,优美的线条勾勒出它矫健的身躯;神兽周身镶嵌绿松石,碧绿华贵。</p><p class="ql-block">神兽华美瑰丽,造型奇特,宛如神界之物,反映了楚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一柄碧玉透雕如意,属清代礼器、祭器、供器,长44厘米。</p><p class="ql-block">如意碧玉透雕,略呈长条形,如意状轮廓,柄微曲,两头略翘。通身透雕成灵芝纹。长柄上附攀大小不等的灵芝,如意头雕为灵芝状,呈弯曲回头之势,灵芝菌盖有云状环纹。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造型美观华丽。</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中偶遇一位外国友人,看来也是一位展品爱好者,亦或考古爱好者,手里拿着一部精美的照相机,在精美展品周围很投入地拍照、摄影、录像,从其照相机小屏幕显示的照片和拍摄角度、以及变换着的焦距可以看出,其摄影技术还是很不错的。</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小学生,手里拿着画板,在展品前聚精会神的临摹、刻画,潜心体味历史文化奥妙,出神入化的写实创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属于另类。</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院中,还有一批珍贵的展品,被誉为九大镇馆之宝。分别是: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鴞(xiao)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p><p class="ql-block"><b>一、贾湖骨笛</b></p><p class="ql-block">贾湖骨笛于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墓出土,为新石器时代文物,长23.6厘米,七孔,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可以演奏出近似七声音节的乐曲。</p><p class="ql-block">1984年-2001年,共有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贾湖遗址为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骨笛是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p><p class="ql-block">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为研究中国音乐与中国乐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二、杜岭方鼎</b></p><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亦称“兽面乳钉纹铜方鼎”,于1974年在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为商代早期文物,通高87厘米,口长、宽各61厘米,耳高17厘米,足高25.5厘米,重约64.25千克。</p><p class="ql-block">该鼎为多范分铸而成,鼎口为方形,上面有一对二次铸成的拱形立耳,深腹,腹壁微微内敛,平底,下有四个上粗下细的空柱形足,器身四面和四隅各铸单线兽面纹一组。每面两侧与下部饰乳钉纹,足上部各饰兽面纹。</p><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是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大型铜方鼎,是研究商代前期青铜冶铸技术的宝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三、妇好鸮尊</b></p><p class="ql-block">妇好鸮[xiāo]尊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出土,为商代晚期文物,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千克。</p><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为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hui)、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组成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有“妇好”二字铭文,背面有兽首弓形銴。此外,整件器物身上装点了各种纹饰,有蝉纹、双头夔纹、饕餮纹、盘蛇纹等。</p><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是罕见的青铜艺术品。它的出土,是商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物质载体,证明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p><p class="ql-block">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具有特殊的身份地位,曾参与商王武丁时期各种政治、军事及日常活动。根据对商王武丁在甲骨文中的相关记载,能够确认的妻子有六十多位,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是第一位,也是武丁较为重视的一位。她生前为武丁生育子嗣,参与如接见教师等商王室内政事务;是商王朝的卜官,受命主持祭天、祭祖先、祭神泉等各类祭典;能征善战,多次受武丁派遣为商王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商王武丁为其划分了封地,是当时最富庶的地方之一,所以妇好也拥有大量的田地和独立的嫡系部队,地位显赫一时。</p><p class="ql-block">妇好是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是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王妃。为商王朝拓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b>四、玉柄铁剑</b></p><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于1990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虢季墓出土,为西周晚期文物,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叶宽3.8厘米,玉剑茎最大直径1.8厘米。</p><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的剑身为铁质,与铜芯相接,铜芯部嵌入玉茎内。剑首及茎身结合部镶嵌有绿松石片。该剑出土时已经折为两段,剑身外包着一层丝织品,并被装在用皮革制作的剑鞘内。</p><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是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它的铸造材料取自两种不同的矿石,铸剑所用的铁是从铁矿石中提炼出来的,历经百炼而成钢,铸成剑身;所用玉石采自新疆和田特有的一种常年被河流浸润的青白色软玉矿床,经精细加工做成剑柄。被做成玉柄的和田青白玉在矿物学上被称为软玉——羊脂玉。</p><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的出土将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它的存在标志着在西周晚期,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宣告了封建社会的来临。因此,玉柄铁剑又有“中华第一剑”之称。</p> <p class="ql-block"><b>五、莲鹤方壶</b></p><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于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为春秋时期文物,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p><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为耳。器身装饰有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着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承托重器。</p><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的花纹和造型展示了当时的社会情形,同时还象征争求解放、迎接曙光的时代精神。这是青铜时代承上启下的绝代珍品,也是河南博物院前身河南省博物馆最早的藏品之一。</p><p class="ql-block">2002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莲鹤方壶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b>六、云纹铜禁</b></p><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于1978年在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为春秋时期文物,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身宽46厘米,重94.2千克。</p><p class="ql-block">“禁”指的是放置酒器的案。云纹铜禁的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有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p><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这种蜡法工艺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唐代初年。因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界多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于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此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为楚康王时期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庚的随葬品之一。</p><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出土后,经由中国青铜古器修复界三大圣手之一、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修复。</p><p class="ql-block">2002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云纹铜禁亦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b>七、四神云气图壁画</b></p><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气图壁画于1987年在河南省商丘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出土,为西汉早期文物,长5.14米,宽3.27米。</p><p class="ql-block">柿园汉墓的主人是西汉梁国第二代王——梁共王刘买,他是梁国开国藩王、汉文帝的次子梁孝王刘武的儿子。四神云气图壁画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上面的内容有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灵芝和云气纹等。</p><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气图壁画尺寸宏大、文化内涵丰富、绘画艺术高超,为汉代壁画中所罕见。它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墓室壁画,更是一部承载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b>八、武则天金简</b></p><p class="ql-block">武则天金简于1982年在河南省登封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中出土,为唐代文物,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重223.5克。</p><p class="ql-block">武则天金简呈长方形,正面镌刻了3行63字铭文,字体为双钩楷书。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铭文记述了武则天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前来嵩山祈福,遣宫廷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p><p class="ql-block">武则天金简铭刻的不只是武则天的内心世界,更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历程。这不仅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 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武则天所遗留的唯一一件与她本人有关的可移动文物。它的出土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武则天的政治思想、武则天时期的书法、古代投简制度、古代封禅制度等都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九、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b></p><p class="ql-block">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于1987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村出土,为北宋时期文物,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8.2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口小底大,器身轮廓呈流畅的"S" 形曲线。釉面光亮,釉层下配以如隐如现的莲花图案,为汝窑传世品中所未见。</p><p class="ql-block">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首。汝官瓷为御用瓷,在历史上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近20年,之后汝窑消失,技术失传。公认的传世汝官瓷仅有67件半,其中天蓝釉器物有四件。而在汝官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仅获得一件天蓝釉作品,即为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p> <p class="ql-block">泱泱华夏,泽中建都,宅兹中国。黄河九曲回转,在中条山和峰山之间,冲开三门,一泻千里。中原在黄河的襟抱中,北峙太行,南接汉淮,西踞伏牛,东引齐鲁。这里古称“豫州”,因处九州之中,又称“中州”,这里的远古族民称“华夏”,上古时周边诸侯称这里为“中国”,炎黄子孙在这里繁衍融合,发展成为今天多民族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世界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中原是这一文明谱系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p> <p class="ql-block">中原开启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并在历史发展中挥洒重卷。这里名都相望,城垣相叠,文化厚积。数不尽的名人、先贤,生于斯、长于斯,创造惊世奇迹。丝绸古道从洛阳延伸,佛教传经从白马寺开始。中原文化广纳百川,辐射四海,演绎中华民族煌煌生机。</p><p class="ql-block">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夏朝、商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建都洛阳。</p><p class="ql-block">洛阳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城市。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洛阳还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最具海外影响力的中国城市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和金朝等相继在开封定都,是谓名副其实的八朝古都。</p><p class="ql-block">郑州也是五朝古都。分别是夏朝、商朝、管国、郑国和韩国,历史悠久。</p> <p class="ql-block">广袤无垠的华北平原,孕育了中华灿烂的文化与文明。传承和承载了泱泱中华漫长的历史岁月与灿烂文明。一座河南博物院,半部中国史,徜徉其间,开启尘封的岁月,感悟先人的智慧,领略古人风貌,感叹昔日辉煌。</p><p class="ql-block">骄傲吧!华夏。</p><p class="ql-block">骄傲吧!中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