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323窟<br> 第323窟是一个初唐洞窟,分前后两室,前室残,主室平面呈方形,覆斗形顶。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垂幔铺于四披,四披各画千佛。洞窟西壁开平顶方形敞口龛,龛内塑像为清代重塑,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佛像,南北两侧塑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323窟佛龛</i></h5> 龛顶画菩提宝盖、二飞天。龛壁浮塑山峦影壁与龛外南北壁画中山水相连。壁画以青绿山水为景,合理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为盛唐山水画家李思训一派之风格。龛上画化佛、云气。龛下西夏画趺坐佛,底层有五代、初唐残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佛龛内宝盖飞天</i></h5> 该窟的壁画以佛教史迹画为主要题材,南、北壁画佛陀胜迹和佛教史迹画,共有8组,东壁两侧绘戒律画。这些壁画题材在国内诸石窟的雕刻和壁画中均不多见,在莫高窟其它洞窟壁画中也极为罕见。佛教史迹画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佛教史迹图及菩萨</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壁佛教史迹图及菩萨</i></h5> 在洞窟的北壁西侧,有佛教史迹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史书记载,张骞于西汉建元二年(前138)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今新疆、中亚),目的是联络中亚国家大月氏(今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共同对付威胁汉朝的匈奴。张骞在长安辞别汉武帝,向西出发,越过葱岭,经过位于今天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南部的大宛、康居,最后来到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阿姆河上游的大月氏和大夏国(今塔吉克斯坦),前后13年,期间被匈奴扣押了11年。回国后7年,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他和副使出使乌孙国(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和中国新疆北部),后他们再去大宛、康居,大夏和安息(今伊朗)等国家访问。<br> 这幅图所画的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虽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没有达到他本来的目的,但他到了当时的西域诸国,了解了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状况,并把西域的物产带回了汉朝,同时也把汉朝的先进文化和丝绸介绍到了西域诸国,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br> 该图共由4个画面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个画面有清晰的榜题,表现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br> 1.在画面的右上角有一殿堂,内有两个站立的佛像,殿堂正面额匾上有“甘泉宫”三字,下方画汉武帝及臣属持香炉或笏拜谒。<br> 2.皇帝骑在马上,左右臣属八人,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张骞持笏跪拜辞别,后有从者持节牵马。<br> 3.张骞行进在途中。<br> 4.远处有一城廓,二和尚立于门外,城内有佛塔。<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张骞出使西域图</i></h5> 在张骞出使西域图的右侧,有“佛陀洗衣池和晒衣石圣迹”图。这是一个较早的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故事。《法显记》、《洛阳伽蓝记》和《大唐西域记》都有佛陀晒衣的记载:龙王不喜欢释迦传扬佛教,大兴风雨,佛的袈裟里外尽湿。佛陀以法力停止大雨,在石上清洗和晒干袈裟,于是石上留下袈裟的衣纹。虽时间久远,但衣纹痕迹仍新,后人在佛陀坐处及晒衣的地方修建了佛塔纪念。画面:<br> 1.释迦牟尼右手提袈裟立于水边。<br> 2.有天女从天空飘飘而降,准备替佛陀清洗袈裟。<br> 3.方石旁边有一个不信佛教的外道婆罗门,赤裸上身,光着脚,跳踩和弄污方石。<br> 4.石上有乌云,云中雷神正鸣雷。<br> 5.方石的右下角再画婆罗门被雷电击毙。<br> 6.方石的另一侧有两位天女正在洗石。<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佛陀洗衣池和晒衣石圣迹</i></h5> 在佛陀洗衣池和晒衣石圣迹右侧是佛图澄的故事。佛图澄是晋、十六国时期的名僧,故事以上、中、下3个画面表现佛图澄的神异故事。<div> 1.上画佛图澄立于七层塔前,合十向人们解说塔檐的风铃声音有异,指出这是不祥的凶兆,他预言石虎和石韬将要火并。</div><div> 2.中间画一帝王,上有华盖,坐在胡床上与臣属观看僧人施法。这个场面是佛图澄为石虎说法时,幽州四城门起火,佛图澄使出神力用酒灭火的情形。</div><div> 3.左下画一僧人赤裸上身,坐在水池边,正在洗肠的情景。据《高僧传》记载:“澄左乳傍有一孔,有时肠从中出,或以絮塞孔。夜欲读书,辄拔絮,则一室洞明。又斋日辄至水边,引肠洗之,还复内中。”</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高僧佛图澄故事</i></h5> 北壁东侧用4个画面表现康僧会的故事。康僧会是三国时代的高僧,他主要在江南弘扬佛教,在佛教南传的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三国时代江南佛教尚未普及,康僧会遂于吴赤乌四年(241)自洛阳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由于他容貌和服装奇特,得到吴大帝孙权的接见。康僧会向孙权宣说佛教的法力无边,并请以二十一日为期,将舍利子上献。上献之时,舍利子发出五色之光,朝贤集观,更有人用铁锤击打,而舍利子丝毫无损。孙权钦佩不已,为康僧会造建初寺,时人称为江南第一所佛寺,为佛教在江南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吴元兴元年(264),孙皓执政,欲灭佛法和拆毁建初寺。后来,孙皓染病,百治不愈,于是延请康僧会入宫,治而得愈。画面:<br> 1.康僧会坐鼓帆小舟,顺风而行下江南来到东吴。<br> 2.中间画一大帐,帐内莲座上舍利放光芒,帐外帝王与僧人作谈论状。表示吴人本不信佛教,吴王孙权召康僧会问佛有何灵验,康僧会遂以神力获舍利,光明四射,吴王乃信,立建初寺。<br> 3.最下面画一帝王向僧人跪拜合十,表示孙皓下跪迎接穿袈裟的康僧会。<br> 4.顶部右侧画一寺院,院外僧人观看并有人运送木料,为建初寺修造的情景。<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康僧会故事</i></h5> 北壁还有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故事。阿育王,又称无忧王,是公元三世纪中印度摩揭陀国国王。阿育王弑兄篡位,诛杀朝臣,大兴牢狱,残害无辜。后来皈依佛法,觉悟前非。继而大修佛塔,竖立石柱,将有关佛法的诰文刻于石柱之上,在首府华氏城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大会,编辑佛陀经典。更以国王之尊,亲自礼拜佛陀圣迹和塔庙,又派僧人四处弘教,把原来仅限于印度部分地区的佛教,传遍全印度及以外的地方。中国佛教文献中更说阿育王派十八人来华弘教。阿育王在佛教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空前绝后的,尤其是造佛塔之多(八万四千塔),尽管其中难免有夸张的色彩,但他大造佛塔则是事实。画面画一帝王率臣属礼拜六塔,下跪者是阿育王,由于该塔是外道之塔,受不起信佛教的阿育王一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i></h5> 在洞窟的南壁西侧,有西晋石佛浮江故事。在《高僧传》里有记载:西晋建兴元年(313),在吴凇江沪渎口,渔夫遥见两石佛漂游水上,以为是海神,延请巫祝迎接,弄得风涛骤盛,渔夫骇怕而返。当地道教徒以为此乃张天师之像,再设醮坛迎接,风浪不减。后来吴县佛教徒朱膺斋戒沐浴后和东林寺僧人及佛教徒数人到沪渎口,向石佛稽首唱赞歌,风浪遂静。两个石佛浮江而至,佛像背后各有铭志,一名“维卫”,一名“迦叶”。朱膺等人立即以船接迎,小舟远载两石佛像入通玄寺。故事从南壁西端开始:<br> 1.画二佛立于水面上,僧俗数人在岸上作礼拜状。<br> 2.下面画道士扬幡设醮迎接。<br> 3.吴县人朱膺和东林寺僧人雇船载石佛去通玄寺,江岸僧俗妇孺纷纷往迎、跪拜。有人骑牛迎石。其中还描绘一家祖孙三代人前往江边观看迎佛的情景,富有民间生活气息。<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石佛浮江故事图</i></h5> 在洞窟的南壁东侧,有昙延法师故事。昙延法师是北周涅槃经学著名学问僧。十六岁云游佛寺,听妙法师讲《涅槃经》,深悟其旨,毅然出家,出家之初,在太行山百梯寺修持,撰《涅槃疏》。写成后,犹恐不会正确,他把经和疏放在仁寿寺舍利塔前,烧香誓愿说:“昙延以平凡之人则度圣心,写成《涅槃疏》诠释一卷,如果道理微妙深入,则请显灵。反之就是注疏不对,誓不传授。”说完经疏同放异光,通夜呈祥,僧俗同庆。同时塔中放出神光,三日三夜辉耀不绝,光照天汉,遍及山河,自此以后昙延尽力传扬《涅槃疏》。<br> 586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令京北太守苏威问昙延天旱之由。昙延答到,君乃万民之主,群臣之首,却不亲自为百姓祈雨,故是否下雨,系于此。隋文帝遂决定亲自祈雨,便派人迎昙延入朝,请他登大兴殿御座,南面而坐,传授佛法,文帝及五品以上朝宰大臣,皆席地朝北而坐,听受八戒。戒授完毕,日已中天,时有片云遍布全天,继而天降大雨,令天下并足。<br> 此故事由5个画面组成,画面作“凹”字形排列,各情节又可独立成画,情节洗练,内容清晰。故事从画面左下角开始:<br> 1.画肩舆中坐一僧人,六名轿夫弓身抬行,榜题为“帝迎法师入朝时”。<br> 2.画一帝王向一僧人行礼,帝王后侍臣四人,其中一人持曲柄华盖。<br> 3.上画城内大帐中,一僧人坐高座上讲说,前有一帝王坐胡床上恭敬聆听,五人侍立左右。<br> 4.左上角画宫殿内一僧人坐高座上,殿前阶下一帝王率领臣属五人跪拜施礼,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将至。<br> 5.又画一舍利塔大放光芒,榜题为:“延法师于塔前与文帝说涅槃经并造疏论讫感舍利塔三日放光”。昙延将其著作《涅槃疏》放在宝塔前,塔即时放出光芒,表示他注疏正确,可以传世。<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昙延法师故事</i></h5> 也许你已注意到,前面的南壁壁画中,有一片空白。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踏入敦煌莫高窟,却发现藏经洞中的珍宝早已被洗劫一空,所谓的经卷和绢画成为了传说。不甘心一无所获的华尔纳,决定采用一种极其简略、原始、低劣而粗鲁的方式,进行文物盗劫。他给道士王圆箓一些礼物,以换取揭取壁画的许可。在揭取壁画时,华尔纳使用涂有粘着剂的胶布片敷于壁画表层,剥离了莫高窟第320、321、323、328、329、331、335、372等窟的唐代壁画精品共26处。这种野蛮的方式对壁画造成了严重破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323窟被华尔纳盗走壁画的痕迹</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存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第323窟壁画</i></h5> 被盗的这一组画是东晋扬都金像出渚故事。东晋咸和年间,丹阳的地方官高悝于张侯桥下得一金像,上面的梵文铭文说此像为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或阿育王为其四女所造)。悝载像至长干巷口,拉车的牛拒绝前行,因此就在当地造了长干寺。一年后,一个渔民发现一金像莲花座,随后一个采珠人又在海底发现了金像的背光。均与长干寺金像吻合。这些情节都在壁画中详细地表现出来:<br> 1.图中上部左、中、右分别画光芒四射的佛像、莲座、佛光,表现得金像、得趺座、得佛光。<br> 2.位于得趺座的场面之下,莲座下方一叶小舟,扬帆海上。<br> 3. 位于得金像下方的壁画被损。原为迎接佛像船只,船中有比丘和船工数人。图中迎佛的大船画面已被华尔纳劫走,现仅存两名纤夫和迎佛的僧俗人众。下方还有人骑牛迎佛像,一个站在牛背上的孩童,左手扶御牛老者左肩,右手前伸,十分兴奋。<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东晋扬都金像出渚故事</i></h5> 画面上的平远山水表现相当出色,几只船近大远小,大海和远山富有空间感,显得十分辽阔。运用焦点透视技法取得良好效果,表明初唐山水画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壁画虽有残缺,但仍然不失为很有生活情趣的画面,人畜神态栩栩如生,再现了古代人民的宗教生活场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东晋扬都金像出渚故事(局部,修复)</i></h5> 洞窟东壁上画有多幅“戒律画”。每幅画面均配有榜题。虽然题记文字多已漫漶不清,幸所残存部分基本可以解释画面的内容。在整个敦煌艺术中,以如此篇幅详尽描绘“戒律”的壁画只此一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戒律画(局部)</i></h5> 戒律有五戒、八戒之分。男女不等,最多时男有250条,女有384条之多。五戒和八戒为: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饮酒;4.不妄语;5.不淫乱;6.不食非是食;7.不眠华丽大床;8.不涂饰打扮。洞窟中各种守持戒律的画面,比较全面的表现了《大般涅槃经》里为守戒而发的种种誓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戒律画(局部)</i></h5> 【11】第331窟<br> 第331窟是初唐时期开凿的洞窟,洞窟主室为覆斗形顶的方形窟,西壁开一斜顶敞口佛龛,龛内初唐塑一趺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清代修),二菩萨(清代塑)。<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331窟佛龛</i></h5> 龛顶画趺坐佛九身、飞天二十三身。龛壁塑佛光,两侧各画四弟子、四菩萨,龛沿用团花边作为装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龛顶飞天伎乐图</i></h5> 窟顶藻井井心为牡丹团花,垂角帷幔铺于四披,四披还画千佛,西、北披有一部分已毁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窟顶藻井</i></h5> 龛外南侧画文殊变,下画菩萨一身,龛外北侧画普贤变,下画菩萨一身。洞窟前室、甬道均绘制有壁画,前室壁画保存完整,前室西壁门上是五代时期绘制的地藏菩萨、水月观音,门南、北各画天龙八部,门南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一方壁画。甬道顶部为盝形顶,顶中央为五代时期绘制的十一面观音变一铺,南、北披画趺坐佛各六身,甬道顶部及两披壁画保存完好,色泽鲜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见宝塔品</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法华经变</i></h5> 洞窟南壁画弥勒经变一铺,中央绘弥勒菩萨坐兜率天大殿,两侧层楼,楼中有伎乐,弥勒及楼侧画天人和听法菩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壁弥勒经变</i></h5> 【12】第335窟<br> 此窟建于初唐,为覆斗顶殿堂式洞窟。 主室顶部为牡丹团花藻井和边沿等处的各种装饰图案,四披绘千佛。西壁开一敞口龛,现存初唐彩塑趺坐佛一身,一弟子(清代修),清代补塑一弟子、四菩萨。龛顶绘有“法华经变”。<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335窟主室</i></h5> 洞窟南壁绘“阿弥陀经变”,北壁绘“维摩诘经变”,东壁门上画阿弥陀佛一铺,门南画说法图五铺、药师佛一身及千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335窟佛龛及维摩诘经变</i></h5> 该洞窟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壁的“维摩诘经变”。维摩诘(图中坐在床榻上的人物)是个神通广大、能言善辩的居士。他不出家,却精通佛理。他经常在家称病,人们去探望他时,即向人们宣讲他的大乘佛理。该经变画即以佛派弟子去探望维摩诘这一事件为中心来展开的。由于维摩诘善于辩论,佛的十大弟子都不敢前往,佛就让“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率众到维摩诘的住所,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戏剧性的情节。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维摩诘经变</i></h5> 画中山峦重叠,林木丛生。左侧是文殊菩萨,右侧是维摩诘居士,各坐莲台、帷帐,分踞山林旷野两侧,面对而坐。<br> 在文殊的莲台和维摩洁的方帐中间,画的是“天女散花”故事。是说维摩诘帐中有一天女,当两位大士说法辩论时,天女将鲜花撒到众人身上,花散到诸菩萨身上,便落地了,散到佛弟子身上却不落下。大弟子舍利弗竭力抖落身上的花,花却牢沾不落。天女问舍利弗:“你为何抖掉鲜花?”舍利弗说:“这花不入法”,天女说:“不是花不入法,而是人没入法”。天女以此嘲讽佛弟子尚无解脱俗世红尘。<br> 时至日中,佛弟子暗想:大家都饿了,到哪儿去吃饭?维摩诘分身化为菩萨,飞往香积国,托来一钵香饭。又有佛弟子心中嘀咕:这小小一钵饭才够谁吃?菩萨转过头,倾饭于地,顿时香饭堆积如山,香气四溢,众人饱食,皆大欢喜。<br> 在图的上方位置,画一幅场面较小的说法图,表现香积佛世界。在香积世界的右下画化菩萨从毗耶离城飞升香积世界“请饭”。在香积世界下部,画有请香饭的化菩萨与一组香积菩萨离开香积世界,蹑虚行空,穿越崇山,倏然而降,直劈画面中央,来到毗耶离城维摩与文殊之间,献上香食。<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维摩诘经变</i></h5> 图中,左侧文殊菩萨身旁站立舍利弗,右侧维摩诘身旁站立天女,舍利弗、天女两人相对而立。其上有乘云赴会的听法四众,及论法中种种神通变化。左侧文殊菩萨下面站立汉族君臣,右侧是维摩诘下面站立西域各族王子,虔敬礼拜承教。<br> 维摩洁的架床也是他向众僧讲经说法的讲台,坐面甚高,四角立柱,顶上施架并饰有帷幔。左右及后部有屏风围护,床前放有陈放供品的供案。图中,在文殊菩萨与维摩诘之间有2人,一站一跪的,是从香积佛世界来的两位菩萨。右侧菩萨单膝跪地,双手捧钵,仰视维摩诘,敬献香饭。左侧菩萨面向文殊,侧身而立,上身微向前倾,双手举钵,往地上倒香饭,堆积如山。两身菩萨虽已变色,但其造型仍然优美。<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维摩诘经变(局部)</i></h5> 维摩诘经变画中人物众多,祥云萦绕、神变万端,然繁而不杂,紊而不乱,结构严谨,主次分明。此画色彩虽已褪变,但气势犹存。画中人、神与山、林自然相合,意境交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div>(未完待续)<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