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董福祥应对回民暴动:为何拒绝招降,只选择剿杀?</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董福祥1839年出生于甘肃庆阳环县,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哥老会首领,因此董福祥借助自己的背景,成立了汉人民团,可以说这实际上就是一支土匪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851年,广西爆发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洪秀全率领“拜上帝会”席卷半个中国,最后在南京定都。清廷举全国之力平定。军力财力全部用在平息太平军上,对北方横征暴敛,残酷盘剥,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渭南爆发回民反清浪潮,继而甘肃回民积极响应,一场回民暴乱,屠杀汉人,反抗清朝统治企图建立伊斯兰大国的西北暴乱拉开了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任武、白彦虎等回军元帅率领下,回军对陕西甘肃多地进行了种族灭绝,把能看见的汉人全部屠杀,在陕西大荔、泾源,甘肃平凉、宁夏固原等处屠城,所见汉人格杀勿论一个不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回民暴乱浪潮中,董福祥也竖起反清大旗,攻城掠地,但是他的家乡庆阳与宁夏的众多汉族父老乡亲被回军屠杀,庆阳的汉民被杀百分之七十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董福祥起初揭竿而起反抗清朝,这一点和回民反清是一致的,但是当家乡父老乡亲被回军大肆屠杀的消息传来,他又率众与回军对峙,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与湘军大将刘松山正是利用支一点,对他威逼利诱和分化瓦解,在战役失败后归顺了朝廷。后来成了慈禧太后时期的得力武将。跟随左宗棠平息回乱、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建立卓越功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董福祥在应对西宁回民的暴动时采取武断的格杀勿论策略。朝廷表示若有必要,可以给予这些人一次机会。然而,董福祥在处理西宁回民的叛乱时却坚决放弃了投降策略,而是一心只想着镇压。</span></p><p class="ql-block"> 董福祥镇压西宁回民叛乱时选择格杀勿论,被指冷血。实际是对致家父老乡亲把回军屠杀的复仇与报复。其次还因受秦腔影响,秦腔传达的忠义价值观塑造其性格。董福祥与秦腔渊源深厚,秦腔鼓舞士气,助其军事成功。晚年推广秦腔艺术。</p><p class="ql-block"> 他的这个决定一经传开,很多人感到困惑。明明西宁的回民已经表达了投降的意向,为什么董福祥还是选择了“格杀勿论”呢?这使得许多人将“冷血无情”的标签贴在了董福祥身上。</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董福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军事领袖,他的生平宛如一部充满坎坷与宏伟气势的史诗。</p><p class="ql-block"> 谁也没有料到,这个顽皮不羁的少年,最终竟成了清末西北边疆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p><p class="ql-block"> 提到董福祥,他可真是个整天挥舞刀枪的人,经常和朋友们一起举办擂台比赛。每次比试,董福祥几乎总能获胜,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粗鲁汉子。</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位粗犷的人竟然有一个兴趣,那就是欣赏民间艺术——秦腔。</p><p class="ql-block"> 提到秦腔的源头,它还被称为“乱弹”。虽然起源于甘肃,但在整个大西北地区却有着广泛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秦腔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它所传达的忠、孝、仁、义和勇等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而董福祥后来选择不投降,与这些价值观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秦腔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勇敢开拓西北、兼顾忠义的种子。这颗种子不仅塑造了他的性格,也为他未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秦腔对董福祥的军事生涯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体现在鼓舞士气和增强部队凝聚力上。</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大西北,其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秦腔这一能够表达情感、传达声音的民间艺术。</p><p class="ql-block"> 董福祥的部队里,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士兵们,都能够通过秦腔抒发内心的壮志与愤怒,或是对故乡深厚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多次战斗中,董福祥善于利用秦腔来鼓舞士兵的士气,从而显著提升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能力。</p><p class="ql-block"> 一些军队看到董福祥用秦腔激励士气,纷纷模仿,但始终无法体会到董福祥那种感觉。因此,在战败后,很少有不服气的,大多数人都对他这种指挥风格表示由衷钦佩。</p><p class="ql-block"> 董福祥的军事生涯自同治初年开始涉足西北战场时起,就与秦腔建立了深厚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在1868年,董福祥领导着起义军反抗清朝的统治,后来投降给湘军,并且成为了“董字三营”的创立者。</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的战役中,董福祥始终铭记秦腔所表达的忠诚和勇气。</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熏陶,让董福祥在遭遇重大困境时,依然能高唱秦腔,淡定应对,展现出一种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 此外,董福祥对秦腔的热爱与关切,还体现在他对士兵选拔的方式上。</p><p class="ql-block"> 要想成为他军队的一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身体强健,掌握一定的武艺;二是能够唱秦腔,这两项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两个条件无法满足,那就一定要懂得鼓乐,以便在鼓乐班中为军中的士兵们鼓舞士气。</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波澜壮阔的将军生涯</p><p class="ql-block"> 董福祥的命运轨迹从早年深受秦腔熏陶到后来的艰难军事生涯,展现出一番波澜壮阔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他的转折点出现在同治七年(1868年),那时西北地区的回民起义正酣,董福祥所率的民团也参与到了这一场斗争中。</p><p class="ql-block"> 在固原州自行组建的民团在董的领导下,发展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因此与清朝政府产生了冲突。</p><p class="ql-block"> 然而,董福祥的军队毕竟是非正规军队,与湘军交战数次后,最终不敌而惨败。董被湘军的大将刘松山逮捕,并带到了左宗棠面前。</p><p class="ql-block"> 在那一刻,董的生命仿佛走到了尽头,但他并没有屈服或是跪下。无论左宗棠说了些什么,他始终不显示出投降的迹象,这引起了左宗棠对董福祥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天降异遇,左宗棠欣赏董福祥的勇气与坚定,决定不将其斩杀,而是给予美酒安抚,并将董的部队编为“董字三营”,随湘军一同征战西域。</p><p class="ql-block"> 从此刻开始,董福祥的军事生涯开启了崭新的一章。</p><p class="ql-block"> 他和他的“董字三营”在随后对回民起义的镇压以及进军新疆的过程中,担任了先锋的角色,多次获得战功。</p><p class="ql-block"> 甘肃平定后,“董字三营”西征前往新疆,凸显出甘军在战斗中独特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尤以秦腔的运用为甚,使得士兵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找到了精神依托。</p><p class="ql-block"> 在青海与新疆的地区,董福祥的部队常常高唱秦腔,其声音响彻山谷,既可以提振士气,又能激发战斗力。</p><p class="ql-block"> 1872年,西北地区因西宁的回民起义而变得极为混乱,清朝政府接连收到来自该地区的奏折,请求镇压西宁的回民。不久后,清廷派遣董福祥率军随刘锦堂前往西宁进行镇压。</p><p class="ql-block"> 董福祥最初并没有打算使用致命手段,只是想吓唬起义军。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西宁的回民势头强劲,在他尚未抵达西宁时,就已经遭到了攻击。</p><p class="ql-block"> 董福祥感到愤怒,他意识到这些回民起义军的团结程度非常高,过去那种通过战斗后进行劝降的方法对他们肯定无效。即使试图招降,他们留在军中将来也可能会成为朝廷的隐患。</p><p class="ql-block"> 因此,为了完全消灭这些起义军,董福祥无视众人的劝告,下达命令对回民起义军进行毫不留情的攻击,无论是否投降,手中是否持有武器,全都一律处死。</p><p class="ql-block"> 因此,董福祥在朝廷中获得了丰厚的军功,但在西北却被冠上了冷酷无情的名声。</p><p class="ql-block"> 一位伟大的将领无奈地脱下铠甲,回归田园。</p><p class="ql-block"> 他所做的这些,正好体现了秦腔中的忠、孝、仁、义和勇,各处都为清朝的利益着想。然而,到了清朝晚期,清廷却遗弃了董福祥。</p><p class="ql-block"> 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令人愤怒。后来,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惊慌失措地逃往西安,而当时董福祥是少数几个坚定的将领之一,因此她下令让董福祥护送她前往西安。</p><p class="ql-block"> 在这段旅程中,董福祥将保卫工作发挥到了极致,让慈禧顺利而舒适地抵达西安。然而,随后发生的一个事件却使得慈禧对他彻底翻脸。</p><p class="ql-block"> 那时,清政府希望与八国联军进行和谈,而八国联军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处理掉董福祥,理由是他会妨碍和解。然而其实大家都明白,八国联军之所以想通过慈禧来铲除董福祥,全因为他实在太能打了。</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八国联军看来,铲除董福祥意味着消除了一个最为强大的对手。</p><p class="ql-block"> 出乎意料的是,慈禧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认为董福祥的存在会使八国联军不愿意进行谈判,因此她下令解除董福祥的职务。</p><p class="ql-block"> 董福祥察觉清朝已无挽救之法,遂选择脱下铠甲回归田园。</p><p class="ql-block"> 史料显示,自从董福祥不再为清朝政府效力后,过上了相当悠闲的生活。他在自己的官邸“金积堡董府”特意修建了一座戏楼,常常邀请西北著名的秦腔艺术家到他府中表演,以此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并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董福祥与秦腔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秦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董福祥个人及其军队的发展,而在晚年,董福祥对秦腔的推广也对其传承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p> <p class="ql-block">当时清朝当权者——慈禧太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