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沙耆(1914年—2005年2月15日),原名引年,又名贤菖,字吉留,1914年出生于浙江省鄞县沙村。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其父沙松寿,字仔甫,年轻时从沙可庄(族兄沙孟海之父)学中医外科,历年行医、经商、执教,并擅长中国山水画。母杜氏生有二女一子。沙耆幼年羸弱多病,在私塾成绩平平,生性内向,唯爱画画,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赋。</p><p class="ql-block"> 顶尖之作,堪称一绝</p><p class="ql-block">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沙耆画了一大批用笔率真、色彩纯朴的写生作品,还不时用彩墨作些花卉畜兽,到了九十年代,沙耆的画风幡然一变,集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之大成,自出机杼,创造出了一幅幅气势恢宏的作品,达到的了绘画艺术的顶峰。1992.4.24日,沙耆在余毅父母(余仁良、王根花)的陪同下,沙耆一行前往嘉兴,住在嘉兴热电厂内作画,同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嘉兴市文化宫和嘉兴热电厂工会联合举办了沙耆画展,展出油画作品45幅。9月25日,在画展举办前,《嘉兴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逝水流年、风采依旧——写在沙耆泛舟画坛60周年之际》。嘉兴电视台也进行了拍摄,沙耆出席了画展开幕式。</p><p class="ql-block"> 中央美院冯法祀教授曾这样评论:沙耆的油画就是放在世界任何著名的博物馆也绝不会逊色,他的作品可与梵高、塞尚等西方油画大师相提并论。艺术是相通的,艺术家所走的道路殊途同归,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只有一颗。梵高曾这样说:什么是描画?人怎样达到目的?这是钻穿一面看不见的铁壁。很显然,沙耆最终还是钻穿了这层铁壁铜墙,豁然贯通,走向了辉煌,摘取到了艺术的皇冠,沙耆当之无愧。野兽派,是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而表现主义更是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以发泄内心的苦闷。野兽派、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最能契合沙耆的精神状态。人们常说,疯子与天才只是一线之隔这“一线”指的机械的理智与逻辑,而真正的艺术不需要这些。艺术需要的情与思末分化灵境,就像是婴儿般的纯真,这是天才的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