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送杜少府之任蜀川》</p><p class="ql-block"> 【初唐】王勃</p><p class="ql-block">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p><p class="ql-block">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p><p class="ql-block">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p><p class="ql-block">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考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是王勃作于公元667年,为送一位杜姓朋友去四川做官写的五言离别诗。</p><p class="ql-block"> 🌿自古到今关于王勃这首五言诗,从遣词造句,到修辞与立意,都赞美有加,有的溢美之词甚至有点儿形而上的瞎吹。这里我就不用重复古人的话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这首诗其实就是两个处于人生向上成长期、对未来充满自信和憧憬的年轻人,也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知己,分手时说的一番发自内心的告别话,没有溢美之词里面的那么多玄虚。 </p><p class="ql-block"> 王勃当年在长安有官差,和这位杜姓朋友相交甚笃,但实在考证不出来,他们都在当年长安,如今是西安市的什么地方吃过肉夹馍或者羊肉泡馍。今日正好闲逛到大唐西市,一眼望去,都是今人今景,实在没有穿越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王勃这个山西人,应该说的是一嘴的醋溜唐朝官话——基本上接近今天的西安话。从来好友别离,多是伤感之情。然王勃此诗,却饱含着正能量。我用西安话的表达方式,把王勃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儿大概如下:</p><p class="ql-block"> 兄弟,你看三秦大地护佑者长安城,而你要去的地方也有五津加持,风景如画。你要离开长安去四川蜀州当官,这是好事呀!好好干。有你这个说得来的伙计在,就是在天涯海角,我感觉就跟邻居一样,相信你也会有同感。咱俩没必要在岔路口像小儿女家家那样,挥泪而别吧?哈哈哈。时间不早了,耐球的,赶紧上马赶路。 到了蜀州上任以后,甭忘了给哥捎些好茶叶过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勃的父亲叫王福畤。王福畤是隋朝思想家王通的第三子,出生于太原祁县。这祁县有工匠后来移居到西安市鄠邑区老县城北边儿建了一个祁村宫也叫公输堂(我小时候去那里玩过),成为我国宋代天宫制造唯一硕果仅存实物,其惊世骇俗的故事另文再讲)。这位老王家后来迁至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王福畤在唐朝担任过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务。后受王勃牵连被发配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交趾做县令(今越南北部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 王勃自幼聪明好学,6岁能作诗,9岁能指出老师著作中的错误,10岁饱览群书,12岁跟随名医学习医学。公元666年,王勃开始仕途生涯,因撰写《乾元殿颂》得到唐高宗的赞赏,与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然而,他在公元668年因写《檄英王鸡文》被贬谪至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做了一小官。根据《新唐书·王勃传》记载:两年后王勃因杀死私藏的罪奴曹达入狱被判死刑(这件事算不算王勃做人不厚道?细节无从考证,不敢妄加评论),幸好遇见朝廷大赦,入狱两年后的王勃获释。其父也因此受牵连被贬至交阯县令。王勃虽获释,但已无心仕途。公元675年,他在前往交趾探望投靠父亲的途中创作了《滕王阁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已经成为千古名句!</p> <p class="ql-block">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王勃看望投奔父亲途经北部湾渡海时不幸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7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了现在的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曾经建有王勃的墓地和祠庙。在1972年的越战中,这个墓地和祠庙被美国飞机炸毁了,现在那里还有王勃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的郡治位于交趾县,即今天的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也有说法就是今天的越南河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整个唐代有两个出类拔萃的年轻诗人中途夭折,一个是王勃,一个是比他晚出生十几年的李贺,都是27岁离世。都是我十分推崇的诗人!真是天妒英才呀!</span></p> <p class="ql-block">鸣谢!本篇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