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知味:听歌

木鱼

<p class="ql-block">  听歌,在闲暇的时光里,除了读读写写,我还喜欢听歌。爱听温馨典雅的《茉莉花》,也爱听如怨如诉的《二泉映月》;爱听缠绵悱恻的《梁祝》,也爱听空灵飘渺的《云水禅心》……</p><p class="ql-block"> 花前月下,茶余饭后,洗耳恭听飘然而来的天籁之音,真可谓:词曲相融,余音绕梁;洋洋盈耳,沁人心脾;唯美经典,百听不腻。</p> <p class="ql-block">  在艺术多元化的时代,乐坛百花齐放,好歌如潮,音乐流派各领风骚,实力歌手层出不穷,百姓的听歌平台也越来越广阔。然而,我只是一个“入不了门”的听歌者,既说不出谁是心目中的音乐偶像,也不是任何音乐艺人的拥趸,更<span style="font-size:18px;">说不清</span>喜欢听歌的来由,或许是出于内心的偏爱,或许是音乐强大无比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听歌,每当跨越时空的五音六律响起,无论是温馨轻柔的流行音乐,还是高雅淳朴的古典名曲;无论是清纯甜美的民歌小调,还是恢宏激昂的现代摇滚,那曼妙动人的旋律及内涵深邃的歌词,宛如一把万能的钥匙,会瞬间穿透心扉,打开感官闸门,令人陶醉痴迷,久久回味。</p> <p class="ql-block">  音乐是曼妙神奇的,音符犹如多情的精灵,惹得人人喜爱。每首拿捏人心的好歌神曲,无论高雅还是通俗,无论愉悦还是凄美,尽管主题寓意有别、词风曲调不同,或空灵飘逸,或高冷清幽,或激昂明快,或深沉隐晦,无疑都是在表达诉求,释放情怀,引发人们情感的共鸣。这些华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乐章,凝聚着音乐人的情感才华,淋漓尽致,叩击灵魂,</span>最能触及听歌者心底的柔软处。</p> <p class="ql-block">  回眸人生路,从稚嫩孩童到青涩少年,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染鬓,因为有歌声一直伴随左右,生活才显得五彩斑斓、丰富多彩,不愧为生命中最美好的陪伴。</p><p class="ql-block"> 焉能忘记:依偎在奶奶身边,团坐在有线广播匣子下,一起聆听乡音浓郁的“瑞安鼓词”;提前守候在收音机旁,收听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借助老式留声机和黑胶唱片,悄悄凝听所谓的“封资修毒草”越剧《红楼梦》等古典戏曲;购置收录播放机,欣赏精美的磁带、CD音乐;上互联网冲浪下载流行歌曲,还玩弄过MP3、MP4,痴迷过“喜马拉雅”“QQ音乐”“酷歌”等音乐播放软件,追逐《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唱歌选秀电视节目而乐此不疲……虽然自身<span style="font-size:18px;">缺少音乐细胞和艺术技能,不谙知音识曲,迈不进音乐发烧友的门槛,</span>但亦算是与时俱进,伴着听歌一路走来。</p> <p class="ql-block">  “歌声就是生活,没有歌声就没有生活,犹如地球上没有太阳一样!”捷克作家伏契克这样说过,诚如斯言。在这个浮躁而喧嚣的世界,歌声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它所带来的心理抚慰、精神鼓舞,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在时光流转中,歌声如影随形,始终<span style="font-size:18px;">伴随着我们跋涉人生</span>,那些赏心悦耳的旋律和内涵深邃的歌词,以及歌曲背后蕴藏的故事,无不深深地烙印在脑海深处。</p> <p class="ql-block">  一首歌,一段旋律,那是忘不掉的记忆,回不去的昨天。</p><p class="ql-block"> 依然还记得,童年时代最喜欢听、也最爱唱的一首歌《美丽的哈瓦那》。在那个年龄段,我还理解不了这首古巴革命歌曲的内涵,然而在反复的咏唱中,被感化的稚嫩心灵,自然而然地滋生了对哈瓦那女孩玛莉亚的深切同情,也特别憎恨万恶的庄园主和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p> <p class="ql-block">  上初中正值那个火红的年代,满耳响彻的是“样板戏”和语录歌。一次私下里听到三十年代电影《古寨奇案》插曲《秋水伊人》,“银嗓子”龚秋霞那圆润高亢、哀怨凄婉的嗓音,深深地吸引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于是便与几个同学一起暗地里去学习,哼唱这支当时绝对禁唱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  风起云涌的知青上山下乡时,《知青之歌》广为传唱,那淳朴写实的歌词:“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的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的异乡。”如此真情动听,催人潸然泪下。其时,我还够不上“知青”,正处在求学无缘、求职无门的郁闷日子里,常常伴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支歌</span>彻夜不眠。</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卡拉OK风靡大江南北,家庭卡拉OK也随之红红火火,似乎人人都成了音乐发烧友,大街小巷,屋里屋外,激越柔美的歌声此起彼落,让人感慨万千。我向来不赶潮流,也不由成了追风之人。时逢乔迁新居,便慷慨解囊,一掷万金,配置了价值万余元的功放、影碟机、音箱、麦克风等设备,三天两头相邀四五好友,对着荧屏纵情放歌,唱得唇焦口燥、声嘶力竭,虽无艺术美感而言,但倾心而为,也足以释放满腔的豪情,由此而抛掉烦恼,沉浸于欢乐之中。后来时过境迁,家庭卡拉OK不再风行,家中那套音响设备,也早早完成历史使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p> <p class="ql-block">  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去长沙考察学习,晚餐之后接待单位安排去K歌,自知唱歌属于弱项,哪敢献丑于大雅之堂,经过磋商之后改为去听歌。那是一个并不豪华的大礼堂,二三百观众排排而坐,表演的节目有经典老歌,有流行新曲,虽然没有大腕歌星,但是上台的演员情绪饱满,观众热情高涨,从晚上8点半开场至12点结束,翱翔在音乐天地间,歌不醉人人自醉,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三个多小时。在如此炽热的音乐氛围中听歌,不由自主地被感动得一塌糊涂。</p> <p class="ql-block">  岁月荏苒,后来也偶尔偷闲去娱乐城听歌,一般会找一个稍显黯淡的角落,手捧一杯清茶,沉心静气地观赏。看大厅里的靓女俊男,随着激昂的音乐节奏,手舞足蹈、狂呼尖叫,喧嚣声振聋发聩,然而我却始终没有融入那火爆的氛围之中,也找不到昔日长沙听歌时的感觉。或许随着光阴流逝,独自静静地听歌,才是属于我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当下,更多的是伴着手机听歌,去寻觅自己喜欢的曲目,然后心无旁骛,在寂然的时光中静静谛听,摒弃喧嚣的尘世,沉醉在属于自己的宁静港湾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7年12月初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文章链接:</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h65ter3"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秋水伊人》百年留声</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4pi18av"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戏说《木鱼和金鱼》</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文:选自木鱼散文集《云水江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图:选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背景音乐:《云在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