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漫步时光长河,不经意间,撞进那浓郁醇厚的非遗年味之中。春节,这颗镶嵌在华夏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穿越千年风霜,承载着无数人的温暖与期盼,以独有的魅力,召唤着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归那魂牵梦萦的家。</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在距离县城不远的丘陵地带,那儿曾有一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土砖天井屋。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本是极具非遗价值的存在,也是我童年最珍贵回忆的承载地。曾经屋里住着五户人家,包括一户五保户,后来五保户离世,便只剩下我们三个同姓和一个外姓的四户人家。每到春节,天井屋里热闹得很,我们这一代有四个同年出生的孩子,后来又添了好多姊妹,大家凑在一起嬉笑玩闹,大人们忙着备年货,邻里间互帮互助,处处都是浓浓的亲情味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视频:感谢蒙奇奇灵机一动并豪气买单,让大家在儿童公园登上鸭子船,伴着水波荡漾,找回了藏在童年里的纯真乐趣。</p> <p class="ql-block">但时间过得飞快,有的人家卖房搬去县城,有的拆除重建,有的开辟新宅基地建房。到了最后,只剩我们家那部分天井屋。2024年,父母离世,老家没人住,这部分房子无人照料,在风吹日晒雨淋中最终坍塌了。曾经热闹的天井屋没了,只留下一片空白,可那段充满年味的童年时光,一直刻在我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春节,是古老的歌谣,在岁月更迭中浅吟低唱。从除夕的鞭炮声声,到元宵的灯火辉煌,每一个环节都藏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过去,每到春节,我们会买红纸,找队里字写得好的人帮忙写春联,后来弟弟会写毛笔字便由他来写。春联内容选自黄历,就是盼着来年能有好运。用小麦面粉打好浆糊,用刷锅用的高梁刷浇上面糊,将写好的春联贴在门上,墨香与年味混在一起。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屋檐,红彤彤的光,照亮游子回家的路,点燃人们对生活的热情。这些不起眼的物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和祖先对话的桥梁,是非遗年味最生动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春节前的准备工作满是期待。那时物资匮乏,大家把平日里攒的好东西留到过年,用不多的钱购置年货、新衣。杀年猪、熏腊肉、灌香肠,是春节荤菜的重头戏。还有各种自制炒货,将糯米泡发、蒸熟、晒干制成“冻豆米”子,记得刚蒸岀来糯米颗粒细长、感觉十分滋润还特好吃,晒干后的豆米子还可煮腊肉吃哦,即香糯可口又滋养身体呢,是我的最爱!到了腊月二十几,用掺桐油的细沙在柴火大锅里炒,豆米子刚撒入热锅,就像被点燃的烟花,瞬间膨胀,眨眼间褪去干瘪,变得白白胖胖。它们在热油中欢快舞动,层层绽放,好似朵朵白莲花。这奇妙的变化,让我满心震撼,成就感也随之爆棚!此时赶紧出锅筛去热沙子以免炒糊。米花既可做成米花糖,又能泡糖水当零食,香甜可口。制作苕筋果也很有意思,红薯削皮蒸熟,切条或切块晾晒,能直接吃,口感劲道。条件好的时候,把蒸熟的红薯捣碎,撒上黑白芝麻,再切条切片晾晒,晒干后用沙子翻炒,变得焦黄酥脆,带着红薯的甘甜和芝麻的香味。玉米泡也是过年时的特色美食,把玉米煮熟晒干,再用沙子炒,随着翻炒,玉米“扑”地一声膨胀开花,那黄里透白的花朵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自然神奇又美丽!起锅筛去沙子,那扑鼻的香酥味儿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糯米制作的醪糟煮汤圆,是春节期间必备的美味。因糯米产量低,种植极少,当时把有限的糯米按比例掺入一些煮饭吃的粘米。将米泡几天后磨成浆(不太喜欢的活是推磨)沥干水分装盆压紧保存。偶尔会出现少量浆发红(包括醪糟)现象,在长辈的观念里,这预示着家中要进财或有喜事发生,给节日添了一份神秘又美好的期待。春节期间,来客人就先煮或煎一碗垫垫肚子;正月十五,用汤圆浆包上肉馅、糖馅或蔬菜馅,上锅蒸熟,象征着团团圆圆,承载着一家人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这是对生活最朴实的祝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忙忙碌碌却又格外温馨。煮鱼冻子必不可少,买些鲢子鱼红烧后长时间炖煮入味,那时没有冰箱,利用自然低温冷冻成果冻一样,待客时挖上一碗,别有一番风味;炸麻叶也是特色美食,擀面皮切长块划口,两头反穿一下,炸至薄脆,是孩子们的最爱;水稻产区麦子、黄豆很少,黄豆都是在水稻田坎上种的,所以,饺子、豆腐是逢年过节、家里办事才能吃到的美味,黄豆泡发磨浆,加石膏冲制,压成块状后用凉水浸泡,黄豆多的时候还会熏制一部分,风味独特,能保存更久。手工豆腐加上小籽黄豆,满满都是原汁原味的香气;煮腊猪肉、猪蹄、猪头最让人期盼,猪头煮好后拆骨头,父母把我们叫到跟前,塞给我们骨头上的零散碎肉,那滋味到现在都忘不了。</p><p class="ql-block">团年饭时,爷爷满脸笑意鼓励我们陪他喝酒,为让他开心,我们端起酒杯抿上一口,辛辣感呛得直咧嘴,爷爷见状乐开了花,赶忙掏出杂糖当奖励塞到我们手里。在爷爷的鼓励与锻练下,后来还可喝一两高度纯粮酒了;和爷爷奶奶分家后,一家中午、一家晚上分别团年,两张桌子“打厢” (两张桌子拼在一起)摆满丰盛菜肴,几乎每样菜都是两碗。这不仅是为了让一大家子人吃饱,更是一种实力的展示,通过丰富多样的菜品,展现出家庭的富足和对团圆时刻的重视,向家人和亲友传递着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每一道菜都是亲情的凝聚,每一次举杯都是对未来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晚上,大家洗澡、洗头,换上新衣新鞋,把堂屋打扫干净正月初一一般不扫地;初一忙着给长辈拜年一般不岀门;按传统习俗,初二姑娘回娘家、女婿给丈人、丈母娘拜年,姑娘女婿不能同床睡;初二后可以洗衣服、洗被子。不过我母亲是干部、父母都很开明,对这些习俗都忽略不计;那时没有木炭和电器取暖设备,大家都早早上山砍柴、锯成短节,劈成薄小块堆在房屋外走道边风干,还找些树兜子挖来风干熏肉取暖。树兜子特别经烧,可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和灰尘常熏得我们眼泪直流、睁不开眼,后来有了木炭,烤火时灰尘少了很多,也没有了呛人的烟雾,取暖干净多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大家都用上了电器取暖,既方便又舒适。</p> <p class="ql-block">每年春节,我们都会精心准备琳琅满目的礼品和沉甸甸的礼金,满心欢喜地踏上归乡之路。在我们心中,这些带回家的礼物,不仅是对家人的关怀,更是在外闯荡成果的一种展现。它仿佛是一张无形的名片,衡量着我们在外拼搏的能力与收获。所以,我们从不吝啬,不仅为家人送上饱含心意的礼物,就连邻里乡亲,也都能收到我们的一份心意,希望借这份礼物传递新春的祝福与温暖。</p><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特别喜欢热闹,故春节家里的客人也很多。特别热情、大方、好客、喜欢聊天的母亲,早早就盼着我们能回去陪他们一起过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唠着家常,那热乎劲儿,就像小时候盼着过年吃的热汤圆,暖到心窝里。这是我们最珍惜的时光,也是父母最开心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过年期间,陪餐成了我们春节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娘家天井屋里三家同姓,来的客人有很多都是同姓共同的,他们大多当天往返不留宿。为了热情招待这些客人,三家共同的亲戚来了,都会轮流请吃饭尽地主之谊,二爹、幺爹都会请我们去陪客,往往这家饭局还没结束,那家饭菜又上桌了。因此,我们每天几乎都要参与4到5餐的陪吃陪喝饭局,虽吃喝的胃肠负担过重,但心里却满是温暖。这不仅是长辈对我们的信任,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在娘家被重视,被大家需要着、信赖着,这种感觉让人心生温暖,每一次围坐都是亲情的交融,每一次交流都是情感的传递。</p> <p class="ql-block">每到春晚播出时,大家依旧会早早聚集在我家。围着熊熊燃烧的树兜子火或后来的木炭火,火舌舔舐着柴木或木炭,散发出阵阵暖意。人们一边吃着炒货,一边包着饺子,父母炸着麻花,或是煮着鱼冻子,眼睛却时不时地瞟向电视屏幕。我先生则在一旁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外面的新鲜事和有趣的笑话,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在那个电子设备还不发达的年代,外面的世界对大家来说充满了神秘与新奇,而我们带来的这些信息和故事,就像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让大家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除夕夜里,时针刚指向十二点,春晚的笑声还在屋里回荡,屋外的天井就已热闹非凡。左邻右舍闻声赶来,齐聚在我家大门口,等待着每年的重头戏——放烟花爆竹。</p><p class="ql-block">起初,过年只有鞭,没有烟花。小孩子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火钳夹着柴火余烬</span>小心翼翼地去点鞭,“噼里啪啦”的响声一炸开,便兴奋得又蹦又跳。后来他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拿着火柴去点,</span>火星一闪,鞭炮就噼里啪啦地响起来,惹得孩子们欢呼雀跃。再后来有了打火机,点鞭炮就更方便了。</p><p class="ql-block">我们每年回乡,都会带上大包小包的烟花爆竹,让过年的夜空不再寂静。随着“嗖——啪”一声巨响,烟花冲向云霄,在夜空中炸出绚丽花火。长辈们望着烟花,脸上满是满足,念叨着:“这爆竹冲得越高,毛狗子就越不敢来,咱家的鸡就能平平安安咯!”</p><p class="ql-block">后来父亲开了小卖部,也带烟花爆竹就更多了。每年除夕,这份欢乐在邻里间传递,大家的笑容让年味愈发浓郁。至今回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正月初一我们一群孩子风风火火地穿梭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地给沾亲带故或是父母交好的人家拜年。每到一户,简单说上几句拜年,就匆匆奔赴下一家,现在想想,当时好像完成任务似的,最终还得回家吃饭。之后,我不太理解,为何到了拜年的家里,都没人招待我们吃饭?难道就因为我们停留的时间短?还是小孩子不被他们重视?唯有到了本组姨妈家,她总会为我们煎、煮或炸上一些汤圆(在当时还算比较讲究的,印象中她的汤圆做得很精致)让我们垫腹后回家。</p><p class="ql-block">工作后过年,大年初一原本按习俗不宜出门,但因假期有限,我们家破习俗出门拜年。有一年大年初一,我和先生、弟弟带着孩子骑车去镇上姑爹姑妈家。那时的路还没修成柏油马路,土路里藏着许多石头,十分颠簸。刚出村下坡,我就被颠得屁股离凳,害怕再次颠簸屁股落不到凳子上会摔下,我猛然突发奇想,任其这样颠簸摔下还不如自己下去!说是急来时快,便没和先生打招呼,就自作主张瞬间从车上下来,谁知下坡惯性很大站不住,幸好我提着罐头等重物礼品,跳下没马上倒地,还随着惯性踉跄的走了好几步才扑面摔倒。我弟闻声立马调头,我的左眉骨上方顿时感觉像充气球似<span style="font-size:18px;">瞬间鼓起了一个大包,孩子见状哇哇大哭,我既心疼又感动。我们没经验,用手按压操作不当,左眉间上方的额头处因此留下一个突出的包印,至今还在。</span></p><p class="ql-block">现在想来,这经历既惊险又有趣,也让人忍不住猜想,是不是真不该初一出门呢?呵呵😄</p> <p class="ql-block">春节,是盛大的团圆之约。无论相隔多远、工作多忙,游子们都会在此时踏上归乡旅程。一家人围坐餐桌,分享喜怒哀乐,谈论未来憧憬。那温馨画面,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喜庆日子里,年味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舞龙舞狮的队伍穿梭其中,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还有精彩纷呈的庙会,传统小吃琳琅满目,香气扑鼻,唤起童年的美好回忆。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文化的传承,让非遗年味更加浓郁。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春节,也是情感的盛宴。它让我们停下脚步,陪伴家人,关心朋友。一起包饺子、贴春联、守岁,在简单温馨的活动中传递爱与关怀。那些平日里难以说出口的话语,在此时也变得自然而然。一句问候,一个拥抱,都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情意。</p> <p class="ql-block">春节的非遗年味,是一种力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在过去的岁月里,祖先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战胜一切,这种精神在春节的非遗文化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它让我们明白,只要心手相连,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p> <p class="ql-block">如今,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春节的非遗年味没变。它依然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是灵魂深处的根。父母和长辈的身影已渐渐远去,曾经热闹非凡的天井屋也已消失不见,但春节的脚步依旧准时,非遗年味从未淡去。以前,我们满心盼着过年能置办些年货,现在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且节期也不停业,网购也能轻松把年货送到家,就像古老的春节习俗搭乘上了现代科技的快车,虽然形式变了,可那份对年的期待、对团圆的渴望,一点儿都没变。如今,看春晚仍是除夕夜的保留节目,大家还会通过手机与远方亲友分享欢乐,在社交平台晒出年夜饭、全家福。小时候,过年的热闹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如今,城市里盛大的烟花表演,五彩斑斓,把传统的喜庆以更宏大的方式展现出来。形式在变,可对新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古今,代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尽管时代变迁,写春联、贴福字,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拜年的传统,让亲情与友情在问候中升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变化中坚守,让春节这一古老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非遗年味永远飘香。</p> <p class="ql-block">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晒出非遗年味,晒出对生活的热爱,晒出对未来的憧憬。愿这浓浓的年味,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陪伴我们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愿我们的春节,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永不磨灭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花儿红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字:花儿红了</span></p><p class="ql-block">拍摄:深沉的蓝、花儿红了、王志达等</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1月23日</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儿童公园、艳青山庄</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 2025年1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