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探秘】 探访国共名人程思远故居

石来运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大桥镇大程村是程思远先生的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程村口门牌坊上有副对联曰: “门名万代七星朗丽栋梁成,道坦千秋九里和谐英杰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程村有座马潭庙,是程思远起步之地。马潭庙建于明万历(一五七三一一一六二一)年间,以祠马潭老爷。至清光绪十六(一八九零)年重修之际,扩建为两进大厅辉煌庙宇,且以庙两侧厢房办私塾、学堂,培养人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思远自幼出生于此地,少年时代就读于斯,教于斯,因此这里也成为了程思远成长的起步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思远故居位于宾阳县大桥镇大程村委会两岸自然村西北面,是典型的岭南风格民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岸自然村社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思远故居建于1896年,座坤向艮兼丑未分针(坐东北向西南),最初为土冲墙瓦盖屋,全舍分为上下两厅,中间则用天井把两厅隔开,天井两边有两个廊房,四个房室分别位于上下两厅之旁,厨房、牛棚、草房、磨房位于厅之左侧,大门向西。故居因年久失修,于1968年倒塌,1994年由程思远侄子程顺元按照原故居结构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易学人士说,程思远故居,后面倚靠一座山丘,坐落于上风上水十万“虎地”之“虎背”上,右前方为长年供大程九个自然村4000余人饮用水的阳露清泉。该泉与大桥江上的鹰寨泉为同一地下河脉,泉水清澈,几百年来当地历经无数次极旱季节,而清泉水却长流不息,除满足饮用外,还长年溢出灌溉附近稻田,实为一天然奇泉。从阳露泉往东南方向走100米,便是程思远的祖坟,这卦地周围是一层层叠起的稻田,唯有祖坟稍为突起,古人传说此地属“飞凤饮水”,可谓人杰地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程思远的出生地,也是他孩提时代玩耍、读书、务农之处。他在这里一直居住到18岁,考取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二团应试文书第一名后,随军北伐离开家乡,开始了他传奇的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思远,1908年农历8月22日出生于此,他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我国著名的无党派爰国民主人士,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有着重要历史贡献的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现在程思远故居列为广西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8年农历8月22日是程思远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他百年华诞,宾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葺后的故居,仍保留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农舍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居分为上下两厅,中间设有天井,将两厅分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井两旁有厨房饭厅和农具间以及磨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间房屋分居上下两厅两旁,程思远的房间就在上厅左边。房间青砖铺地,一盏油灯、一个木箱摆放在木质床头,显得十分简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故居墙壁上的照片和文字,则浓缩了程思远的生平事迹,真实再现了他追求光明和真理的足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思远故居陈列馆位于程思远故居旁,占地276平方米,外观上与故居连为一体,同样的有着浓郁岭南民居风格的泥墙青瓦房。是一处集纪念性、教育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爰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08年建成,2019年再进行了修缮提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列馆展出了大量文字、图片和实物,按照时间顺序分6个部分展示了程思远的传奇人生,包括“毓秀大程 年少思远”“投笔从戎 上下求索”“助李归国 获赠近之”“参政议政 心系统一”“情系家乡 振兴宾阳”“地杰人灵 宾阳之子”。主要展品有程思远投笔从戎、助李归国、参政议政、关心家乡等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工作图片,以及他生前练习书法用的笔墨纸砚、赴欧洲与李宗仁见面时用的皮箱衣物、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任职的工作证、各类荣誉证书和手迹信笺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物品作为程思远故居陈列馆展品与观众见面,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意义,也以此缅怀他的爱国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思远故居现已成为宾阳县集纪念性、教育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著名旅游景点。它不仅是程思远先生生活过的地方,更是他传奇人生的见证,对于了解程思远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具有重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程思远到大陆东北等地参观,当看到当年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时,他认识到中国的前途需要中国共产党,于是就转变以前的看法,坚决支持共产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后程思远接受周恩来总理的重托,多次到北京、两赴欧洲,历尽惊险,终于于1965年7月陪同李宗仁夫妇一起回到了祖国,并随李宗仁到北京定居。据介绍,毛泽东见到程思远的第一句话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并问他:“你为什么叫程思远呢?”程则幽默地回答:“因为我想得远,看到了未来,才回到了社会主义祖国。”毛遂为程起了别号“近之”,意思是“靠近中国共产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3年12月,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安排,李宗仁在瑞士苏黎世与程思远进行了会晤。这是俩人会晤时的蜡像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7月31日,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李宗仁和程思远在一起交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8月20日,朱德、康克清夫妇等会见李宗仁夫妇和程思远夫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10月5日,宋庆龄和李宗仁夫妇、程思远夫妇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程思远故居陈列馆里,有一封程思远老先生写给宾阳县委书记施汉飞的信,提到“想为家乡做点事”,于是有了后来建设大程村思远育才学校的决定。施汉飞回忆道:“程老先后6次回到家乡视察工作。老人家还多次给我写亲笔信,商量办校事宜。2001年2月,他拿出30万元稿费为大程村兴建学校,并勉励县领导要科教兴县,搞好宾阳的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2001年11月,93岁高龄的程老最后一次返乡,当乡亲们对他捐款建校表示感谢时,他说:“我应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思远纪念园林,位于故居的后方。占地面积约为13000多平方米,园林建设的主题为“岁月留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园林内设纪念广场、青牛雕像、骏马雕像、助李园雕像等几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以艺术的形式再现程思远当年生活情景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片段,形象逼真地还原少年程思远“牧牛耕读”、青年程思远“投笔从戎”、壮年程思远“助李回归”的历史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园内种植有桃树、李树、木棉树、四季桂和罗汉松等树种,配以杜鹃、黄槐、朱瑾等花卉点缀和园中高大伟岸的雕塑铜像互相映衬,相得益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7月20日,程思远协助李宗仁先生归国,周恩来总理带队到机场迎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5年,无党派爱国人士程思远因病离世,享年97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位生于满清,长在民国,最后又在新中国老去的传奇人物,一生的经历简直令人叹为观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诸如随军北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他不单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的一朵浪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思远青年时代投笔从戎,游走在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他曾做过白崇禧和李宗仁的秘书,并参与筹划反蒋运动,帮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逼蒋下野,是李宗仁的亲密盟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他又是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抗战期间,程思远多次与周恩来接触,深受其影响,甚至还在抗战胜利后,热切欢迎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极力主张和我党和谈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4月,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怀揣着对我党的信任,秉持着民族大义的气节,程思远甘愿冒着极大风险,五上北京、两赴欧洲,为李宗仁归国做了充分的准备,最终推动了李宗仁夫妇回归大陆,从而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的高度赞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无党派人士,程思远究竟是怎么在国共两党间做到游刃有余的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8年,程思远出生在广西,彼时正是一个从旧到新的过期时期,因此他从小接受到的教育,也是新旧文化相交替的,既有传统的一面,也有新式的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等到程思远启蒙时,便被家人送到了宾阳黄安学堂就读,从那时起,他就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一路从旧时学堂读到了高等学校,成绩也始终名列前茅,是旁人眼中的“三好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正值青年的程思远离开家乡,在革命思潮的感召下,他毅然中断了学业,选择了投笔从戎,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6年,程思远以应试文书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进了国民革命军第七军,随后参军北伐,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思远所在的部队,是李宗仁和白崇禧所领导的王牌部队,属于国民党中战斗力极强的一支,素有“钢七军”的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年后,因为出色的文字功底和缜密的头脑,程思远逐渐在新桂系一脉中受到重用,尤其是当时担任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新桂系军阀领袖的李宗仁,更是对他刮目相看,将其调到了身边担任机要秘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实证明,李宗仁的这个决定非常正确,程思远不仅工作能力极强,还眼光长远,能对时局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甚至还能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建议,这让李宗仁对他颇为信任和倚赖,俨然视其为心腹爱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以李、白二人为首的新桂系,是民国时期势头最盛的一派军阀,其名下的士兵不仅注重训练,还都是科班出身,标准的各大军校毕业生,战斗力自然比那些野路子出身的来得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此之外,新桂系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也是秋毫无犯,同旧桂系一比,李宗仁的“钢七军”自然名声不凡,而这也让他和蒋介石之间矛盾重重,争权夺利成了党内常态,作为心腹的程思远,对此看得分外鲜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4年,为了进一步培养程思远,李宗仁派他到意大利留学,对于上司的提携,他也没有辜负对方的信任,不仅学成归国,还拿下了博士学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期间,日本踏上了侵略我国的道路,当得知日军的种种暴行后,本就充满了爱国之情的程思远更是无法冷眼旁观,当即写信给李宗仁:建议联合一切主张抗日的人士,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对抗侵略者,保我河山,守卫国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程思远立即动身回国,准备投身到抗战运动中,为家国出一份力量。随后不久,他便以白崇禧办公室秘书的身份,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协助并执行白崇禧的作战规划,从战争的旁观者变成了亲历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仅自己参战,程思远还积极鼓励知识青年同他一样“投笔从戎”,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争取广大爱国青年,鼓励他们投身军队,为抗战增添一份力量,贡献一把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意思的是,程思远除了在李、白二人手下混得如鱼得水,就连老蒋也对他印象不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程思远因工作奔赴重庆,蒋介石亲切的接待了他,还准备让他担任中国远征军政治部主任,但遭到了对方的婉拒,毕竟他和远征军司令罗卓英并不熟悉,贸然加入远征军工作,效果只会适得其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婉拒了这一职务,但程思远还是在党内站稳了脚跟,甚至在国民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程思远在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年近40的他在仕途上又上一层楼,但他始终不看好蒋家王朝的统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下半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大部分的有识之士都看出了蒋家王朝的摇摇欲坠,蒋介石更是受到了党内外的种种压力,其中尤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新桂系为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眼见老蒋陷入危机,此时不趁机夺权,更待何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李、白二人趁机上演了一出逼宫大戏,导致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下台,将权力下放给了李宗仁,由他代行总统一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整个逼宫过程,当然少不了程思远的身影,而他之所以参与其中,一方面是反对蒋介石的独裁专制,另一方面则是和李宗仁的交情,以及对于我党的友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起内战,无论是李宗仁还是程思远,都更倾向于和谈解决国内问题,因此当李宗仁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致电毛主席,希望重新进行和谈,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战争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思远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李宗仁的私人秘书在外奔走,为国共两党之间的和谈出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惜的是,这注定是一场水中捞月的妄想,因为蒋介石的“下野”,只不过是一种以退为进的釜底抽薪,纵然他权力下放,但国民党实际上的管控还是掌握在他的手里,李宗仁本质上就是他退出去的一个傀儡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何况和谈一事,也只是他们的美好幻想罢了,不管是作为盟友的白崇禧,还是我党领导人,都不会同意“划江而治”这个主张,所谓的和谈,只会成为泡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发起了渡江战役,经过42天的作战,连续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地,国民党则溃不成军,再无还手之力,李宗仁手下的桂系主力更是被歼灭殆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宗仁被打了个灰头土脸,隐居幕后的蒋介石重新出面掌权,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程思远在这场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央非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对于那时的程思远来说,早就对国民党党彻底失去了信心,因此没过多久,他就直接辞职,转到了香港定居,担任《正午报》专栏作家。兜兜转转一回头,他又干起了最初的文字工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眼见败局无法挽回,李宗仁也彻底心灰意冷,随即决定带着家人移居美国,白崇禧倒是跟着蒋介石来到了台湾,但下场并不美好,落了个晚景凄凉的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作为曾经和老蒋敌对过的李宗仁,也没好到哪里去,等到蒋介石在台湾安定下来后,立马就来了个秋后算账,不仅宣告正式复职,还把李宗仁曾在国民党中担任过的职位,全都一撸到底,让他成了寓居美国的一位普通中国移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比这两位的结局,程思远的生活倒是过的优哉游哉,每天不是写写文章,就是游游泳,针一些分裂国家的言论,他还会发表文章加以驳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早在李宗仁麾下任职时,程思远就和我党来往甚密,尤其是和周总理的交往,更是无比紧密,并深受对方影响,哪怕是他移居香港期间,也一直和周总理保持亲密联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4月,他应邀回国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当时周总理亲切的接待了他,并向他表示,希望能邀请李宗仁夫妇回国,共同看看新中国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此,程思远欣然同意,从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的这10年里,他五上北京,两赴欧洲,以自身为桥梁,架起了我党和李宗仁之间的沟通,最终促成了李宗仁归国之路,他也由此受到了我党的高度赞扬:“为久经考验的、有重要历史贡献的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的一面旗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在亲自接见程思远后,还为他取了一个别字——“近之”,意为靠近共产党之意,显然他也对程思远十分欣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此同时,程思远和在李宗仁归国后,也深受我党的重用,先后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全国政协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台湾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等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以强烈的爱国情怀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并为国家统一、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极大的精力和智慧,还多次发表谈话,高度赞扬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程思远出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官至副国级,1993年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这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是中国共产党值得信赖的挚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