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眉才子知多少 管领春风总不如 杭州博物馆 “桃花得气美人中”观后感

艾雨

<p class="ql-block">拍摄 编辑 制作:</p><p class="ql-block"> 艾雨(蔡爱玉)</p> <p class="ql-block">  历史从来都是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然而,这一非常清楚的常识,却历史地被置之于我们认识的范围之外。在数千年中国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女子始终处在被压抑的地位,成为男子的附属品。记载事实的历史也千篇一律地都变成了以男性为中心。但是,不平要鸣,有史以来,就有不少的奇女子,众多的女作者,她们以自己的锦心绣口,闺阁笔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思想、才能、抱负和志气。有怀才不遇的、有家国之痛的、有反抗社会的、也有姐妹唱和的、师生酬答的。生离死别种种天地灵气无不体现于字里行间。唐代才子吴曾题薛涛诗中说: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p><p class="ql-block">几多文采不让须眉,几多吟咏亦断非男子所及,让人爱不忍释,也终于为文人墨士所公认,有了今日以歌颂女性为主题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杭州博物馆南馆2024.11.28-2025.2.24.举办以“桃花得气美人中”为题的明清时期江南女子的艺术与生活为主题的展览。虽然展出比之历史记载为数廖廖,但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在数千上百个文学文艺及历史展览中等来了以歌颂女性文学为主题的展览。有幸居住杭州,“近水楼台先得月”,立刻赶去参观了金龙年尾的最后一次展览。</p> <p class="ql-block">展览以“桃花得气美人中”为题,得之于江南才女柳如是的《西湖八绝》之一。意思是:在西湖边桃花盛开的时节,美丽的女子仿佛吸收了桃花的灵气,显得更加娇美动人…。</p> <p class="ql-block">金蛇献瑞</p><p class="ql-block">最忆是杭州</p> <p class="ql-block">  桃花得气美人中</p><p class="ql-block"> 我赞梅花媚骨无,</p><p class="ql-block"> 千年雪藏无人知,</p><p class="ql-block"> 一身傲骨笑春风。</p><p class="ql-block"> 艾雨</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四个单元:</p><p class="ql-block">①‌美人图画‌:展示明清时期江南女子的画像和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②‌风流节慨‌:展现这些才女的节操和风骨。</p><p class="ql-block">③‌迈出香阁‌:描述这些女子走出闺房、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p><p class="ql-block">④‌玉台掇珍‌:展示她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p> <p class="ql-block">美人图画</p>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她 <p class="ql-block">【柳是】</p><p class="ql-block">格调高绝·词翰倾时</p><p class="ql-block">柳是(1618~1664),即柳如是,晚明嘉兴歌姬,姿韵绝人。本姓杨,名爱,初名隐、隐雯,小字影怜。后改姓柳,更名是,字如是,小字靡芜。二十四岁时,东南文宗钱谦益(1582~1664)以匹嫡之礼迎娶柳是归,称她作"河东君",号我闻居士。柳如是"善吟咏,工书画,与吴越党社胜流交游,以男女之情兼师友之谊",学而精进。她在朝代更替之时所表现的"慷慨多气、以天下为己任的品格、自尊自爱独立自由的人格、优美深细的情感心灵世界,以及博学多识的文采风流",令后人敬仰摹写。第位为其写传画像的是明末篆刻家顾苓,他称其为"侠而烈""饶胆略"的奇女子,此后明清两代文士感慨系之,对柳是的题咏、评传、写影延绵不绝,成为历代才媛之最。</p> <p class="ql-block">柳如是像</p> <p class="ql-block">柳如是,秦淮八艳之首。她不仅以美貌著称,更以其才华和有胆有识闻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为她写过传。柳如是擅长诗词、绘画和书法。与当时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艾雨敬仰她的才华也曾经为她写过一个题为《柳如是》的剧本。</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展出的柳如是的作品包括《月堤烟柳图》和《美人图画》‌。其中,《月堤烟柳图》是柳如是的作品,而《美人图画》则是柳如是与黄媛介合作的山水合卷,画卷前段是柳如是的《月堤烟柳图》,后段是黄媛介所作山水,卷后有钱谦益的题跋‌</p> <p class="ql-block">窈窕之杰</p><p class="ql-block">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唐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习俗相沿,以为佳话。"本次展览的主角之一柳如是,颖慧绝伦,从少女时代起就有着不同于闺间女子的自我认识,丰富的游历和与名士间广泛的交往形成了她开阔的眼界。诗词切磋有以陈子龙(1608~1647)等社团核心人物的不遗余力,山水画得益于松圆老人程嘉燧(1565~1643)的亲授,书法随李待问(1603~1645)学习,最终形成她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与她唱和的亦不乏才情高迈、倏然逸宕的女性文人,名媛如文椒之女赵昭,王端淑、黄媛介,名姬如李因、林雪、顾媚等。才华藉盛的薛素素同样如此,她与众多名士武将的内眷及多位名媛之间结下了深厚的翰墨之谊。在十六世纪中国女性才艺崛起与成熟这一背景下,不同阶层的女性于蜡炬微光中,共同缔造着文化的神采和瑰丽。</p> <p class="ql-block">展览还展示了其他才女的作品和她们背后的故事。例如马守真、董小宛等才女的字画作品,以及她们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董小宛】</p><p class="ql-block">笔墨楚楚·红袖添香</p><p class="ql-block">董小宛(1624~1651),名白,字小宛、一字青莲,秦淮籍。她"面晕浅春,撷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才色为一时之冠",风尘中虽有艳名却性爱清净。十六岁遇冒襄(1611~1693),见即倾心,遂"惟坚以身从",追随冒襄,矢志不渝。嫁冒襄为妾后,乱世奔忙,仅九年,劳瘁而亡。冒襄视这一段神仙眷侣般的风雅生活为"一生清福九年折尽。"董小宛能诗擅书,尤娴抚琴、烹茶、调香;又精女工刺绣、厨房美食,中馈之事无一不能,她不仅是冒襄最爱的红颜知己,也是伙伴式婚姻最佳人选。杜溶(1611~1687)见过董小宛的小楷,极称"秀媚天成",有传世品一件,现藏吉林省博物院。温婉明丽,通晓诗书的董小宛成为美人图的蓝本,不断被画家描摹传写。</p> <p class="ql-block">【蔡含、金玥】</p><p class="ql-block">继董小宛之后,蔡含、金玥先后为冒襄侧室,</p><p class="ql-block">蔡含,字女罗。性静慧贞顺,解诗书,通禅理,尤擅绘画。高朋满座时,冒襄喜以蔡含画作展示,以求唱和。所以"得全堂上,烟云与翰墨齐飞;水绘庵中,钵响共涛声相和。"</p><p class="ql-block">◇金玥</p><p class="ql-block">金玥,字晓珠,号圆玉,别号玉山。原籍苏州昆山。自幼长于水绘园,康熙六年为冒襄妾室。亦善绘事,与蔡含同以画名,所绘山水、人物、花鸟、仙佛,均能青出于蓝。</p> <p class="ql-block">【李因】</p><p class="ql-block">诗画结缘·夫唱妇随</p><p class="ql-block">李因(约1610~1685),字今生,号是庵、龛山逸史、海昌女史等,浙江绍兴人。自幼习染诗画,写意花鸟在师法吴门陈淳(1483~1544)的基础上又师法自然;山水学米氏父子,笔意"苍古静雅",多"以烟云掩映树石",十五岁已名闻杭州。天启五年(1625),葛征奇(?~1645)见李因梅花诗"一枝留诗晚春开",遂娶之为侧室,夫妇俩文采风流,游历山水,一起生活了15年。葛征奇对李因的花鸟画颇多嘉许,常书画合作,画上常铃有葛征奇镌刻"介庵"印章,是以两人字号中各取一字而成。顺治二年,葛征奇殉节,李因自称"未亡人",茕茕独处四十年,间以卖画维持生活,其画一时间还成为当地"土宜馈遗中所不可缺之物",目前李因的作品是中国公立博物馆中古代女画家作品存世量最大的一位。所著有《竹笑轩吟草》《竹笑轩诗余》《明心录》等。李因常"扼腕时事,义愤激烈,为须眉所不逮",在其诗中,也透露出亡国时,对生灵涂炭的忧戚,以及"徒怀报国惭彤管,洒血征袍羡木兰"的一腔热诚,其才华与忠情并举的形象,是继董白、柳是后,晚明三位忠君爱国的才媛典型。</p> <p class="ql-block">李因作品</p> <p class="ql-block">【薛素素】</p><p class="ql-block">十能才女·绝技翩翩</p><p class="ql-block">薛素素,本名薛素,字素素,苏州人,"姿态艳雅,言动可爱,能书作黄庭小楷,尤工兰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与马守真以姊妹相称。据陈寅恪先生的考证,她生于1574年前后,自称薛五、素卿、润卿、巧巧、润娘、雪素、素君,是一位声名远播的"十能才女"。《静志居诗话》称其"十能"为"诗、书、画、琴、弈、箫、绣,而驰马、走索、射弹,尤绝技也"。她少女时代曾在京师谋生,美慧俊雅,名噪一时,常以诗文书画往来于文人墨客权贵间。不仅能"走马弹射",还擅画"山水兰竹,下笔迅扫,无不意态入神",虽"弱质纤郎"却有豪侠气概,是要让男子为其避席气夺的女子。不仅名士喜与她交往,闺秀圈也多有与她诗画交流的记录。故宫博物院藏《溪桥独行图》金笺扇面即薛素素为晚明名媛项兰贞所画。范允临(1558~1641)妻徐媛曾赠诗五首,誉她为唐代才媛薛涛和三国时期针神薛灵芸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仇珠】</p><p class="ql-block">慧心内朗·翱翔画苑</p><p class="ql-block">仇珠,号杜陵内史,江苏太仓人,明四家仇英之女,活跃于明代中后期,"自幼观父作画",有关她的史料极少。其父仇英是一位天才型职业画家,虽出身寒微,但有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的指点和提携,又在大藏家项元汴(1525~1590)家做画师,饱览世间名画,模仿古今杰作,想必随父左右的她眼界不低。仇珠擅绘仕女画,笔致工细精整,设色明丽鲜亮,"绰有父风",明代姜绍书《无声诗史》记载仇珠画观音像"于慈容端穆中,妍雅之致,隐然像外,望而知其为闺秀之笔。"王樨登(1535~1612)《吴郡丹青志》中极尽赞叹"仇媛":"粉黛钟灵,翱翔画苑,寥乎罕矣",有待发之覆。</p> <p class="ql-block">【王端淑】</p><p class="ql-block">享誉闺阁·媲美士林</p><p class="ql-block">王端淑(1621~1702后),字玉映,号映然子,绍兴人,容姿婉丽,"亭亭有玉树当风之致。"自幼机敏聪慧,工诗文,且善书画,博览群籍,过目不忘,尤精史学,著有《吟红稿》《留箧集》《无才集》《玉映堂集》,辑有《历代帝王后妃考》《名媛诗纬》等大量的书稿。1664年编成的《名媛诗纬》收录历代才女诗作,不仅彰显了她的诗学主张和精炼独到的评论,更是开启了文学史上女性主编辑录女性作品的先河。其父亲王思任(1575~1646)曾抚摸着她的头,向人夸赞道:"身有八男,不及一女。"杭州博物馆所藏这幅《墨菊图》画页是从一套男性画家集册中挑拣发现的,可见她"疏落苍秀"的画风也不似闺秀之笔,不仅诗词学识超拔,画风也可逸响闺阁、媲美士林。</p> <p class="ql-block">王微</p> <p class="ql-block">文俶</p> <p class="ql-block">【徐灿】</p><p class="ql-block">才锋道丽·善画观音</p><p class="ql-block">徐灿(约1618~1698),字湘蘋,明末清初苏州人,陈文述称她为杭州蕉园诗社五子之一,海宁人陈之遴(1605~1666)继妻。从夫宦游,才锋道丽。陈维崧(1625~1682)称她"生平著小词绝佳,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徐灿"善画仕女、工净有度。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传说她曾手绘五千余幅观音大士像,为家人祈寿纳福,笔墨精妙,世人争相收藏。徐灿的诗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拙政园诗集》二卷。有学者称,徐灿在寄外词创作方面比先贤词境更加开阔,表达了丰富细腻的女性心声,不仅塑造了思妇主题,还展现了伙伴式婚姻的陪伴与鼓励,以及夫妻间不同心时的含蓄表达,因为在以明人仕清关乎气节这点上,徐灿并不同意丈夫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马守真》</p><p class="ql-block">红妆季布.任侠善画</p><p class="ql-block">马守真(1548~1604),字玄儿,又字月娇,号湘兰,万历间秦淮南曲名姬,被呼作"四娘"。"慷慨侠义,能诗,精音律,通戏剧,尤善水墨兰、竹之绘,她的兰花作品可堪历代佳作,近代收藏家庞元济(虚斋)曾经临摹她的墨兰;所著剧本《三生传》在近人的著作中尚可见到残存曲文。王樨登著《马姬传》成为我们了解她为人处世及艺术创作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周淑祜 周淑禧</p> <p class="ql-block">  扫眉才子知多少</p><p class="ql-block"> 史载鲜有姓名标。</p><p class="ql-block"> 才华盖世冠夫名,</p><p class="ql-block"> 明珠暗藏哭嚎啕。</p><p class="ql-block"> 江山代有才女出,</p><p class="ql-block"> 倾倒须眉多多少。</p><p class="ql-block"> “女子无才便是德”,</p><p class="ql-block"> 屈煞千万女英豪。</p><p class="ql-block"> 艾雨</p> <p class="ql-block">迈出香阁</p><p class="ql-block">"江南与其说是一个有着明确界限的地理区域,不如说是一种经济生产消费模式和一种文化特性"。在地理位置上,明末清初江南的中心,恰好与位于浙江和江苏两省的太湖流域地区重叠。这一地区女子教育的提倡、女性编著的大量刊行及社团交往、随夫远任使得女性出游机会陡增,无论是本地远足或跨地域出行,都不会被视作对妇德的僭越。读书、结社、登高履险、交友互访等活动,使得她们拥有了比以往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视域。以王端淑、黄媛介的社会活动为焦点,展现出杰出女性在对传统妇德认知与超越时,社会的可接纳性。此时,女性可以作为弟子、读者、作家、诗人、书家、画家、塾师的身份出入公众视野,结社啸咏,雅集酬答、拜师学艺,大批文士伴随女性的文艺活动投入更多的热情。黄媛介出身寒门,王端淑世家闺淑,王微广陵名姬,身份迥异,而许多名士与之交往赠札,有着共同的士族朋友,彼此间也互相钦慕,罕见的学识与才干决定了她们从容出入文人圈内交际应酬。事实上像这样优秀的"职业女性"数量极少,但她们的存在激励着许多才媛开辟新的空间,女性特质有所改变。</p> <p class="ql-block">吴应贞</p> <p class="ql-block">玉台掇珍‌:</p><p class="ql-block">在记录女性才艺时,明代文人提出了"清"的标准,"清"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清"则存慧。古代女性较少受到人为学术传统的浸染,她们被排斥于男性的公共领域和政治奋斗之外,使得女性艺术在美学上具备"清"的特质,这是超脱主流艺术史之外的别样风情和独特气息。钟惺(1574~1624)认为,"清"的特质有"净、幽、逸"三类:所谓"净",即远离世俗污秽,保持心灵的清静;所谓"幽"是内心精神的独立;所谓"逸"即坚持自己的生命本色。古今名媛,发乎情,</p><p class="ql-block">根乎性,不谙派别,无南皮西昆,向心式的生活对女性及其艺术创作是一件"潜在的幸事"。如果说翰墨之学是女性止于"齐家"外的突破,女红刺绣则属女子家内必修的技艺。"刺绣观音像"的盛行则使绘事、绣事乃至家事三事一体,使得女子才情与日常生活产生了愈加紧密的联系。由此绘绣同事,女工中馈不再仅仅是对于家庭的奉献,同时它也充满了才情的发挥和技艺的超越。</p> <p class="ql-block">女工名绣</p><p class="ql-block">刺绣一门,锦绣工鲜,种类繁多,如衣领、袖带、巾裙、剪彩、织字,绣染、贴绣等,运用广泛。淑媛闺秀缕金回文,各厌其技,针神针绝,古今多称才媛。闺阁绣是刺绣活的升华,其形成要远溯到宋代后期,是由当时饱读诗书、于香阁闺苑中具有强烈艺术趋向的女性所形成的一种流派,才媛们精心的设计与工致的针法为后世不断发展和开拓,即便是文震亨(1585~1645)也在他《长物志》中提到定要收藏"一二幅,以备画中之一格。"江浙地区是闺阁绣最好的传承地域,这里的女孩子巧心蕙质,一针一线,披图点染,形象生动,光彩动人。明末清初盛行的闺阁绣多以传世名画作底,先绘后绣,典雅精妙,又因出自世家女子之手而被藏者珍如拱璧。我们仅以倪仁吉的诗文来概括女性的这项手工制作自"必需品发展到艺术品"的内省:"常闻针有神,不为针痕掩,非指亦非丝,秀劲全挥染。"</p><p class="ql-block">【倪仁吉】</p><p class="ql-block">画绣一体四艺皆擅</p><p class="ql-block">倪仁吉(1607~1685),字心蕙,自号凝香子,诗人,画家,刺绣家,晚明浙江兰溪人。父倪尚忠(1551~?)视其为掌上明珠,三兄倪仁祯(1597~1644)在她幼年时即授其书法;绘画则临仿古今名画,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十七岁嫁义乌贡生吴之艺,郎才女配,可惜三年后即寡居,倪仁吉一度想殉夫为烈女。然而,经历人生剧变的倪仁吉却脱胎换骨,迎来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倪氏宗谱》载其:"绣艺一绝,巧夺天孙,颜曰凝香……"六十岁左右刊行《凝香阁诗稿》,还编有《绣谱》一书,可谓是诗、书、画、绣四艺皆擅的才女。</p> <p class="ql-block"> 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我为旧时女子抱不平说几句)从海宁名医无名看古代女性的悲哀</p><p class="ql-block"> 海宁素称文化之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名人辈出,文人辈出,其中不乏女性英豪。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桎梏着女性,女子只能作为男子的附属品。纵然才华盖世技艺超群,气盖须眉也绝少名见经传。即使记有事迹,也大都有姓无名,或是冠于夫姓之氏。宋代海宁"冯氏"就是一个悲哀的例证。</p><p class="ql-block">冯氏继家业,不仅精于医理,而且治愈病人无数。南宋建炎元年(1127)高宗登位。孟太后患疾不起,危在旦夕,御医束手无策。高宗急诏遍征天下名医,无人敢应征,冯氏之子郭仲敬以母医技超群荐母入宫。冯氏以牡丹方治之,三剂汤药太后痊愈。高宗欣喜之至,封冯氏为安国夫人,郭仲敬为光禄大夫,并赐田赐葬赐药碾如铁舟。又赐第海昌,赐国姓海昌称赵郭里。</p><p class="ql-block">这是以何等高超的技艺才往取得的殊荣啊,恐怕在当时是可称"誉满天下"的了。然而让女性悲哀的是,功劳归功劳,殊荣归殊荣,女子是男子附属品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在冯氏身上有所改变。冯氏夫家姓郭,皇帝赐国姓于海昌,称的是赵郭里而不称赵冯里。意思是女子最光荣也是人家的媳妇,冯氏也不例外,享誉当归夫家郭姓。最让人为之感到不平的是,我们看到冯氏这令人为之振奋的显赫业绩后,遍寻海宁史志也不可得其名,而倒反而在介绍冯氏业绩中详细介绍了郭家为汾阳王后裔的家世渊源。悲悲悲!</p><p class="ql-block"> 海宁蔡爱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