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养育的思考

平平

<p class="ql-block">不久前,在中国乘高铁旅行。途经广西桂林地区,看窗外朦朦胧胧的山水,景色非常平和美好。旅途中和邻座的旅客聊天,引发了我的思考。后来与亲戚朋友说话,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讨论。就在这里记下几笔。</p> <p class="ql-block">一个车厢邻座的小女孩,估计也就四,五岁。长得满可爱的,她与奶奶一起回老家过春节。她一再要求奶奶要叫她“公主殿下”。奶奶有点尴尬地对我解释说,小姑娘看电视多了,就学会了“公主殿下”。其实,搞笑的这么说几句,也没有什么大了不起的。但我看那奶奶与孙女,小姑娘娇横的模样,怎么就觉得是“小皇帝”的另一个版本。与这位奶奶聊天,她是住在农村的。儿子媳妇在大城市工作,她已经帮他们带孩子12年了。还有个较大的孙子。她这是带小孙女先回老家,儿子媳妇以及大孙子要等临近春节了再回老家。</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国,与亲戚朋友聊天。发现带孙族还不是个别现象。很多退休人员都加入了这个行列。反观在美国,年轻人生儿育女,并没有那么严重地依赖父母。更多是自力更生,自己生的孩子自己带。观念相当不一样。初生的婴儿是需要比较多的照顾,确实工作量不小。美国这里最小六周大的婴儿就可以进托儿所了。一般产假是十二周,有些看具体单位可能更长。妇女们在返回工作岗位后,就把小婴儿送进托儿所了。年轻人照常上班。我家的孙子是在三个月时就送去托儿所的。与国内的朋友们聊这件事,他们觉得孩子太早送去托儿所,肯定照顾不好。但我不完全同意。</p> <p class="ql-block">婴幼儿送托儿所还是祖父母带,两者利弊都是存在的。小婴儿在托儿所,可能照顾不如自家祖父母那么尽心。而且托儿所孩子多,在一起很容易造成相互感染,经常生病,这是客观事实。但托儿所长大的孩子,没有祖父母的呵护溺爱,成长得更加独立能干。我们家的孙子,学会自己坐开始,就在托儿所自己吃饭。现在快两岁了,吃饭可麻利了。勺子和双手一起用,大把大把地把食物往嘴里塞,根本不用大人喂。看他吃饭那个津津有味的样子,真觉得好开心。</p><p class="ql-block">与邻居一家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一比较,高下立马显现。我们家的小孙子,虽然吃得满脸都是饭粒汤汁,独立自主,开心快乐。而邻家孩子,爷爷奶奶追着喂,看那个费劲,一餐饭像一场搏斗,老人辛苦,孩子抗拒。我心底里还是欣慰自家小孙子是个独立快乐的小精灵,这样的养法我赞成。</p> <p class="ql-block">老人带孙子,自然而然,“宠爱”的成分就比较多。隔代亲,是天然的规律。在高铁车厢里遇到的那位“公主殿下”,明显太娇惯了。孩子其实非常精明,小小年纪懂得拿捏大人的情绪。老人一宠,结果很多就是养得太娇气,有些简直是蛮横,负面效应很大。老人带孩子,很多时候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简直宠上了天。</p><p class="ql-block">年轻人自己养孩子,相对没有那么多顾虑,管教就比较自然。孩子是需要管教的。我一直觉得年轻人生下孩子,就应该负责任地养育。而不是丢给父母,自己当甩手掌柜。中国现在的年轻人,80后90后多是独生子女,本身就是被娇惯宠大的孩子,他们有不少不懂得负责任,从根子上看就有些问题,唉。</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与一位朋友讨论。他问道,年轻人要拼工作,就算是白天送托儿所,工作量大,也实在顾不过来呀。我们家儿子媳妇有时需要出差,确实顾不过来时,他们也会雇用临时帮忙的小时工,来家里看孩子。朋友问道,这里就有一个社会信任的问题。你能相信这种临时工吗?我家儿子请的就是同一个社区里的高中女生。美国初高中女孩们要挣一点零花钱,通常都会去帮人家带孩子。这些女孩子们都是比较单纯可信赖的。同一个社区,父母们相互都认识,所以信任这一个条件还确实是可以满足的。</p> <p class="ql-block">说道托儿所的质量,这也是一个可讨论的话题。我去看过孙子的托儿所。一岁以下的婴幼儿班,一个老师四个孩子。通常一个班八个孩子配备二位老师。那天我去时,正好看到小孙子呕吐,吐得衣服,被子都是脏东西。老师顾不过来,孩子就在那脏兮兮的污水中躺着。我看了非常心疼,觉得老师太不负责了。立刻责备了几句。结果儿子就回答我,你不必太矫情,这里的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难道就只有你的孩子金贵?老师腾出手时会收拾的。</p><p class="ql-block">美国托儿所的孩子们确实是很粗放地养大的。小婴儿睡觉,就和着衣服往地上一躺,就睡了。也没有盖被子这一说。当然地板上是铺了地毯的。国内的朋友听了这事,就说这事放在国内,托儿所会被起诉的。中国的父母不能容忍这样的粗放育儿。我想了想,两边都有道理。中国的父母总想最好的给予孩子,要求确实比较高。美国的托儿所,基本喂饱看住就可以了。那个标准相对比较宽松。人家美国孩子都能在那样的环境下长得健康壮实,我们也没必要那么娇气,还是相信托儿所的管理吧。</p><p class="ql-block">这次回国,看到亲戚朋友家巨婴式的青少年,大概从小就没有受过锻炼,长大成那副模样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了。听到他们父母的诉苦,我真是无言以对,一直抱着捧着,长大能成材吗?</p> <p class="ql-block">与九十几岁的长辈讨论时,他们说道,中国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为了鼓励妇女出去工作,到处都有托儿所。我们这六十,七十岁的那代人,很多就是在托儿所里长大的。这是个社会问题。如今在中国,婴幼儿的托儿所不常见,所以祖父母们就承担了养育孙辈的责任。祖父母们,退休时六十来岁,很多人体力尚可。为子女带孩子,发挥余热,也是很好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尤其中国人的传统重视家庭纽带,一家几代同堂,其乐融融。也是很让人羡慕,很美好自然的事情。不过,年轻人不能借此甩掉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放弃养育子女的事情,那样会落下病根,留下终身遗憾的。祖父母仅仅是帮忙,不是主力。年轻人还是必须分清谁是主,谁是辅,承担责任。</p><p class="ql-block">养儿育女是家庭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在北欧,在日本,职业妇女可以有整整一年的带薪产假。母亲自己带孩子,肯定是最理想的。但在美国,职场竞争太激烈,离开职场一年确实难以想象,制度上也没有相应的福利。现在中国人口在减少,国家也会考虑各种刺激措施来鼓励人们生育。日本妇女一年的产假福利,还有六岁以下日本孩子医疗全免的政策,都是国家层面的考量。想到中国与美国,各个家庭生儿育女的具体安排,也就只能考验人们的智慧了。</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