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里说的是山西太原的一种名小吃—“清和元头脑”。 那年去太原追太原水泥厂的项目,时值圣诞节项目却久攻不下,一行人归心似箭郁闷的紧,搞的俺伤透了脑筋。一位太钢的朋友说:明天早上你们去喝头脑吧,那东西是“药膳”,可以补脑子。听说是“药膳”当时大伙谁都没情绪,那朋友临走还叮嘱:要喝就早点起啊! </p><p class="ql-block">早上七点,俺心里烦睡不着了,想起“头脑”是喝的,觉着应该下着顺溜喝着舒服,拉人同去,结果没一个响应的。</p><p class="ql-block">俺独自出了位于迎泽大街上的宾馆一路打听着去了老店清和元羊肉馆。那店装饰的很古老的样子,像似电影里的老饭庄。进得门来满墙挂的都是大幅的老头照片,细看原来都是清和元的老食客,究其安享古稀的原由均来自经年累月的喝“头脑”?!</p> <p class="ql-block">店小二笑嘻嘻的招呼俺:“没座了”。环顾店堂里不少空座,俺不甘心的力争:“有座!”被耐心告之那些空位都是老主顾固定的位置,外人不得占用。“明天早来!”店小二热情的送客。俺一路这个纳闷,还不到八点咋就晚了?其它馆子还没开门呢,这馆子真特。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要了“猫宁靠”,俺五点多点儿就出了门,街上的公共汽车还没发头车呢,打的去的清和元。这回终于开上了票,被分配到尽里面靠山墙的一个位置。等“头脑”时和隔壁座位一半大老先生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才知道这清和元的“头脑”大有来头:它是时令食品,每年白露开卖,翌年立春就不卖了,俺来的正是时候。“头脑”用八种材料熬制:羊肉、羊髓、莲藕、山药、炒面,良姜、黄芪、酒糟。外加腌韭做“药引子”。所以老百姓又叫它“八珍汤”…… </p> <p class="ql-block">俺的“头脑”上来了,俺仔细端详,原来它是在一大碗白色糊状的汤里飘着三块肥羊肉,一块藕和一块山药。闻起来,淡淡的药香混着酒和羊肉的味道,风味很是独特。这喝“头脑”原来还有两样配食,其一是烧麦,其二是“帽盒”。烧麦俺比较熟悉所以俺点了烧麦,现在想起来,虽然当时俺已经饱到“没地儿装了”,还是应该再来个“帽盒”。这“帽盒”是一种柱型的烤饼,看临座掰碎了泡在“头脑”里“涕里突漉”吃的喷香的样子,应该是极好吃的。“头脑”本身鲜香但无盐,自加调料,调剂咸淡,这和俺们东北的羊汤有异曲同工之处。</p><p class="ql-block">没一会儿俺就吃的血脉贲张浑身发热,很是精神抖擞。别的病能不能治先不说,俺这老鼻炎的鼻子可是立竿见影的就通了气,爽! </p><p class="ql-block">隐约觉得这么有“性格”的店,这么有特色的食品,一定够得上“文化”的档次了吧?吃好俺没走,溜哒着浏揽了店堂里关于清和元的历史和“头脑”的介绍。果不其然,这“清和元”的牌匾是清初一位叫傅山的先生提的字,“头脑”也是他发明的,常吃有滋身健体、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补虚损的功效,连妇女下奶都灵可就没说治鼻炎……</p><p class="ql-block">早年间傅山把方子传给了朵家羊肉馆(十分怀疑是“尕”姓,因回民“尕”姓常见还少见“朵”姓,资料上这么说俺也只好从了)还把羊肉馆定名为“清和元”,他在“清和元”仨大字上边还写了“头脑杂割”四个小字,说是要让大家杂割“清”和“元”的头脑,天不亮就开张是为了让人打着灯笼来吃,取“天不欲明人欲明”“曲线”反清复明的意思。 </p> <p class="ql-block">头脑</p> <p class="ql-block">据说早年间清和元的羊都是从口外草原收购回来自己育肥的,店里专用寿阳县厨师,可称得上是“名师云集,技艺超群”。他们还有“送外卖”的传统,当时俺就想早知如此这般何必起五更爬半夜的赶来吃呢?呵呵,其实那写在纸上的传统还不知保持到现在么…… </p> <p class="ql-block">PS: 本文照片取自网上介绍清和元饭庄的宣传广告文章,并保留了水印,也算是宣传了清和元,应该不算窃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