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关村壹号

美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1月20日至22日在中关村壹号举办年货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关村壹号‌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地标园区,也是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的核心区域,园区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关村壹号不仅是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地,还配备了丰富的商业设施和高端商务服务。园区内有近7万平方米的商业街区,提供多样化的餐饮和生活配套服务。园区内的大型中央绿地和完善的智慧物业管理模式,为员工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有关园区的介绍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没去过中关村壹号。我想,在那里举办年货节应该不会人满为患。这样,既转了年货节又可以在园区里看一看,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1月22日,我们来到中关村壹号时已近午饭时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园区里张灯结彩迎新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径直走向年货节举办地“中关村壹号最美食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乘坐滚梯下至地下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食堂里坐满了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货节在一段宽敞的通道上,通道两侧摊位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商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竟是在这样的地方举办年货节,再加上年货节仅剩半日,这里摆摊的不多,人也少。正合我意,我最怕人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卖冰糖葫芦的,</p> <p class="ql-block">看,这大串儿的冰糖葫芦,看着就喜庆,令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还有吹糖人的,</p> <p class="ql-block">捏面人的,</p> <p class="ql-block">写对联,</p> <p class="ql-block">卖香水,</p> <p class="ql-block">卖米酒、</p> <p class="ql-block">卖牛肉干、</p> <p class="ql-block">卖干果,</p> <p class="ql-block">和卖花果茶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卖剪纸的老板看我拍照,建议我们去看看园区内壹美美术馆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货节的摊位虽然不多,但东西挺诱人。其实我并不想买东西,只是想饱饱眼福而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美食堂里吃饭的人已寥寥无几,正好去享受一下这里的美食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食堂一侧有几个带有保温功能的食盘(不知道它的准确名称,姑且这么说吧),上面摆放着一盘盘,一碗碗的菜肴,任凭大家挑选。价格按选择菜品结算,米饭和汤随意取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选取了四个菜,一共84元,感觉不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壹美美术馆正在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从2014年-2024年一共已举办了十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手迹·壶4#》 隋建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隋建国的“手迹·壶”系列通过3D打印技术放大艺术家手掌纹理,展现了隋建国对身体与物质、实体与虚空关系的探索。作品巧妙融合传统雕塑与现代科技,呈现艺术家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邬建安的《素色的面孔》中的牛皮让人感觉到艺术家的每一件作品都有深刻和强烈的内涵,把牛皮用水浸泡后再用刀切割,随后在干燥的过程中,牛皮收缩变硬,刀口则扩张变形,自然形成不同的图案和造型…..一张张印着“刀的影子”的牛皮重叠悬挂在一起,构成了幽深而有秩序感的素色“迷宫”。邬建安没有刻意去镂刻,一切痕迹都是难以预料和控制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冬的《同床异梦3号》以废旧门窗和家具构建装置,巧妙融合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作品通过多时空的交织,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引发对家庭、记忆和存在的深刻思考。这件作品不仅是对过往生活的怀旧,也是对现代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反思。 宋冬用搜集来的生活边角料进行加工,构建起旧物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态。斑驳的窗框、破碎的瓷砖、废弃的衣帽架乃至矿泉水瓶,都绽放出了它们为人所忽略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蒋志的"情书"系列是一组富有诗意和哲思的当代艺术作品,是作者失去了自己的爱人之后,通过深刻的哀思和冥想创作出的极为独特和凄美的画面。美丽而鲜嫩的花朵被火焰燃烧而即将焦灼的瞬间,激发观者的感受,表达事物和人情在时间中的不可逆转的消逝,同时保留无限惋惜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飞之家》 郑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飞是郑路工作室的员工之一,负责雕塑的后期加工制作。但在2018年,马飞不得不迁出北京,回到山东老家。郑路保留了马飞在北京的全部家当,并将这些家什切割组合,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立体的平面",以此来纪念这个历史的断面,体现了对个体生活状态的深刻关注。作品中,家用器具的切割重组,不仅制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反映了城市化背景下个体生活空间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蒲英玮的《世界图书馆》展现世界知识与价值观的互通表象,似乎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包容的世界的个人档案,试图保存人类的思想和文明。而事实上,每一本陶瓷书都是中空的,它们曾经装有真书,在高温下,纸质书本焚烧消失,留下陶瓷外壳,象征着“知识”的坚硬与脆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拾级而上,继续观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童文敏实际上是一个表演艺术家,她是用自己的身体来做作品。作品《看不见的时候》灵感来自艺术家躺在阳光下晒印的过程。童文敏通过日晒的方式,将收集并制成标本的植物茎叶转印到自己身上,每天4-5个小时的暴晒,她只能一动不动,看着天上的云不停地变幻。她订制了钢架和钢化玻璃,躺在上面,创造出‘床下仰视’的角度,在拉近身体和云的空间关系的同时,仿佛有另一个自己悬于空中观察自身。</p> <p class="ql-block">《如果爱》 钟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飙的《现实深处的能量潮汐》展现了钟飙对现实与宇宙能量的哲学追问。他通过艺术语言,将现实世界的人生观与能量世界的宇宙观相结合。作品以其独特的时空观和对历史与未来的双向追寻,探寻现实深处的隐性关联,展现了艺术家对生命和能量世界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新平的《擦笔纸堆》通过将日常擦笔纸堆积重组,转化为艺术表达的核心元素,展现了创作中的反复修正和演化。擦笔是对已经形成的习性和冗余色彩的否定,擦净的笔就像擦拭澄明的心灵,可以继续感受和描绘,可以重新想象和开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磨石》 </span>王光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秋莎的《沃德兰》之名来自英文“wonderland”的汉语音译,也是上世纪90年代北京昌平一座未完成即荒废的巨型游乐园的名字。作品“以尼龙丝袜包裹的碎水泥板拼成的长方形如一幅未知国度的地图”, 隐喻当时的北京“类似于沃德兰游乐园一样模仿欧洲城堡的伪饰趣味盛行一时,不但迎合着富裕起来的市民对于更高级文化符号的消费需求,更包含着城市欲望与幻想的扩张”。</p> <p class="ql-block">《无题》 谭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培力的《一对煤气瓶》通过将日常物品转化为艺术装置,探讨了工业化与日常生活的交织。作品中煤气瓶的并置,不仅象征着阶级变迁,也反映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个体与集体的张力。张培力巧妙地利用材料的内在反差,将工业外观与华丽内里形成对比,引发对安全与危险的思考。这件作品以其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层的社会批判,展现了艺术家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艺术表达的创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拆图》是王劲松捕捉到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强烈符号,展现了拆迁现象背后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这一系列作品不仅记录了城市建筑的更迭,也反映了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王劲松以冷静的旁观者视角,通过摄影这一直接而具体的艺术方式,迫使观者面对和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图像背后的深层社会问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面这些有关艺术品的文字描述均来自展会相关介绍,并进行了适当删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有介绍,但是对于许多抽象的作品依然是懵懵懂懂,不能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走进了中关村壹号,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拍摄:美石、来益</p><p class="ql-block">编辑:美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