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福往福来,福满人间</b></p><p class="ql-block"> 静宁见春,祉猷并茂,实乃人生至境之写照。</p><p class="ql-block"> 于喧嚣尘世中寻得一片宁静之地,心自安定,如春日之暖阳,照拂万物,生机盎然。祉猷并茂,寓意着福泽与才情并进,人生得以圆满。</p><p class="ql-block"> 景星庆云,抬头见喜,此等景象,实为吉祥之兆。景星闪耀于天,庆云缭绕其间,仰望之际,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不仅令人心旷神怡,更添几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p><p class="ql-block"> 福备箕畴,万事顺遂,则是人生最美好之愿景。福泽如箕畴般广袤无垠,万事皆能顺遂如意,需心怀善念,行善积德,方能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 综观全局,静宁、祉猷、景星、庆云、福备、箕畴、万事顺遂,诸般美好汇聚一堂,实乃人生之大幸。愿吾辈皆能秉持此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创美好未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传统文化春节十大经典习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除旧布新,放下一年的疲惫,沉浸在浓郁年味里,尽享幸福美满。以庄重的仪式感,彰显对春节的重视,祈愿新年万事顺遂。</p><p class="ql-block"> 春节活动多样,剪窗花、写春联、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包饺子、守岁、拜年…… 一个个习俗,孕育出独属于中国的 “年味”。</p><p class="ql-block"> 1、贴福字:贴 “福” 字是由来已久的民间春节习俗。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屋门、墙壁上贴大小各异的 “福” 字。如今 “福” 代表 “幸福” ,过去则指 “福气”“福运”。无论何时,贴 “福” 字都饱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为更充分表达这份期盼,民间还会将 “福” 字倒贴,寓意 “福到了”。</p><p class="ql-block"> 2、贴春联:贴春联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新春一到,不管身在何处,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民间习俗里,有神像的地方和每扇门前都要贴,大门的对联尤其重要,它是一家的门面。</p><p class="ql-block"> 3、挂灯笼:在古代,家境殷实的人家平日里会悬挂灯笼用以照明,而红色灯笼则往往在春节期间才高高挂起。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红灯笼蕴含着鸿运当头的吉祥寓意。</p><p class="ql-block"> 4、穿新衣:春节穿新衣,有着除旧气、迎新貌的美好寓意,代表着万象更新,新年要有全新的开始。每至春节,家家户户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换上崭新的衣服,以这种方式辞旧迎新,期盼新的一年充满喜庆与好运。</p><p class="ql-block"> 5、团圆饭:年尾除夕时阖家欢聚一堂的重要聚餐活动就是年夜饭。它堪称每年春节的核心环节,菜肴不仅丰盛多样,还饱含着诸多寓意。在一些地方,人们吃汤圆,借此寄托新年 “团圆”“圆满” 的美好愿望;还有些地方的人们食用年糕,寓意着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生活步步登高。</p><p class="ql-block"> 6、吃饺子:在北方,春节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期许。而吃饺子,无疑是北方春节的头等大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工明确,擀皮、调馅、包制,有条不紊,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 饺子形似元宝,寓意着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一家人围坐共享,浓浓的亲情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愈发深厚,年的味道也在这一口口美味中弥漫开来。</p><p class="ql-block"> 7 、守岁:除夕夜里,暖灯之下一家人围坐,长辈讲着故事,孩子们欢笑不断。零点钟声敲响时,大家欢呼拥抱,共迎新年。守岁,是对过往一年的深情告别,也是对新年的热切期许。大家一同熬夜,静候新年钟声敲响,寓意着将一切邪瘟病疫驱赶殆尽,满心期待新的一年平安顺遂、吉祥如意 。</p><p class="ql-block"> 8、放爆竹:民间一直有 “开门爆竹” 的说法。新年伊始,家家户户开门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燃放爆竹,用那噼里啪啦的声响,驱赶旧岁的晦气,迎接新岁的吉祥,承载着人们迎祥纳福的殷切心愿。</p><p class="ql-block"> 9、拜年:早在汉代,拜年之风便已在华夏大地悄然兴起。通常来说,拜年的时间集中在正月初一至初五。若在腊月初八之后便走亲访友互致问候,人们多会将其视作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之后再去拜访亲友,则被称为拜晚年。</p><p class="ql-block"> 10、给压岁钱:压岁钱被称作 “压祟钱”。在古老的传说里,“祟” 是一种极为可怖的怪兽,专门在夜间出来伤害小孩子。大人们为了保护孩子免受其害,便想出了一个妙招 —— 压 “祟” 钱。他们会在孩子入睡后,悄悄把钱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期望以此驱逐邪魔,保佑孩子平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丰子恺 :过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p><p class="ql-block"> 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了。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要回乡。</p><p class="ql-block"> 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被免职。</p><p class="ql-block"> 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是我家的店规模很小,一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很小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对着空位。</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据说菩萨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p><p class="ql-block"> 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台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场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p><p class="ql-block"> 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别人的恶事和盘托出。</p><p class="ql-block"> 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金元宝,拿进来藏在厨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p><p class="ql-block"> 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戏。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得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p><p class="ql-block"> 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p><p class="ql-block"> 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p><p class="ql-block"> 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等小摆设,这些都是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帮忙,但是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p><p class="ql-block"> 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形状仿照大年糕,预备二十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p><p class="ql-block"> 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铝制的香炉蜡台。</p><p class="ql-block"> 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p><p class="ql-block"> 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盘祭品,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p><p class="ql-block"> 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连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p><p class="ql-block"> 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噼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p><p class="ql-block"> 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贵不易多得。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我把一串鞭炮拆散,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罐头瓶来罩住,“咚”地一声,连罐头瓶也跳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来经乐生哥哥教导,竟敢拿在手里放了。两指轻轻捏住鞭炮的末端,一点上火,立刻把头旋向后面。渐渐老练了,即行若无事。</p><p class="ql-block">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p><p class="ql-block"> 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p><p class="ql-block"> 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这叫“毛糙纸揩洼”。“洼”就是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个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例如“要死”之类的,都等于放屁。</p><p class="ql-block"> 但是人都不愿意被揩,尽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调皮,出其不意,突如其来。哪怕你是极小心的人,也总会被揩。有时其人出前门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岂知道他绕了个圈子,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终于被揩去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笑声、喊声使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重了。</p><p class="ql-block"> 街上提着灯笼讨债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p><p class="ql-block"> 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时候我家早已结账,关店,正在点起香烛接灶君菩萨。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说到盈余,笑容满面。他告别回去,我们也收拾,睡觉。但是睡不到两个钟头,又得起来,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p><p class="ql-block">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p><p class="ql-block">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张红片子。</p><p class="ql-block"> 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业,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四,晚上接财神。别的事情排场大小不定,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大概他们想:敬神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发财。</p><p class="ql-block">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就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还忘不了那种好滋味。但是让家里人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p><p class="ql-block"> 二十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也就结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