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春节将至,“金蛇狂舞”“灵蛇献瑞”等各式蛇年祝福已随处可见。<br> 这种把动物和纪年结合为“生肖”年的传统,似乎世界多个古老文明以及许多民族都存在。<br> 我觉得,这种传统应该来自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复杂感觉:有的畏惧、有的崇敬、有的离不开、有的又必须与其共生。蛇是其中既畏惧又崇敬的一种,进而人又感受到蛇的神秘之美,乃至赋予其诸多的想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铜蛇 战国</h5> <p class="ql-block"> 蛇与其他动物的生存方式不同,神秘且危险,自然会成为某些古老部落的图腾,并被尊崇为祖先。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形象应该产生于此。我们今天看到的汉唐之前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像中,他们的蛇身交绕在一起,预示着结合与繁衍,伏羲持矩女娲持规,上绘太阳下画月亮,周边是星辰,八卦文字结绳渔猎均依此而生,当然与日月同辉。</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伏羲女娲图 唐</h5> <p class="ql-block"> 自然界中的蛇,常给人狰狞、邪恶、危险的印象,人们普遍畏蛇、憎蛇。我们日常用语中,形容邪恶可怕的词汇如牛鬼蛇神、蛇蝎心肠、魑魅魍魉(其中魑常为蛇身),都包括了“蛇”。但蛇潜伏遁形、善于避水、蜕皮再生等等独特的生存方式又令人崇敬、引人遐思。于是蛇又被逐渐赋予了智慧、再生等神秘力量,蛇崇拜和蛇生肖应该由此产生,大约龙的形象亦于此渐生。 </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画彩十二辰之蛇俑 唐</h5> <p class="ql-block"> 龙的形象以蛇形为主。古人称蛇有虺(huǐ)、螣(téng)、蚺(rán)、蜧(lì)、蜦(lún)等多种“名号”,是因蛇大小有别种类繁多。在古人的想象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蛇为小龙,龙乃飞蛇,龙蛇幻化难分。龙逐渐成为了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被赋予无数的美好和无限的力量,这些美好也必然“折射”回蛇的身上。</p><p class="ql-block"> 于是蛇的形象和“生肖蛇”便具备了诸多美好的寓意:智慧与灵性、神秘与魅力、财富与长寿、变化与再生、坚韧与毅力,就连我们在佛寺常见的四大天王中之“西方广目天王”,也要手持蛇或赤龙做神器,因为他要以变化护法,以顺应教化。</p> 继而,蛇的形象广布在器物造型、装饰美化等方方面面。冷兵器时代的兵器更要借它一用,张飞使用的“丈八蛇矛”便是我们都熟悉的一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铜虎蛇形带钩 汉</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飞和丈八蛇矛</h5> 至于蛇的文学形象则更不胜枚举。敢爱敢恨、有情有义的白娘子大家早就耳熟能详;曹操“螣蛇乘雾”、江淹“玉虺腾轩”均为咏蛇名句;白居易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以“龙蛇动”描述舞者腰肢和头饰摆动之美。读来都令人赞不绝口。 与蛇相关的内容,从畏惧到崇拜,从图腾到象征,从生肖到寓意,再到市井百姓的祝愿祈福,内涵极丰富,短短一文难以尽书。 <p class="ql-block"> 值此龙隐蛇现,辰巳交接之际,愿即将到来的蛇年邪恶尽除,祥瑞毕至,百姓安乐,灵蛇献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