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俗

MANJIN.郭

家乡的年俗 我的家乡—甘肃省陇南市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居甘肃、四川、陕西三省交界地带。东临陕西省略阳县,南接陕西省宁强县,西与陕南市武都区毗连,北隔西汉水与成县相望。<br><br> 甘肃省在中国的地理位置 陇南市在甘肃省的地理位置 康县在陇南市的地理位置 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端,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为西北—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结地,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br> 陇南属长江流域,是中国北方省份里的 “南方城市”。<br><br> 以秦岭—淮河线划分的中国南北,甘肃省仅陇南市的部分区县处于分界线以南。秦岭—淮河线不仅是自然地理的分界线,也是人文和经济的分界线。这条线南北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 康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境内海拔560-2483米之间,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光照充足,总面积2967.95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66.7%,被誉为“陇上江南”、“陇上西双版纳”。享“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食用菌之乡”之美誉。名优特产有龙神茶、核桃、以康县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等。<br><br> 康县特产--阳坝茶叶 康县特产--核桃(仁) 康县特产--木耳 康县特产--羊肚菌 康县还是“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等。境内有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永久会议中心。<br><br> 康县福坝“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永久会议中心 截至2023年末,康县辖18镇、3乡。境内居住着汉、回、满、壮、藏、蒙古、瑶、维吾尔族等8个民族。常住人口约16万。<br><br>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乡镇区划地图 康县古称康州(北周时期),后废并入武州(阶州,现在的武都区),1929年置康县(取“安宁、康福”之意)。<br><br> 2023年1月3日正式启用的康县城市形象标志(标识以“康”字为主体,融入北茶马古道、“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永久会址、康养之城等元素和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结”符号特征,既具有中国传统书法的意蕴,也体现出康县青山绿水的自然地理特征,鲜明反映出康县的城市文化内涵、气质和活力,表达了“绿水青山等您来、美丽康县欢迎您”的盛情之邀) 康县是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境内的茶马古道是国内发现的仅有碑文佐证的茶马古道。<br><br> 康县境内发现的茶马古道碑(茶马古道碑又称“察院明文碑”。碑文内容类似告示性质,大意为告知沿途经过这里的茶马商贩,一是要接受驻关官兵的检查,二是说明康县望关茶马道路是通向藏区的便捷通道,碑文虽然残缺不全,但却是全国范围内唯一现存的记载相关茶马古道的碑刻。) 康县境内茶马古道及“茶马古道碑”发现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形成了家乡独有的习俗。小编上世纪70年代末离开家乡外出求学谋生前的17个年头都是在家乡生活的。此后每回家乡都会发现一些习俗已经逐步淡化甚至消失。伤感之中又觉欣慰。伤感的是那些古老的习俗曾经给过我童年时期无限的欢乐;欣慰的是社会发展了,家乡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导致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也是历史的潮流。<br><br> 凭着模糊的记忆,现将一些儿时(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整个七十年代)家乡的年俗分享与此。<br><br>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里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节日。日历上标示在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年(又叫阴历年)的第一天。小编的家乡春节被俗称为“年”。与其他三个传统节日不同的是:春节活动通常会从腊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次年正月十五(最晚会延伸至正月十五后的一周内),老家将这一日期都称为“过年”。<br><br> 日历上“春节”被标在农历正月初一日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人们会在年初之际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种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各种庆祝活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春节。“春节”一词开始使用是在辛亥革命以后。<br><br><div> 春节是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br><br>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的春节民俗(年俗)众多,我的家乡主要包括置办年货、祭灶神、扫尘、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压岁钱、拜年、闹社火等。</div><div><br></div> “过了腊八便是年”。但在小编的家乡,“年事”活动其实早于“腊八”。小编家乡的春节活动大致有以下内容:<br><br> <h3><b>办年货</b></h3> 办年货的过程从年底的前几个月就已经开始了。但集中办年货的时间一般在农历腊月。以居住地为中心,周边10-20公里范围内的自由市场(称集市,去集市被称为赶集)都是办年货的地方。<br><br> 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对联、门神)、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家乡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br><br> 办年货主要以“交换”为主。首先要将自家的一些农副产品(如粮食类、肉类、蔬菜)或一些自己加工的(当时国家政策所允许在自由市场出售的)成品或半成品、或一些有手艺的农家制作的农家常用品(竹席、小木凳之类)通过赶集卖出去,换回钱之后再购买自家需要的东西。<br><br> 粮食是那个时期国家禁止在自由市场出售的商品,一旦被市管发现会被没收。但仍有些家庭冒着被没收的风险偷偷出售一小部分粮食以换回更需要的东西。<br><br> 村庄周围20公里范围内的乡镇上集市的日期是固定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市的周期大约为10天,(即有集市的乡镇上每10天逢一次集。<br><br> 那个时期农村有自行车的家庭寥寥无几。乡村与集市之间更没有公交(就算有公交也没人能乘坐得起),远离集市的农户家能去赶集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成年男性,或推个架子车,或背个背篓,徒步往返。去方圆十几公里内的集市通常都是早上8时左右出发,下午15时左右才能返回。<br><br> 拉上架子车赶集 农家拿到集市上售出的东西不一定赶一次集就能顺利售出(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卖家多而买家少,所给价格低所致)。所以置办年货通常要赶2-3个集才能完成。<br><br> 家乡早期集市10天左右的周期一直延续到70年代后期。1979年后,不但原来没有集市的乡镇增加了集市,而且将原来的集市周期改为3-4天一次,周边乡镇上的集市,有的逢一四七(每月的初一、初四、初七、十一、十四、十七、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以此类推)开集,有的逢二五八开集,有的逢三六九开集,至此,除了逢十(农历初十、二十、三十)没有集市外,其余日子都有集可赶。<br> 小编所在的乡早期就没有集市,村民赶集最近的往返要徒步20公里。1979年小编离开家乡赴外地求学前,乡镇上新开集市,连续唱了七八天秦腔戏,直到今日小编仍对秦腔戏存有喜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集市 <h3><b>祭灶</b></h3> 儿时模糊的记忆里,家乡村民没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真正的“年”是从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日才开始的。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的习俗。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其过程是在灶台上摆一些供品,焚香点蜡。通过打点灶王爷,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br><br> 家乡年俗--祭灶 <b>扫尘</b> “二十四,扫房子”。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br><br> 家乡年俗--扫尘 <b>贴年红(春联、门神)</b>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就可以贴上春联和门神了。门神一般是赶集时买来的,春联可以买也可以让村里有文化的人书写。贴春联用的是烧熟的土豆或用小麦面做成的浆糊。早期通常每家在正房门上贴一副春联,近年来发展到所有门上都贴。<br><br> 家乡年俗--贴年红(春联、门神) <b>蒸馒头</b> 女主人会蒸很多馒头,能保证食用到正月十五左右。因为是用大锅单层分次蒸,差不多要用大半天时间。<br><br> 家乡年俗--蒸馒头 <b>做豆腐、凉粉</b> 陇南老家康县过年,农家一般都会自己制作豆腐、凉粉之类。做好的成品一般被浸没在凉水里,经常更换凉水会让豆腐和凉粉保存更长的时间。<br><br> 家乡年俗--做豆腐 家乡年俗--做凉粉 <b>烤烧酒</b> 如果当年已经准备了用来做白酒的洒醅(已在大缸里发酵了近半年时间),年前一般会自家烤制白酒。老家称其为烤酒。自酿白酒要用到最原始的蒸馏用具--陶缸。通常一个村子仅有一套公用的烤酒设备。村民可自行协商谁家在哪天使用。<br> <div> 小编童年时期在父亲烤酒时担当火夫(烧火)。刚流出的白酒那种入口即化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div><div><br></div><div> 自家蒸馏白酒会把蒸馏出来的液体分时段保存。越是前面流出来的酒精度越高。主人会根据情况分段保存一定数量的高度白酒以备招待贵宾。后面出来的酒精度慢慢的就越来越低了。<br><br></div><div> 由于是古法酿制,一般每百斤粮食(玉米、小麦、高梁)能做20-30斤平均度数在50度左右的白酒。<br><br></div> 家乡年俗--烤烧酒 <b>做手工挂面</b> 手工挂面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面食,是以小麦粉添加盐、碱、水经手工拉制悬挂干燥后切制成一定长度的干面条。<br><br> 家乡年俗--做手工挂面 挂面的包装分两种。一种称为“腰面”。一种称“包面”。“腰面”是选干挂面里长短、粗细较均匀的直接捆扎三道而成一把。“包面”是将质量稍次的干面先用纸包住约三分之二长度后捆扎在包装纸上。捆扎用的一般是采集的一种叫马莲草的植物。 捆扎挂面的马莲 马莲 挂面是老家拜年最为常见的礼物。“腰面”一般用于贵客之间拜年。“包面”用于其他亲戚。挂面被用于拜年礼品,一是那个年代商品稀缺经济普遍拮据,二是它凝聚了主人辛勤的劳动,三是它便于长久保存。正月十五前,一把挂面可能会被送来送去,转了几家之后又转回主人家里。<div><br></div> 家乡年俗--手工挂面(腰面) <b>杀鸡宰猪</b> 如果家里已经有喂养的用于过年的家猪、家鸡、(极少数家里可能有羊或家兔),则必须赶在年前宰杀完毕。而且必须于“立春”这个节气之前。因为祖传的经验告诉他们,立春之前宰杀的肉可以挂起来保存更长的时间。<br><br> 家乡年俗--杀鸡宰猪 宰猪那天,女主人准备好几大锅用于烫猪的开水之后,会选择默默的离开一段时间(一种不舍之情)。待猪确已被杀死,才返回家里做其他工作。猪血是当天就要做成成品的。老家通常的做法是将猪血做成“血馍馍”。其做法是:将荞面揽进新鲜猪血里成糊状后卷进发酵后的面里蒸熟。成品就像长条状的花卷。猪脖子会被先取下来,与猪的部分内脏(心、肝、肺及猪肚)一起煮熟备用。<br><br> 家乡年俗--血馍馍(这是一长条血馍馍上截下的一段) 主人家宰猪当晚(特殊情况或推迟一至三天)将煮熟的内脏、猪脖子肉与血馍馍一起炒上一大锅,备好烧酒再请来邻居家的主人围坐在锅边品尝(老家称其为“尝肉”)。如果邻居家里有行动不便的年长者,会端上一碗送去。<br><br> 家乡年俗--回锅肉炒血馍馍 只所以有“尝肉”这个习俗,与当时的农村环境与经济条件有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不但每年要上缴一定数量的公购粮(公粮无偿上缴,购粮在当年收成好的情况下适量上缴,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偿)还要上缴一定量的生猪(每斤六、七角人民币价格)。这些上缴任务都是硬性的。一个村庄里年底前大部分生猪都上缴给国家了,仅有2-3户村民因为当年没分配到上缴指标才有宰杀的权利。那个年代,就算年底前自家宰杀了一头猪的农户,除拜年要用去一部分外,另一部分还必须去集市上卖掉以换回家里更需要的物品。家人能吃到的肉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好在当时亲戚之间,左邻右舍的亲情较重,就算自家当年没有宰杀猪,也能吃到一、两次猪肉。 <b>理发</b> 家乡称为剃头。与其他地方一样,家乡也有正月不理发的习俗。大人们通常在集市上理发,小孩子徒步走不了很远,只能在家里由爷爷、父亲或村里的其他老者理发。那个年代理发工具只有剪刀和剃头刀。先用剪刀简单处理一下,再一壶热水,把头发烫软,就直接用剃头刀剃了。 家乡年俗--年前理发 早期用的剃头刀 七十年代后期才有的理发推子 <b>炸面疙瘩</b> 陇南康县老家有过年炸面疙瘩的习俗。炸面疙瘩是用小麦面粉放入适量的酵母(一般是上一次蒸馒头时留下拳头般大小放在面缸里保存的)后加水揽拌至糊状(可以用筷子挑起来那种),经过短时间发酵后在热油锅里炸熟。<br><br> 家乡年俗--炸面疙瘩 家乡年俗--炸面疙瘩 炸面疙瘩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可随时食用。年后的前几天里,家里来的客人较多,又是零零散散,不在饭点来往的客人通常用烩菜泡面疙瘩(将面疙瘩切成小块)招待。 <b>请先祖</b> 请先祖要提前准备好包纸和蜡烛。蜡烛一般是自制的。首先要准备石榴枝条(做成后蜡烛的灯芯)。选2-3毫米直径的石榴树枝条截成15厘米左右长度。把棉花撕成薄片紧紧地卷在枝条上(留出约5厘米左右不卷),把卷好棉花的枝条没卷的那一头插在大萝卜片上,一片萝卜可以插5-10根使其成为一组。锅里倒入水,放进从集市上买回的固体蜡,文火加热。待固体蜡块熔化漂浮在水面后,拿起一组石榴枝条浸入熔化了蜡的水里再将其取出,每根石榴枝条卷了棉花的一段就有液体蜡附着(这个过程称为蘸蜡)在上面。取出让其自然冷却。期间可以接着对下一组枝条蘸蜡。如此反复,石榴枝条上附着的蜡越来越厚,直到将蜡烛做成想要的粗细或将锅内熔化的蜡蘸完。<br><div> </div> 家乡年俗--制蜡烛 自制的蜡烛成倒圆锥状,上粗下细。做成的蜡烛保存起来供整个过年期间祭祀用。一般一个家庭需要自制100支左右的蜡烛。 自制蜡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制蜡烛多为腊的本色) 包纸是将一张大纸折叠成书本大小,由村里的阴阳先生写上封面。封面文字是竖排的,从右到左分列书写:内容大致有:为何包这包纸、奉送给哪位先祖、哪位孝子所奉送以及什么时间焚化这包纸等内容。<br><br> 家乡年俗--包纸 包纸的多少与家族人口数量有关,通常情况下,孝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子侄女以及有血缘关系的孙子辈)至少每人一包。孝子人数少时,可每人包2-3包。 大年三十下午或傍晚,家人(女主人一般不去)要去自家祖坟请先祖(称上坟)。上坟时一般会带上鞭炮、焚香、点烛、烧纸、供奉香烟、白酒等。包好的纸要端去坟前。待放鞭炮、焚香、点蜡、烧纸、呈放供品、叩头等一系列程序结束后再将包纸端回来供于客厅上席。这个过程的寓义是把已经逝去的先祖们请回来一起过年。包纸要供到年后初五二次上坟时才将其焚烧于坟前。二次上坟的含义是送走逝去的先祖们。<br><br><div> 无论包纸还是零散烧纸都要先经过“印钱”程序。所谓“印钱”是把流通的纸币“虚”印在烧纸上。取出一摞纸,一般为十来张左右,分别用不同面值的纸币放于其上按压,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纸币的正反面都正确的“印”在烧纸上。就如现在复印一页正反面都有内容的文件或图案一样,要保证印件与原件一致。春节清明用量小,家人自己就可以印纸,丧事上因烧纸量大会有专人负责印纸。<br><br></div><div> 因为是“虚”印,印过的纸和没印之前一模一样,看不出任何变化。但印钱的过程却必须一丝不苟,可见所谓印钱,其实是为了表达一种寄托。</div> <b>敬神</b> 请先祖结束后接着去庙里敬神。村庄边上有座庙宇。大小相当于三间瓦房。正前有几座“神像”。内墙壁画满了各种神态的画像。庙宇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破四旧),几年后重修,后来又因修建平绵高速被拆。近年又选另址建起了这座庙宇。 <br><div> <br></div> 村里新建的庙宇 敬神过程和请先祖相似。放鞭炮、跪拜、烧纸、焚香、点蜡、叩头后就离开了。也有个别人家因为还愿带一只大红公鸡去庙宇前当场杀了,将带着鸡血的纸烧掉。 家乡年俗--杀鸡敬神还愿 <b>年夜饭</b> 又称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那个时期老家的年夜饭也很简单。一般也就是煮些蔬菜,里面泡上油炸的面疙瘩。这样的年夜饭也比平时“奢侈”多了。<br><br> <b>守岁</b>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老家的守岁内容主要是熬年夜,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传说中守岁的寓意是来年不会成为瞌睡虫,其实在小编看来,守岁更重要的作用是确保除夕夜点燃在蜡烛不熄灭。<br><br> <b>压岁钱</b> 年俗之一。年夜饭后分发。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压岁钱分两种:一是长辈给晚辈。二是晚辈给长辈。长辈给晚辈是压“祟”。代表着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寓意是压住邪祟,让晚辈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晚辈给长辈时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健康长寿。<br><br> <b>初一</b> 清晨必先燃放爆竹。老家称其为“放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br><br> 家乡年俗--放鞭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鞭炮多数50至100响,就这样的鞭炮大多数家庭也因为经济条件只买3-4串,家里有小男孩的,燃放前还要从一端取下一、二十只供小孩子一个一个的燃放。 虽然从商店里买的鞭炮数量较少,但那个时期村民是可以自制火药的。自制的火药要有专门的工具和有燃放经验的人才能燃放。记忆中那个时期个别村民会私藏少量的雷管和导火线。自制的火药和雷管(有时会包少量炸药)炮声很大,方圆两大、三公里有人燃放时基本都能听见炮声。年后的社火队还会有专门燃放这类炮的人,跟着社火队伍随时燃放。 雷管+导火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鞭炮的替代品。这些东西 都是当时生产队开山修路炸石时由人民公社分发。小部分村民会私藏几枚。生产队保管有一部分,年后闹社火时由专人燃放。 <b>三轮互敬</b> 大清早燃放爆竹完毕,女主人就开始做“罐罐茶”了(老家村民通常称“面茶”)。这期间是第一轮的敬烟酒。家里小孩带上香烟和烧酒(同时带上酒杯)依次去邻家(可以先去最亲的人家或家里有更高辈份的人家)给每位大人发一支香烟,敬一两杯白酒,主人会给小孩回馈几颗糖果、或几个核桃、或几个柿饼、或一两个苹果、或几个自家做的油炸果子、或2-3角钱。这样第一轮就结束了。第二轮是把自家做的“罐罐茶”给邻家送去两小碗。去了之后把面茶倒进他家的碗里,空碗带回来接着给下一人家再送。直到把觉得应该去的人家都送遍;当第二轮基本结束的时候,如果家里有年纪很大的老人,也许他还趟在被窝里,但他的枕头边就会有很多根香烟。第三轮是把自家做的主食给邻近的住家送去两碗,程序和第二轮一样。对别人家里送来的面茶,喜好的就喝了,剩下的就存起来慢慢喝。主食也是一样。这样,大年初一自家人基本不吃不喝自家做的。有时邻居送来的主食要吃两三天。小编的记忆里这种习俗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后期。<br><br> “罐罐茶”。家乡村民通常称面茶。 <b>拜年</b> 三轮互敬结束,接下来就开始拜年了。全国各地有初一不出门的习俗。我的老家却很例外。初一中午就开始拜年了。拜年会根据距离远近及亲疏程度从初一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左右。给外公外婆、伯父、叔叔、舅舅、姨姨等拜年一般不会超过正月初五(距离太远的例外)。其他亲戚一般也在正月十五日前结束。拜年的礼品大多为白酒、挂面之类(也有茶叶或其他物品)。如果当年家里宰了猪,去岳父岳母家拜年(对小孩来说就是外公外婆家了)一般要送猪腿(二、三十斤的那种)。伯父、叔叔,舅舅,姨姨则送一大块条形大肉。接受拜年的主人家则会给去拜年的小孩一些年钱。在老家成长的17年里,从有记忆开始,这类年钱也从几角长到了几元。<br><br> 小孩子拜年会得到很多毛票 <b>唱书</b> 康县唱书是自古以来世世代代流传在康县山区的一种曲艺形式。是陇南康县农村生产、生活劳作之余最为常见的一种娱乐形式。唱书一般在晚上进行。冬季农闲,昼短夜长,是“唱书”的绝好时段。夜幕降临时,请过“唱书人”的人家火炉里烧起柴火、喂好“罐罐茶”具、大锅莆里堆满要剥的玉米棒子。“唱书”人一到,听“唱书”者也陆续到来。一番烟酒敬过之后,“唱书人”就借着煤油灯微弱的灯光打开发黄的手抄“唱本”开唱起来。来听唱书的人则自觉地围在锅莆边剥起了玉米。“罐罐茶”好了,会依次敬给家里的老人、唱书人及听书人中的年长者。等一本或几本“唱书”唱完,锅莆里的玉米也剥完了。大家各自回家睡觉。 家乡年俗--唱书 唱书的曲调比较单一。不同的文字词牌(有五字、七字、八字、十字等)对应不同的旋律。只要会唱相应的曲调,任何内容的唱本都能随口唱出。小时候听过几次唱书,直到今天,小编仍能随口唱出五字、七字及十字等旋律的曲调来。 <b>社火</b> 大年过后的初七、八左右,村里可能会有人组织临时的社火队。家乡的社火队清一色“纯爷们”,女性不能参与其中(有女性角色时由男性扮演)。社火一般分游神和表演两种形式。游神是社火队成员扮演成各类神仙(或做成一些神仙的花灯),由一名年长者或懂阴阳之术的人(称阴阳先生)带领所有成员在村里各家各户或田间地头游走。以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的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社火队刚组织起来的第一个晚上,一般会绕整个村子的外围走一圈(寓意是让各位神仙将其整个村子庇护起来)。村里较为富裕的人家会邀请社火队在自家院落游走或表演小型节目。没有成立社火队的村子,也会邀请其他村子的社火队在本村游走和表演。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则是临近村子社火表演最集中的时段。这种表演往往和展示与比赛联系起来。村与村之间可以相互邀请。表演内容有小型故事的展示,也有大型剧目。如当时最红的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这三天时间是春节最为热闹的日子。大型剧目表演一般要搭戏台,戏台周边则自然形成临时集市。锣鼓声、唱戏声、叫卖声、喧闹声夹杂一起,把社火表演推至高潮。小孩子们也能在这个临时唱戏的地方吃到一些美食。如麻花、玉米麻糖之类。<br><br> 家乡年俗--闹社火 那时的条件不可能使社火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买到表演服饰。社火队的成员所穿的有可能是借用某些村民家为家里的老人提前做好的“老衣”,令小编不解的是,老人很乐意将自己“百年”之后要穿的衣服借给社火表演的队员穿。<br><br> 无论是家庭邀请还是以村为单位邀请社火表演,都要付一定的费用。付费金额高低全由邀请方自主决定。社火队也不会与邀请方讨价还价。接受的现金一般会在社火队解散时分配给成员,也可以留作村里的活动经费。<br><br> 小编记忆犹新的是那些社火队游走时留下的足迹。如果是在田间地头游走,往往会留下一幅类似篆字印章的足迹图案。远处观看能让你拍案叫绝。<div><br></div> 由村里老者带队(一个村里仅有1-2名这样的人才)、社火队走过后形成的图案远观时极为震撼。小编离开家乡之前,曾多次参加村里的社火队,记忆中社火队踩出的图案有更为复杂的,只可惜那时没有相机将其保存下来) 社火表演高峰时间在正月十五,最迟可持续到正月二十三日。 <b>元宵</b> 老家没有元宵这一词汇。正月十五就叫过十五。也没有吃元宵的习俗。以至于小编成年之后到了外地求学谋生才知道正月十五叫“元宵”节。不过老家的正月十五是要炸麻花的。成品的麻花可作为走亲访友的礼物,也是十五后几天看社火时的干粮。<br><br> 家乡年俗--炸麻花 <b>庙会</b>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老家的逛庙会其实就是正月十五及其后几天的社火表演活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流行搭台唱戏。多以几个样板戏(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为主,虽没有象样的戏装,村民自演自看,不但不厌其烦而且其乐融融。<br><div> </div> 家乡年俗--庙会里的玉米麦牙糖(家乡称其为麻糖)。这种麦牙糖可根据购买者需要的量大小随意分割(敲下来一块)。家乡村民将其称为“打糖”。 逛庙会是小孩子们的最爱,因为同时逛庙会的人群里会有很多亲戚(小孩的叔、伯、姑、舅、姨等),通常亲戚会为小孩购买麻花、麦牙糖之类的零食。 十五后的社火最终持续到什么时间由很多因素决定。但最迟不会超过正月二十三日。<br><br> 最晚的社火队谢幕后的次日,“年”事活动便宣告结束。 特别说明:文中有关自制的内容,如自制蜡烛、手工挂面、烤制白酒、麻花、炸面疙瘩,烧罐罐茶小编都曾在相应的《美篇》里分享过制作的详细过程。 与本文有关的《美篇》及相应的发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