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几年,每逢寒暑假回家,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整理书柜里的笔记本。</p><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气晴好,午后的阳光灿烂,我搬出柜子里的笔记本,放在阳台上晾晒。古人晒书,我晒本。</p> <p class="ql-block">近百本笔记日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有学生时代的,更多是参加工作后的。这些日记本,大都已经很老旧了,尤其是塑料封皮的易老化。后来到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就有了硬皮抄和软皮抄。再往后,笔记本的款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漂亮,纸张的质量也越来越好,不看文字光看这些日记本的封面和材质,也可以看到时代向前发展的痕迹。如今,笔记本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纸张的质量越来越好,但使用笔记本写日记、记读书笔记的人却越来越少,我自己也早就把日记写在了电脑上,写字变成了电脑码字。敝帚自珍,之前的这些手写本和手抄本就变得格外珍贵。</p> <p class="ql-block">因为喜欢写,所以也喜欢买。买日记本是我的一大爱好,见到好看本子就挪不动步。很多日记本我都能忆起在什么地方买的,和谁一起,某次异地出差还是旅游,或是和闺蜜一起逛街时。后来各家书店都有了自己的文创品牌,笔记本是最常见的一种,所以逛书店的时候除了买书也会选一两本心仪的笔记本带回家。哪怕后来把日记写到了电脑上,日记本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但看到漂亮的本子还是忍不住要买回家,变成了一种收藏。</p> <p class="ql-block">有的是获奖的奖品,有的是同学朋友赠予的礼物,这类笔记本的扉页上都写着他们的名字、时间,有的还写着励志名人名言,或是祝福的话,回忆里都是他们当年的模样,一晃几十年过去,有的从未再见面。如若再见,隔着几十年的光阴,还能认得彼此么?</p> <p class="ql-block">今天翻到最早的一本日记,1985年,整整四十年了。那年我读初三,外公还在,但身体不好,他有气管炎,一到冬天就咳嗽,喘不上气。听人说冬天的柚子对气管炎好,所以只要得了柚子,我们都拿回家给外公吃。那时候不像现在水果富足,柚子也不多见,而且不是酸就是苦,妈妈会到处去寻那种“棉花柚子”,就是个头比较大,果肉不那么酸的那种。若有知情人送上一两个柚子给到外公,都是莫大的人情。第二年,外公就走了。看到日记里写着他咳嗽的样子,忍不住湿了眼眶,好想念啊,我亲爱的外公。你在天堂还好么?</p> <p class="ql-block">除了日记,读书笔记也是记录了几十本。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阅读非常纯粹,读书,抄书,做笔记,简单、美好而享受。工作后,教学笔记也是写了好几本,当年我的书桌上永远有一叠白纸,是用来随手涂鸦的,因为中学时字写得不好看,师范后就好好练字。参加工作后要备课,写教案,写日记,做笔记,每天都要写很多字,写得很快乐。一本一本地写,一本一本地抄,抄了很多诗集,泰戈尔的、席慕蓉的、汪国真的、顾城的……</p> <p class="ql-block">参加工作后又多了一种笔记:教学笔记,也是记了很多本。想想自己对这份工作是真心热爱的,一直想做一个好老师,把课上好,更懂孩子,所以课余时间也是不停地学习,除外出听课培训之外,更多的是自己通过阅读来提高,读了很多专业类的书籍,卢梭的《爱弥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当然还有很多当时著名的特级老师们的著作,于永正的,丁有宽的,支玉恒、贾志敏……我可以写下一长串的名字,看他们写的书,学习他们设计的教案,一篇一篇地抄下来,那是之前最笨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这一辈的特级老师是最值得我们敬重的,像灯塔一样。他们不但专业过硬,更重要的是品格高尚。而苏霍姆林斯基给到我的是理念的思想的指引,带给我更多的思考。所以在很多本教学笔记的扉页上,我都写着他的这句话: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点火花,教师本身就要汲取光的海洋。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我能够保持热爱的原因。教育的本质就是让这个世界变好变美的本质,是让每个人成为“人”,全世界都一样。</p> <p class="ql-block">这些日记本能保存得这么好,还得感谢我妈。如果不是她,我出嫁前的那些日记和笔记就不可能留到现在。妈妈是个极细心的人,也是个囤物高手(啥都舍不得扔),我出嫁后,房间保持原样,我所有的东西她都一一收拾好,锁在了书柜里,包括几百封我和同学、老师、朋友之间的往来信件。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一切都很慢,一封信写出之后就是漫长的期待,有时候从写信到收到回信要十天半个月,但收到信的快乐也是无与伦比的。如今,一切都瞬息万变,快得让我们措手不及,表面上看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是更密切更频繁了,距离已不是问题,但心与心的距离似乎更远了。问候随时可以送达,却失去了问候的意愿,几年都不会问上一句。</p> <p class="ql-block">我常常想:当年那些保持通信的同学和朋友,如果知道在我这里还留存着他们当年的“墨宝”,会不会很想看一看?我日记里记着那些往事他们自己是不是都已忘记?压根儿也想不到我会写进日记里吧!有一年暑假晶和娟来我家,一起翻出我们仨当年写给彼此的信,读着读着就哈哈大笑。“哎呀没法看,怎么那么作!”“好肉麻”,“好尴尬”可当年咋就写得那么理直气壮、坦坦荡荡?那些年少轻狂的梦想,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伤感,如今真的都成笑谈。</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箱的笔记本当中,还夹杂着几本手抄歌本。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也是流行歌曲的黄金时代,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这样一本歌本,有完整的曲谱,也有单纯的歌词,有自己抄的,也有同学帮忙抄的。记得师范三年级的时候,我经常找不着自己的歌本,等回到我手中的时候,上面就有同学抄了新歌在上面,他们把这当作是毕业留言。抄上一首歌,写上几句祝福语,这是年轻时的告别。如今,翻看任何一首歌,旋律就在耳边响起,脑海里浮现出抄歌人当年的模样,回想起些许往事。</p> <p class="ql-block">没错,我早已到了怀旧的年龄,我怀念的那些旧时光,是我永远逝去的青春。</p><p class="ql-block">随意抽取一本日记本,翻开它,我读我自己。透过这些文字,我看见了旧时光里的自己,我明白了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很多困惑,很多纠结,很多苦闷,很多艰难,都在日记里自我纠缠。当下的我,在重读这些文字时完全释然,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与往事和解,那些爱与怕,苦与痛,伤和殇,一一放下。</p><p class="ql-block">这是书写赋予我人生上半场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