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七,我打电话问候舅舅,得知他正在上坟,不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年前祭祖的往事。</p><p class="ql-block">父亲兄弟姊妹八个,他是最小的。我出生时,爷爷奶奶早已故去,二伯、三伯、四伯和三姑妈英年早逝,连一张相片也没有留下。父亲在外地工作,记忆中,他基本都是在农忙时回家探亲,从来没有和我们一起过年。</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习俗,尤其是在春节期间,祭祖更是表达对祖先敬意和怀念的重要方式。老家春节祭祖一般在年前几天进行。先准备供品,煮熟的方方正正的宝肋肉、白酒、香蜡纸钱。讲究的人家还会买几挂鞭炮,宰只公鸡。可能因为“鸡”与“吉”谐音,寓意着大吉大利。</p><p class="ql-block">杜甫有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在农村,每个村都有几块坟地。现在的坟地与古时候的一样,树木丛生,阴翳蔽日,有点渗人,很多小孩是不敢独自去的。</p><p class="ql-block">各家家长用竹篮提着供品,领着晚辈们上坟地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父亲不在家,小时候,母亲领着我们兄妹去上坟。长大了,则变成了我领着弟妹去。摆供品、烧纸、上香、作揖,同样的流程在一个又一个坟头前上演着。鞭炮声此起彼伏,好像在呼唤沉睡的祖先起来享受供品。</p><p class="ql-block">去坟山上完坟回家,还要祭拜村头的土地公。祈求地方守护神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和好收成。最后回家祭拜堂屋正中供奉的天地君亲师和门神。</p><p class="ql-block">在老家,关于上坟有一种说法,如果烧纸时火苗旺盛,纸灰腾起,通常被认为是逝者在“那边”生活得很好,对供品表示满意。</p><p class="ql-block">母亲领我们上坟时,会念叨一些往事。解放前,爷爷带领叔伯们用石磨推粉售卖,用粉渣作饲料养猪,即使猪圈门不关,猪也不会跑。二伯是砍伤手患破伤风死的。三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患肿病去世,堂姐跟着婶娘走了……多听几次,家族的前尘往事便烂熟于胸,先辈的事迹在口口相传中被后辈所铭记。或许,这就是传承吧。</p><p class="ql-block">远在异地他乡工作,父亲故去十年,母亲与我一起生活,很多年没有回老家了。每年年三十,饭菜端上桌后,摆几副碗筷,然后恭请祖先们一起来吃团年饭,遥寄思念。只是不知道祖坟前的树还在不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