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除夕,我在老山前线度过

唐云开

<p class="ql-block">1985年春节我是在老山前线猫耳洞度过的,那是炮火连天的战场,没有灯红酒绿,没有山珍海味,没有春晚,但心里却有深深的满满的对祖国亲人的思念……</p><p class="ql-block">1985年,老山、者阴山两山轮战进入第二个年头,南京军区陆军第1军在经过4个月左右的临战训练后,奔赴前线从第11军手中接过阵地,开始了防御作战任务。</p><p class="ql-block">1月13号,越南电台开始广播,宣称为了使两国人民过好传统佳节,建议从1月16号至26号暂时停火。但是这样的小伎俩并没有骗到我军,此前越军苦心经营的战壕延伸战术如此气势汹汹,不可能有如此好心,再加上通过侦听获得了越军一些消息,更加断定这个所谓的“春节停火”建议是为了麻痹大家,从而出其不意发起大规模进攻。</p> <p class="ql-block">1985年1月初,越军表面上向我军提出“春节休战”,实则厉兵秣马,企图趁我接受休战,思想松懈之际发动突袭,夺回失去的阵地。</p><p class="ql-block">1月15日凌晨,越军集结了6个营的兵力,向我军所控制的老山那拉地区的662.6号、142号、145号、146号高地发起了猛扑。</p><p class="ql-block">然而,早已对越军图谋有所防备的我军已在前线充实兵力严阵以待,越军在猛烈炮火准备后向解放军阵地大举进攻,双方随即大打出手。</p><p class="ql-block">笔者当时在662.6高地一团和炮团的联合指挥所里担任战火中英勇的无线兵。1984年12月对越老山自卫反击作战时,一师炮兵团在老山方向配属一师一团作战,我是团指挥连八一电台台长。我们团装备的是久负盛名的无线电台,这就是被称为“小八一”的15瓦短波电台。小八一电台功率是15瓦的,用等幅报(电键)和高天线的联络距离最高900到1200公里,用话是40-50公里,用鞭状天线和电池通讯距离也能达到15-30公里。</p><p class="ql-block"> 根据战前分工,我跟随前进观察所,1月 12日上午我背着电台跟随副师长、团长、参谋长及有关人员进入老山662.6高地前进指挥所(一团和炮团联合指挥所)。进入后,侦察兵展开观察目标,有线兵接通营指挥所至团指挥所、以及至我营阵地的有线联络,由于无线通讯容易暴露,副师长命令我打开电台待机,无线电静默。 1985年1月15日,662.6高地接到上级通知,越军可能发动大规模的反扑。战友们立即投入紧张的防御准备。上午9时许,越军的炮火突然将电台天线炸断了,电台信号突然中断了。不好!电台天线被炸断了,我赶紧换上另外两副备用天线。不一会儿,又被炸断了。怎么办?只有接通天线,才能恢复联络。但是,洞外炮声隆隆,越军不停地向洞口扫射。如果到洞外接天线,要冒生命危险,不去接通,联络中断,阵地上的敌情就不能向上级报告。我当时没有多想,抓起早已准备好的几截线,奋不顾身地冲出了洞口。刚爬上掩体,抓起断线的一头,一发炮弹就在附近爆炸,强大的气浪把我冲下了掩体,我在炮弹坑里躲过一阵炮弹,瞅准时机,选好有利地形,迅速冲了过去,接通了断线,电台联络又沟通了。 在猛烈的炮火中,我们用生命保证了通讯的畅通。从早晨七点一直到晚上七点,我所在部队终于收复了被越军占领的高地,在这次战斗中,我因表现突出而“火线入党”。在整个作战中,我与战友们英勇顽强、团结协作,分秒必争,不怕苦累,不怕牺牲,克服种种困难,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维护着阵地线路,打造了一条永不消失的电波,保障了作战通信联络的畅通,为全师作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战前,配属给第1军第1师的密语通信兵已有所伤亡,加之当时师部已将“861”型便携式电台加强配备到各防御阵地和参加反击拔点作战的班排,密语通信兵出现较大缺口,要保持师部和和各团,营的联络,一时再培训已来不及了。</p><p class="ql-block">这时,1师首长当机立断决定组织各团,营,连的温州籍战士充当联络员,直接用温州话传达作战命令和通报战场态势。</p><p class="ql-block">在1师的温州籍战士共有300多人,大多是有4年战斗经验的正副班长和战斗骨干,从1月15日到18日,敌我双方在老山前沿阵地展开反复争夺,许多阵地数易其手,战斗打得十分残酷艰难,但我军各作战分队与指挥部的通信联络一直保持通畅。</p><p class="ql-block">一时间,老山战场上空的电波里穿梭着越军从未听过的温州话,越军的监听人员彻底懵逼了,这不是粤语,不是闽南话,不是上海话,不是湖南话,而是一种他们根本不了解的语言!</p><p class="ql-block">抓狂了的越军找遍了当时国内懂中国方言的各路专家,昼夜监听和分析,然而连个毛线都没分析出来,这就导致越军对我军的部署和调动完全是眼前一抹黑,只能听天由命地瞎打瞎炸,因此处处挨打,处处碰壁。</p><p class="ql-block">老山1.15战斗,我军重创越军122团、149团、153团、876团2营、821特工团1营,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歼敌1356人,缴获武器弹药及军用物资一批,取得完胜,这艰难的胜利背后,作为特殊信使的温州籍战士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第一军全体参战官兵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祖国的南疆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无畏前行,在生死边缘坚守阵地。他们的每一滴鲜血,每一份付出,都化作了对祖国的深情守护。他们用战斗的胜利,给 1985 年的农历春节献上了一份无比厚重的大礼!这份大礼,是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是对和平与安宁的捍卫,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1.15大捷"作为精典之战,被好多国家的军队广泛研究学习,多个国家的军事院校整理成教科书传授。当时的军委主席邓小平为一军签发了嘉奖令。</p> <p class="ql-block"> 唐云开,笔名陌上笑,江苏溧阳人。热爱文学、诗歌,闲暇时喜欢用文字雕琢诗意一样的时光。18岁参军,20岁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集体一等功,老山轮战王成式英雄,荣立战时个人三等战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战地记者、解放军报特约通信员,22岁复员到地方邮电局工作,毕业于夜大 通信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创作近四十年,创作了大量对越自卫反击战文学作品和战场记实,散文、随笔、出版战场记实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回忆录系列》,散文集《人生如若初见》《荷花颂》等,获得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学周刊散文创作一等奖。游记《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谁不喜欢这满屏诗画之地》《人在画中游》等已选入《我们旅行在最美中国》圈的“最美中国艺术期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