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快乐未必靠钱财,</p><p class="ql-block">贵在心中有胸怀。</p><p class="ql-block">春来何必争高下,</p><p class="ql-block">秋霜依篱也可开。</p><p class="ql-block">清淡或许懂滋味,</p><p class="ql-block">幽静方知明月才。</p><p class="ql-block">莫夸梅花飞雪笑,</p><p class="ql-block">谁解清香为何来? </p> <p class="ql-block">八省联考语文试题何以选择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首先,从作品的艺术价值来看。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和文字别具一格。如他在漫画创作的四个时期,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描写古诗句时代,将诗词中的意境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呈现,那种意在笔先、简洁却富有韵味的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让学生能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美妙,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审美鉴赏能力。描写儿童相的作品,生动捕捉儿童天真烂漫的瞬间,赞扬儿童完整的人格,能引领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纯真童年,激发内心对美好本真的向往与追求,在成长过程中保持一颗纯粹的心。而描写社会相和自然相的创作,从对社会生活的细致观察到对自然万物的深刻感悟,以小见大,反映出人生百态与自然的伟大,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p><p class="ql-block">其次,从课程思政角度的角度思考。先生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在《美与同情》中,阐述了艺术家对世间万物的同情,以及美的世界的独特价值标准,强调 “物我一体” 的境界。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至关重要,引导他们以更包容、友善、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的事物与生命。同时,文中对儿童本质是艺术的论述,提醒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要丢失那份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和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鼓励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时,依然能坚守内心的美好与纯真。</p><p class="ql-block">第三,从考试选拔和语文素养考查的层面而言。丰子恺先生的作品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其文字表达简洁而富有深意,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去剖析文中的观点、情感与意象;作品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主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逻辑,在写作等题目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底蕴,也符合语文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求,有助于选拔出综合素养优秀、具备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的学生。</p><p class="ql-block">总之,八省联考语文试题选择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更能引导他们在阅读与思考中实现精神成长,感受艺术与人生的美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助力他们成为有文化底蕴、有道德情怀、有审美品味的新时代青年 。</p> <p class="ql-block">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p><p class="ql-block">A.文本一记述自己漫画创作的题材从“古诗句”“儿童相”“社会相”到“自然” 的转变,表明现在创作优于过去创作的价值评判。 </p><p class="ql-block">B.文本一列举大量漫画作品的名字,一方面是回顾自己创作历程的需要,另一方面 体现出作者在绘画理论上对艺术的现实性的追求。 </p><p class="ql-block">C.文本二中,同样看树,博物家、园丁和木匠有一种态度,而画家采取另一种态度, 前者更多考虑实用的目的,后者则注重对于形式本身的欣赏。 </p><p class="ql-block">D.两个文本整体上使用白话口语,但也插入一些文言句式或诗意表达,如“先得我 心”“子规的啼血”“桃花的笑东风”等,造成一种刻意雕琢、追求庄重的效果。 </p><p class="ql-block">答案:C </p><p class="ql-block">解析:A 项,文本一只是呈现了漫画创作题材的转变,并未表明现在创作优于过去创作,该项错误;B 项,文本一列举大量漫画作品名字,主要是回顾创作历程,没有着重体现对绘画理论上艺术现实性的追求,该项错误;D 项,两个文本插入文言句式或诗意表达,并非刻意雕琢追求庄重,而是增添了文化韵味和艺术美感,该项错误。 </p><p class="ql-block">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p><p class="ql-block">A.句子 1 引用西方谚语,意在指明漫画具有一种社会功能:通过讽刺笔法介入社会, 对现实社会予以批判和改造。 </p><p class="ql-block">B.句子 2 中作者自比“沉郁的诗人”,指的是自己倾向于将忧愤深沉的情感融入看 似寻常的一草一木,加以描摹传达。 </p><p class="ql-block">C.句子 3 中连用三个“认真地”,不仅强调儿童的“同情心”比起成人更加“真切而 自然”,也体现出他们有意对抗外部的“压迫”。 </p><p class="ql-block">D.句子中“黄金时代”的比喻,既指作为人生阶段的童年时代,又代表了对建立在 “美的世界”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p><p class="ql-block">答案:C </p><p class="ql-block">解析:句子 3 中连用三个“认真地”,强调儿童的“同情心”比起成人更加“真切而自然”,但并没有体现出他们有意对抗外部“压迫”,该项理解错误。 </p><p class="ql-block">8.为什么说“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 </p><p class="ql-block">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认真对待,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在儿童的生活中,自我没入的行为很多,比如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所以说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成人后,这点心灵被阻碍或消磨了 。 </p><p class="ql-block">9.请结合文本一的记叙,简要分析“感情移入”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的体现。 </p><p class="ql-block">在描写古诗句时代,丰子恺喜爱诗词中的某些语句,将自己对诗句蕴含的意境和情感移入其中,然后通过画笔将这种情感和意境以漫画形式呈现,比如“无言独上西楼”“几人相忆在江楼”“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等作品,把对古诗句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到画面创作中。 </p><p class="ql-block">在描写儿童相的时代,他憧憬于儿童生活,看到成人社会的虚伪骄矜,觉得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将自己对儿童的赞美、向往等情感移入漫画创作,像“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弟弟新官人, 妹妹新娘子”“爸爸回来了”等作品,都饱含着他对儿童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p><p class="ql-block">在描写社会相的时代,他看到社会的种种现象,如“都市之春”“买粽子”“市井小景”“邻人之爱”等,将自己对这些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和情感融入创作;后来直面社会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创作“都市奇观”“鬻儿” “警报解除后”“轰炸”等作品,更是把对社会黑暗面的痛心、批判等情感移入其中 。 </p><p class="ql-block">在描写自然相的时代,他注意到破墙砖缝里钻出来的小草,看到炮弹壳内插着红莲花,以及截去半段的大树正在抽芽等自然景象,把自己对自然中生命的敬畏、对和平的渴望等情感移入创作,产生了“生机”“炮弹作花瓶,世界永和平”“大树被斩伐”等作品。总之,在丰子恺不同阶段的漫画创作中,“感情移入”贯穿始终,使得他的漫画作品饱含情感与内涵。</p> <p class="ql-block">读完丰子恺先生关于自己漫画创作历程的讲述,内心感慨万千。先生以漫画为载体,勾勒出了不同时期对生活、社会和自然的独特感悟,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历程,更是其人生思想不断沉淀与升华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在描写古诗句时代,先生凭借对诗词的热爱,将那些触动心灵的词句幻化为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作。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展现了先生深厚的文学素养,更让我们看到艺术的相通性。诗词的凝练与含蓄,与漫画的简洁表达相得益彰,“意到笔不到”的境界更是体现了先生对艺术精髓的深刻理解,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这启示我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创作的源泉,而懂得留白、懂得取舍,方能让作品蕴含更深层次的韵味。</p><p class="ql-block">儿童相时期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先生内心对纯真的坚守与向往。在那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先生敏锐地捕捉到儿童身上未被世俗污染的美好,以画笔为他们的天真烂漫定格。这一个个充满童趣的画面,不仅是对儿童世界的赞美,更是对成人世界的一种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忙碌与追逐中迷失自我,丢失了那份最初的本真。先生的这些作品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己,提醒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珍视那些简单而真实的美好。</p><p class="ql-block">描写社会相的阶段,先生的笔触变得更加犀利和深刻。从最初对社会美好一面的描绘,到后来直面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先生用漫画“笑语叱咤人间”。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他让我们看到,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更可以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唤起人们良知的有力武器。先生的这种勇气和使命感,值得每一位艺术创作者学习。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有责任关注社会的种种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而自然相时期的创作,则是先生在历经人生百态后,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度思考。从破墙缝里的小草到炮弹壳中的红莲花,再到截去半段仍抽芽的大树,先生从这些平凡而又顽强的自然景象中,领悟到了生命的坚韧与伟大。这些作品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中遭遇多大的挫折与困境,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口,绽放出属于它的光彩。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这也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材所要表达的素养要求。</p><p class="ql-block">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创作历程,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人生教科书。他用画笔记录下了不同时期的心境与感悟,从诗词的雅致到儿童的纯真,从社会的现实到自然的启迪,每一个阶段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意义,在今天依然能引发我们深深的共鸣,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去感受世界,用一份勇于担当的情怀去面对生活,用一种敬畏自然的态度去领悟生命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丰子恺先生的《美与同情》,内心仿佛被一阵温柔的风吹过,泛起层层涟漪,对美、对同情、对艺术与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提到,世间万物在不同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博物家、园丁、木匠看待树都带有明确的目的,关注其因果关系,而画家却能抛开一切实用目的,纯粹欣赏树本身的姿态,进入美的世界。这让我意识到,美并非遥不可及,它就隐匿于我们对事物纯粹的欣赏之中,无关功利,无关实用。我们常常在忙碌的生活里,被各种目的和欲望驱使,忽略了身边那些纯粹的美好。就像我们匆匆走过公园,却未曾停下脚步欣赏那盛开的花朵,聆听鸟儿的歌声。若我们能像画家一样,用一颗纯粹的心去看待世界,或许就能发现生活处处皆美。</p><p class="ql-block">艺术家的同情心更是令我动容。他们不仅对同类充满同情,还将这份情感延伸至一切生物与无生物。在艺术家眼中,犬马花草皆有灵魂,能泣能笑。诗人能听见子规啼血、秋虫促织,看见桃花笑东风、蝴蝶送春归,这看似“疯话”的背后,实则是对万物深切的同情与理解。画家也同样如此,没有体悟到龙马的活力、松柏的劲秀,便无法生动地描绘它们。这种“物我一体”的境界,让艺术家与世间万物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也能多一些这样的同情心呢?当我们对他人的困境多一份理解,对自然万物多一份敬畏与关爱,或许我们就能打破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的隔阂,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p><p class="ql-block">丰先生对儿童的赞美,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儿童无疑是最富于同情的群体,他们真诚地与猫犬对话,与花接吻,和人像玩耍,那颗纯真自然的心比艺术家的心更加真切。他们总能留意到大人忽视的细节,发现被大人遗忘的美好。这不禁让我反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成熟和成功的过程中,渐渐丢失了那份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敏锐感知。我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功利,内心的那片纯净之地被世俗的尘埃所掩埋。然而,正如文中所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富于同情的,即便长大后这份心灵可能被阻碍或消磨,但聪明的人依然能坚守。这些聪明的人便是艺术家,他们用作品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感情移入”之说让我对欣赏美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欣赏自然或艺术品时,若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与之共鸣共感,便能体验到美的滋味。而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最为常见。孩子们在游戏中全情投入,忘却了饥寒与疲劳,这便是对美的最本真追求。我们成年人虽然已经走过了人生的黄金时代,但依然可以通过艺术的修养,重新找回那份幸福、仁爱与和平。艺术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那扇通往美好世界的大门。</p><p class="ql-block">读完这篇文章,我深知美与同情紧密相连。美源于我们对事物纯粹的欣赏和无私的同情,而同情则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美。在今后的生活中,我愿努力像艺术家和儿童那样,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用同情的目光去看待世间万物,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美与同情在我的生命里交织,弹奏出一曲温暖而和谐的乐章,让我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如果要想在现代找寻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就该是丰子恺了吧。他被人认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而他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都使得他在庞杂诈伪的海派文人之中鹤立鸡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