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削面

怀想仁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世纪初的一个冬天,笔者曾在省城广场东侧一个集小学、中学、大学于一巷的街市中,看到门匾大书黑底金字启功体“赵老七飞刀削面”七个大字的面馆,招牌设计的古色古香,凸显出传统饮食文化积淀悠久的韵味。走进面馆,一阵浓浓的肉面香味迎面扑来。只见大人小孩围坐于各个桌边,正在兴致勃勃地各自吃着一碗柔软光滑、色味俱佳的臊子面。注目端详,碗里面条像柳叶式的透出劲道和均匀的特质来。同行人告诉我,这就是省城乃至三晋大地上赫赫有名的“赵老七飞刀削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风秋雨后,饮食文化新。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早已在数家的“赵老七飞刀削面”“大同刀削面”等专营刀削面的面馆,流连于门店之间,饱食于饭桌之上,陶醉并享用在山西传统面食文化的发展变化之中。特别是在2008年,“赵老七飞刀削面”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吃,山西面食之首一一“面食大王”获此殊荣,笔者深切感受到山西面食文化的灿烂辉煌,令我们这些置身于“面乡”之人高兴万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刀削面是山西民间众多面食品种中的一种传统面食。它是以小麦面粉为主要食材制作成为面团。以特制的削刀,把面团削成柳叶形或横切面为半圆、菱形的条状,置于沸水的锅内煮熟加入面卤而制成的一种面食。这种刀削面具有面条内虚外筋,柔软筋滑、宽窄一致、厚薄均匀,面卤色泽红亮、质地软糯、味道咸鲜、酱香浓郁等特点。在山西的中部,冠以“面食之王〞的刀削面的做法更是被传承日久,深受民间百姓喜爱,成为面食中最受欢迎的品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查相关资料,山西刀削面的肇始及沿革有几种说法。其一是刀削面为唐朝驸马柴绍发明。但无历史记载,也无轶事传闻。其二是刀削面起源于太原一带,由王姓老汉王庸立偶然以烂铁皮砍面团煮食,后来流传形成削面。其三是刀削面源于明朝的杨元庆。传说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刀削面的制作方法。其四流传最广泛的是蒙元时期佚名老汉发现,经清代赵云昌及后人传承光大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综合山西刀削面起源的几种传闻,其中蒙元时期底层百姓佚名老汉偶尔发现,最具传奇色彩。故事之梗概是: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了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刀具全部没收,连切菜、切面的厨刀也不允许私留家中,并规定十户百姓人家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立刻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面、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去领取厨刀。结果厨刀被他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看到脚下有一小块薄铁皮,便顺手拣了起来。回家后,老汉将怀里私藏的铁皮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于是老婆婆就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啊,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传遍了三晋大地吃面食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至清代,山西刀削面在几百年传承过程中,于和面削面、浇头制作以及刀具形制方面,民间百姓都总结出一些实用的办法。其中,道光年间在大同开削面店的赵云昌,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总结传承经验,博采众长,多方改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赵氏飞刀削面技法,备受当地百姓追捧。光绪六年,赵云昌后人将削面店迁至太原附近的阳曲县。民国期间又在太原开办了削面店。因其在家排行老七,人们遂称其为“赵老七飞刀削面”,他的赵氏飞刀削面技法也一直传承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刀削面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选用高筋面粉,面团要揉得非常劲道,对水和面的比例也是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后用湿布蒙住,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一叶连一叶,犹如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象银鱼戏水,煞是好看。煮出的刀削面因为面条宽厚,且有咬劲,因此口感独特,深受人们喜爱。若再淋上些地道的山西老陈醋,撒上些葱花,所有香味融合在一起而后进入我们的鼻腔,此时就算是什么菜都无与伦比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郭沫若曾在山西汾阳品尝刀削面,赋诗“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对山西刀削面进行了形象的褒扬。刀削面经过百年历史发展传承,其不仅是一种面食,更代表了一种饮食文化,是外地人判定山西的标识。2008年,刀削面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中华面食文化论坛将山西刀削面评为“中国十大名面”之一;2018年,中国饭店协会授予大同“中国刀削面之乡”的荣誉称号;2020年,大同刀削面入选第六批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2年,山西省“品鉴山西美食晋享山西味道”餐饮品牌推广活动发布会评选刀削面为“十大山西面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