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印象19』深圳•鹤湖新居

惜时*惜福*惜缘

拍摄于2025年01月26日 <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又称鹤湖围,是深圳“新客家之都”的标志性建筑,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深圳市主要旅游景点之一,深圳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p> <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被誉为“客家第一围”。它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围村建筑群,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客家围屋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南联社区罗瑞合北街1号,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鹤湖新居开基祖罗瑞凤始建鹤湖新居,至道光年间(1782年-1850年)整体建成。鹤湖新居建筑占地14432平方米,总占地(包括半月池、禾坪)约25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鹤湖新居正门楼内有仿牌坊式建筑,正面书“亲仁犹在”四字,周边遗留星星点点色彩鲜艳、造型精美的瓷雕;背面书“聚族于斯”四字,悬山屋顶,垂脊则为鱼尾式。简短八字,体现鹤湖罗氏“以血脉亲情为纽带,罗氏族人聚居于此”的内心愿景。</span></p> <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老屋横额上镌刻着“聚族于斯”,昭示鹤湖罗氏家族兴建围堡聚族而居的愿望。祠堂四周悬挂着罗氏先祖告诫后人的“二十条”家风家训,融合“俭”“廉”“孝”“礼”“信”等理念,潜移默化中影响鹤湖罗氏的思想,并成为鹤湖罗氏家族严于律己的行为准则。</p> <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是全国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由内外两围相套而成,布局错落有致,号称“九厅十八井,十阁走马廊”,是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是“客家人开发深圳东部的历史见证”,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堪称深圳客家围屋的“第一豪宅”,是客家人开拓深圳地区的历史见证,被誉为客家民居建筑艺术的结晶。体现了深圳本土客家人勤劳勇敢、自耕自足、奋斗不息的精神,为研究深圳历史、文化、民俗和建筑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龙岗罗”的良好家风家训还颇有教育意义。鹤湖新居继承了中原府第式建筑,赣南客家四角楼和粤东兴梅客家围龙屋的传统,同时融进了当地广府民系“斗廊式”(一天井、两廊、一厅、两房)住房的优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鹤湖新居祠堂正门口的“大夫第”匾额,是道光皇帝赐予罗瑞凤第三代子孙罗兆熊的。</span></p> <p class="ql-block">1998年,鹤湖新居成为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鹤湖新居成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鹤湖新居被评选为“龙岗新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鹤湖新居中堂悬挂着罗氏对联:“瑞徵罗国派衍豫章湘水展模猷历代英雄昭史册,凤止龙岗谋成东莞鹤湖兴厦宇千秋勋业冠人寰”,诉说鹤湖罗氏来龙去脉。</span></p> <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继承了中原府第式建筑、赣南客家四角楼以及粤东兴、梅客家围龙屋的传统,同时也融合了当地广府民居“斗廊式”的优点,鹤湖新居集闽、赣、粤客家围屋的精华,是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交融。鹤湖新居建筑本身占地15000平方米,加上禾坪、月池等共25000平方米,系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之一,也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客家围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鹤湖新居坐西南朝东北,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平面呈前窄后宽的回字形,内围呈方形,是一座“三堂、二横、二围、八碉楼、二望楼”的客家建筑,共有179套“斗廊式”单元房(含一天井、两廊、一厅、两房),共计300多间房,最多的时候能容纳一千余人。鹤湖新居外围呈梯形,前宽165.9米,后宽111.6米。围墙高约6米,厚约1米,由石块、三合土和筑而成。</p> <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内外围四角均为三层角楼,内呈方形,外呈梯形,角楼是客家风格的两面坡瓦顶、大式飞带垂脊,角楼四周在瓦面上有通道相连(即“走马廊”),使得各建筑隔而不断,角楼、望楼以及围屋的外墙均有葫芦、铜钱等形状的排气孔和射击孔。</p> <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以祠堂为中心构筑,建设过程中使用了无数发酵成熟的三合土,以糯米浆、红糖水甚至鸡蛋清为粘合剂夯筑而成。正门相比宏大的建筑显得渺小,却暗含易守难攻的智慧,设有石套门、栅栏门等四道防御。鹤湖新居前有禾坪、月池、旗杆石和古榕树。半圆形月池贯通龙岗河与附近小溪形成一池活水,可养鱼、灌溉及灭火,从风水上看,半圆形月池与上天街呼应,形成阴阳对应的太极;地势最低,围屋内排水通过暗渠流入月池,使之成为巨大的“聚宝盆”;与内围望楼相对,内围望楼是诒燕学校。</p> <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内的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陈列着包括龙岗客家与罗氏源流、客家婚俗、客家服饰、儿孙祝寿、以农为本、龙岗非遗、建筑木构件、龙舟制作、乡言村语、榨油坊等主题展览,涉及龙岗客家的历史沿革、民间风物、独特的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融合了闽、赣、粤客家围屋的精华,是深港地区客家围堡的典型代表,从鹤湖新居的建筑风格,可以清晰地看出客家人从中原——江西——粤东——珠三角地区的迁徙路线。鹤湖新居还是客家人开拓深圳东部地区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深圳客家历史、文化、民俗、建筑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鹤湖新居被誉为“记载客家人发展史的活化石”、“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是新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还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学民俗、看民俗、体验民俗”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鹤湖新居的内围横屋,有一组用贝壳磨制而成的窗户──海镜窗。海镜窗是明清时期,东南沿海一带出现的一种用打磨成薄片的蠡壳(贝类的壳)代替窗纸制作而成的窗屏。海镜窗具有“透光不透亮”的特点,阳光通过海镜窗,过滤掉紫外线,形成温和典雅的七彩虹光,既不刺眼还能防止家具因晒伤而褪色。这组海镜窗是一所房屋明间大门上部的通花窗,满堂四扇,总长二点五二米,高一点七二米。木质菱形格窗框内嵌海镜壳磨片,拭去上面的灰尘,状如鱼鳞的壳片在陈旧的木窗框中闪烁,间或现出七彩虹光,贝壳特有的冰裂纹片片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中的海镜窗是深圳地区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海镜窗,对深圳地方史、建筑史,尤其是对客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深圳廉政教育基地的鹤湖新居,“龙岗罗”的良好家风家训颇有教育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