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退回去几十年,我们那时,是不把阳历年当年的。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春节才是年。</p> <p class="ql-block"> 这可能是与物质生活的匮乏有关——因为多一个节日就多一次奢侈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特别是对小孩子来说,春节就是一个可以吃好饭、穿新衣、放手花、鞭炮、痛痛快快玩几天的节日,当然还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秘。</p> <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涯,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好像他们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他们的态度令当时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现在我完全能够理解了。我想我的长辈们之所以对过年感慨良多,一是因为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而拮据的生活预算里往往没有这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的巨大压力。小孩子可以兴奋地说:过了年,我又长大了一岁;而老人们则叹息:唉,又老了一岁。过年意味着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进步,而对于大人,则意味着正向衰老的残年滑落。</p> <p class="ql-block">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一般都是小米粥,大枣是不可缺少的。听母亲讲在解放前的腊月初八凌晨,庙里、慈善的大户和许过愿的人家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喝。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场景,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还会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现在很难想象那施粥的场面,应该是怎样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腊八节后,开始忙“年”,家家办年货,备年饭(主要烙煎饼、蒸馍馍),做新衣,男子理发(俗谓过年不陈头)。务必添置碗筷,寓意添人口;打扫厨房,清扫栏圈,以示辞旧迎新。</p> <p class="ql-block">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家乡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小年前,在外的人们不论多远都要赶回家,据说辞灶日一过就把你辞在外面了。</p> <p class="ql-block"> 小年前一定要到墓地上坟,父亲一边拾掇贡品,母亲在一边唠叨:早点给老人们送点钱💰去,好让他们也赶个集,置办点年货好过年。</p> <p class="ql-block"> 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辞灶是有仪式的,母亲总是提前用秫秸杆穰插一匹马,说是让灶君爷骑马去天庭,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一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黄表纸,把插的那匹马和那张灶神纸马也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边磕头母亲边叨念:“今天腊月二十三,灶君老爷要上天,多言好事,少垫闲言,早去早回我们再一起过大年”,就算祭灶完毕。这是最简单的。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灶糖供在灶前,听母亲说过,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报工作的灶王爷甜甜嘴,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有人说是用灶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这种说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坏话固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了了嘛!</p> <p class="ql-block">过了辞灶日,春节就快了。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p> <p class="ql-block">要赶集购物,置备年货</p> <p class="ql-block">二十三祭灶官,</p><p class="ql-block">二十四扫房子,</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磨豆腐,</p><p class="ql-block">二十六去割肉,</p><p class="ql-block">二十七杀猪鸡,</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蒸枣花,</p><p class="ql-block">二十九去打酒,</p><p class="ql-block">年三十包饺子。</p> <p class="ql-block">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俗称“年三十”。</p> <p class="ql-block"> 黎明时在院中置碎草一堆,点燃使之冒烟,放几只鞭炮,谓之“盎蚊烟”。母亲一边盎,一边念叨“盎盎,盎蚊烟,盎的蚊子下江南,一去不回还”</p> <p class="ql-block">早饭后,家家洒扫庭院,张贴对联,酥炸菜。那时,我总是站在酥菜的油锅边,看着锅里翻滚的油花和不时捞出的炸藕盒、豆腐、油条、素丸子,不停地咽着口水,母亲会用筷子加一块酥菜给我,然后斥喝道“出去玩一会去”,我一边跑一边把素菜填进嘴里,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一生吃的最香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把一张新一年的灶神纸马贴到锅台旁,喻谓灶王爷从天庭返回和我们一起过年。所谓灶神纸马,其实就是一张农历的年历表,一般都是拙劣的木版印刷,印在最廉价的白纸上。最上边印着一个小方脸、生着三绺胡须的人,他的两边是两个圆脸的女人,一猜就知道是他的两个太太。当年我就感到灶王爷这个神祇的很多矛盾之处,其一就是他整年累月地趴在锅灶里受着烟熏火燎,肯定是个黑脸的汉子——乡下人说某人脸黑:看你像个灶王爷似的——但灶马上的灶王爷脸很白。灶马上都印着来年几龙治水的字样。一龙治水的年头主涝,多龙治水的年头主旱,二龙治水最好,“人多乱,龙多旱”这句俗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原因与“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们早早的包好饺子,</p> <p class="ql-block">备办美酒菜肴(煮烂菜),全家聚餐,俗称吃“团圆饭”。</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挑水,备柴,院子里撒满了豆秸秆,传说来人踩出的“啪啪声”意谓“岁岁平安”,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请到家过年祖宗们的骡马不要跑出去,同时也防鬼祟入宅之意。</p> <p class="ql-block">男人们带上男孩子和刚出锅的饺子和几样贡菜,跑步先去给祖先上坟,这可能也是“人逢佳节倍思亲”吧。也有邀请祖先回家过年的。家里的堂屋墙上,挂起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古人,还有几个戴着瓜皮小帽的小孩子模样的,正在那里放鞭炮。轴子上还用墨线起好了许多的格子,里边填写着祖宗们的名讳。轴子前摆着香炉和蜡烛,还有几样供品。无非是几颗糖果,几页饼干、酥菜等。</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还没有电视,吃过晚饭后男人们带着男孩子成群结队的到近门的每家给长辈们拜年,家家都早早的在堂屋里支上火盆,摆上炒花生和糖果,冲泡好茶,候着拜年的到来,这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不管到谁家都有花生和糖果等好吃的,大人们在那里拜年聊天,小孩子就找自己爱吃的糖果往兜里装。女主人则带着女儿们在家包敬天和大年初一早晨吃的水饺,“五更饺子”必用素馅,每人一份,意求全年素静。</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串门拜年的路上,不时放几个鞭炮,我们鞭炮都是单个放,这是为了节俭,大人们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夕晚饭前和祭拜天地时,要放的整挂鞭炮上拆下几个来,给我们单玩的。</span></p> <p class="ql-block">我玩累了还是先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嘚嘚地打着战。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这是真正的开始过年了。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此时也是柔声细语。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小心斟酌,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过年的这一刻,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运道。</p> <p class="ql-block"> 做年夜饭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我母亲说,年夜里烧花柴,出刀才,烧豆秸,出秀才。秀才嘛,是知识分子,有学问的人,但刀才是什么,可能就是武将什么的吧。饺子熟了,用三个碗每一碗盛三个,端到院子里摆好贡菜的供桌上。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烧黄表纸,全家磕头拜天地,完成祭祀天地神灵。整个过程都不说话,回到屋子里,一家人才开始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就开始吃祭天饺子(年夜饭),一般都是白菜豆腐馅的,那时基本没有反季节蔬菜,不像现在春节能买到韭菜等。</p><p class="ql-block">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把几个硬币包到饺子里。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我并不在意。有一些孝顺儿媳包饺子时就在饺子皮上做个记号,盛饺子时,就给公公婆婆和孩子的碗里盛上带钱的,借以博得老人和孩子的的欢喜。</p> <p class="ql-block">在大年初一早晨吃完饺子之后,男性晚辈们要挨门给长辈磕头拜年。我们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地报告着被磕者: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给达达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坐下喝个茶、抽支烟、吃糖、吃瓜子吧!</p> <p class="ql-block">晚辈们磕了头,有的长辈们照例要给一点磕头钱,一毛或是两毛,这已经让我们兴奋不已了。</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二是媳妇走娘家的日子,也是各家各户走亲串友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初三吃混面条和水饺,喻“拖秧结角”之意,以祈丰年。</p><p class="ql-block">初四吃煎包、锅贴或油饼,喻“饹蚂蚁爪”驱逐害虫之意。</p><p class="ql-block">初五晚再吃饺子,称之“捏蚊子嘴”以防夏天叮咬意愿。</p><p class="ql-block">初五过后,农家备耕,店铺开业,古俗鸣放鞭炮“动工”,祈“开市大吉”。</p> <p class="ql-block">到了元宵节,俗称“正月十五”或“小年”。晚夕,农家祭神祀祖,焚香烧纸,放鞭炮。家家吃水饺。那时,还没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之夜,有上灯之俗,用粗面或胡萝卜制作各种形状的灯盏,放于大门两侧、门口床前、猪圈鸡窝、场间、先辈坟墓或土地庙前。上灯后长者妇女提灯四照,预兆洁静;儿童手提灯笼,燃放“起火”、“滴滴筋”、“三喷”、“二踢脚”等,或在村外空旷地带将用过的刷帚头点燃抛向空中,俗曰扔“刷帚灯”,喧闹嬉戏,其乐无穷。青年多结伴踏月放灯,从十四日晚起连放三天。若三日内无风,俗曰“收灯”,主丰年(十四为兴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残灯)。元宵之夜,还有组织踩高跷,玩龙灯,跑旱船等活动的。月白灯红,合家团圆,呈太平丰年景象。县城驻地各单位张灯结彩,文化系统组织烟火晚会,燃放烟花,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母亲会蒸面灯,还做胡萝卜灯,用黄草杆缠棉花当灯芯,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上灯。</p> <p class="ql-block">首先要摆上供案给天地三界点上三个灯,母亲会端起天地上的灯给我们照五官,一边照一边念叨:“萝卜灯,照毒虫,照得毒虫害头疼,针锥扎,麻线缝,看你还敢再逞能!照照眼,眼发明,照照牙,牙不痛,照照鼻子不伤风,照照耳朵耳不聋!照照嘴,好哈水;照照眼,好看事;照照鼻子,好闻味;照照耳朵,好听事! ……”</p> <p class="ql-block">然后是去墓地送灯,寓意送亮,坟前有亮,后继有人,人丁兴旺。送灯的路上还要在碾旁、井边、路口、桥头都点上一盏灯!祈福!许愿!</p> <p class="ql-block">送灯来回的路上,我们也不时的放几个鞭炮🧨</p> <p class="ql-block">回来后就在家里的各个门口、灶台、窗前、鸡窝、狗窝、猪社前,水井、磨台旁都点上一盏灯。</p><p class="ql-block"> 还要端着萝卜灯照旮旯,一边照一边念叨“照、照,照旮旯长虫蝎子不会爬,不能动弹都憋煞!”</p> <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的的是小时候提着自家用纸和符秸秆做的小灯笼,它是把白纸裁好,用彩纸剪几个小图案等粘在上面,再用浆糊把白洋纸粘在符秸秆做的灯笼骨架上,用红纸条装饰上下边和棱,一个欣怡的小灯笼就做好了。等不上纸灯笼晾干,我们就把点燃的胡萝卜灯或蜡烛摁在底座中间,把灯架从上而下罩住底座,欢呼跳跃着同小伙伴们打着灯笼去寻找送“光荣灯”的队伍......跟随着敲锣打鼓的队伍给烈军属送“光荣灯”,“光荣灯”也是透明纸做的,上面红花绿叶比我们的漂亮,也格外亮堂!那种灯似乎没有卖的,只有烈军属家才能得到,很是令人羡慕。</p> <p class="ql-block">过了元宵节,年味淡淡散去!</p> <p class="ql-block">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已退休,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了,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欢乐的年。</p> <p class="ql-block">年,她承载着人们一生的玩耍、欢乐和憧憬</p> <p class="ql-block">压力、责任和担当</p> <p class="ql-block">团聚、温情和守候</p> <p class="ql-block">时光实在是令人回味,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滑了过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