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戴云飞

<p class="ql-block">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生于河南荥阳,祖籍在怀州河内,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李商隐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作品酷爱用典,情感深沉细腻,艺术风格独特。他这种与众不同的的创作风格和才华使得众人称赞。</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亲过着清苦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闻名于世。大和三年(829)李商隐迁入洛阳,得当时宰相令狐楚的欣赏,令狐楚将其收入幕府,与自己儿子令狐绹一起读书并给予其资助。公元837年,李商隐高中进士,及第后再次入令狐楚幕下。同年令狐楚在任内病逝,不久李商隐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李党)幕,并娶其女王晏媄为妻,从此卷入“牛李党争”。</p><p class="ql-block"> 晚唐时期,朝堂宦官当政,朝政腐败,凡事反对宦官的都被排挤在中央之外。而依附宦官的分为两党:一是以牛增孺为首的牛党,另一党为李德裕为首的李党,称“牛李之争”,这场党争持续近四十年,最后以李党被排挤在外,“牛党”苟延残喘结束。当时“牛党”得势,把持朝政,而李商隐入赘王家后便被“牛党”视为背恩弃信之人,并遭“牛党”排挤打压,次年李商隐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经被录取却又被刷下来。会昌而年(842)再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因不愿受牛党“白眼”,遂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随后十几年,李商隐都漂泊在各地做幕僚,仕途十分坎坷。大中十二年(858)因病退职怀乡,在郑州病逝,享年四十三岁。</p><p class="ql-block">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p><p class="ql-block"> 贾生即贾谊。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经济、国防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但他却遭周勃、灌婴、东阳侯等人嫉妒,被排挤在朝堂之外。后来成为梁怀王太傅而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感歉疚,抑郁而死,年仅三十三岁。</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在宣室内召见贾谊。汉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向贾谊询问。贾谊详细地向汉文帝讲述。一直谈到半夜,汉文帝听得入神,不自觉地在坐席上往贾谊身边靠近,而诗人李商隐生活在唐朝日趋衰败的晚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跋扈与藩镇割据而君主却不作为十分不满,而且李商隐还被卷入牛李党争中,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凭吊贾谊的怀才不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文辞锋极犀利,讽刺意味极深,感慨深沉蕴藉,却又有抑扬吞吐之妙。前三句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后句陡然揭谜,让人意外极寓讽刺之意。此诗也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也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识才用才的社会现实。</p><p class="ql-block">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女子入道后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的精神苦闷。这首诗是对他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描绘了一幅冷寂的室内和破晓前的星空景象。云母屏风映着深深的烛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冷清,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烛影深”、“长河落”、“晓星尘”表明时间将晓未晓,“渐”字暗示时间的推移。这两句借助环境的渲染和时间的推移,将主人公孤清凄冷和不堪忍受寂寞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人转换视角,联想到飞升月宫的嫦娥,既有对孤栖无伴的嫦娥处境的同情,也是对道观主人公寂寞心灵的独白。</p><p class="ql-block">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p><p class="ql-block"> “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君问归期”是妻子询问诗人何时归来,而“未有期”是诗人回答提出问题的妻子归期未定。“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雨水涨满秋池的景象,雨水阻挡,归期更难定,也暗示诗人前途迷茫。这两句衬托出诗人羁旅的孤寂和对归期不定的无奈。后两句笔锋一转,从眼前的愁苦之景跳到对未来相聚场景的憧憬。“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迸发出来带有愿望的词,“共剪西窗烛”则描绘出夫妻相聚时的亲密。这首诗虚实结合,让思念之前更加绵长、深沉,体现出诗人对团聚的强烈愿望。</p><p class="ql-block"> 《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p><p class="ql-block"> 乐游原是长安城附近著名的古迹。据记载,它原是秦朝的宜春苑,这首五绝约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春。“向晚意不适”点名登古原的时间是“向晚”,即天快黑了,原因是“不适”,指心情忧郁,所以驾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描绘出夕阳中的壮丽河山,“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的赞美,然而“只是”两字,笔锋一转,将赞赏美景的画面转为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的感叹。也是充满哲理的千古名句。这首诗虽简,却熔铸了诗人无比深沉的复杂情绪。他既感痛时代的没落、家国的沦亡,又感叹身世迟暮、壮志难酬,和美好事物难以挽留的遗憾。全诗透露出一片郁重的晚唐气息。</p><p class="ql-block">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创作于诗人妻子去世后的晚唐年间的,古有泰帝与素女之典故,已经是哀伤至极,诗人以这个典故为喻象,别人只有三弦、无弦,而自己却有“五十弦”之多,可见诗人是多么的哀伤,“一弦一柱”引领下文的美好追忆。“庄生晓梦迷蝴蝶”引用《庄子》中“庄周梦蝶”的典故,体现出一种如梦如幻、虚假难辨的意境,“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古蜀国的国主杜宇,禅位退隐后不幸国亡身死,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婉凄凉,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令人动容,此联虚渺的梦境、望帝托杜鹃,暗示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念、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哀怨等诸多复杂而深沉的悲凄。颈联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即鲛人泣珠的典故,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戴叔伦曾有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和“蓝田玉暖日生烟”是一个比喻。尾联“此情”与开端“年华”二字相呼应,诗句说:如此情怀,岂是今日回忆才刚到无限怅恨吗,即便在当时都令人不胜怅惘了。这首诗首尾呼应,诗人由锦瑟引起对年华的追思:深感青春易逝,光阴虚度,碌碌无为却又无可奈何的惘然若失。</p><p class="ql-block"> 《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开头两句对时间地点的描绘,“星辰”和“风”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引发对“昨夜”美好的追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全诗的精华部分。诗人用犀牛角中心有条白线上下相通的典故,表明彼此的心意像灵犀一样相通,这两句将相思的无奈和心灵契合的惊喜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感体验。颈联乍看是描绘诗人所经历的实境,实际是因身受阻隔而激发的对意中人今夕处境的想象。“春酒暖”、“蜡灯红”不仅传神的表现了宴会上融怡醉人的气氛,而且倾注诗人强烈的倾慕之情和“身无彩凤双飞翼”的感慨。尾联回到自身处境的凄清寂寞的嗟叹。这首诗将爱情间隔的怅惘与身世漂泊融合起来,不但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蕴,也隐含着诗人自伤身世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p><p class="ql-block"> 首联中:“深居”说明诗人居住幽静,“俯夹城”描绘出俯瞰夹城的视觉,“春去夏犹清”点名时令,这两句为后续描绘晚晴的景象作了铺垫,同时透露出一种闲适和淡淡的寂寥。诗人触景生感,忽然生出“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诗人用拟人的手法使“幽草”人格化。“人间重晚晴”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好而短暂。而“重晚晴”可以体味到诗人一种分外珍重而美好短暂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颈联展现出晚晴后的开阔和明亮,写出了诗人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前句中“重”字具体化了。尾联诗人以越鸟为喻,越鸟的巢在雨后变,归祥时的体态更加轻盈。既描绘了自然生物在晚晴后的欢乐状态,也寄托诗人自己的情感,在经理困难后,能够轻快地回到自己的归宿,或者在困境中寻找到自己的轻松愉悦。</p><p class="ql-block"> 《暮秋独游曲江》: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生。</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在大中十一年(857)秋暮独游曲江时,曲江萧瑟景象触发诗人内心深处的哀伤,作此诗,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思念和人生的怅惘。从时间入手,春天荷叶初生的时候,“春恨”就已经产生,“恨”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是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用荷叶的枯荣来表达岁月的流逝和情感的积累,奠定了全诗哀伤的基调。“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婉,将前两句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怅望江头江水声”诗人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听,这里的望、听的错乱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怅恨茫然。这首诗以景衬情,更加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思念之苦和哀伤之情。</p><p class="ql-block"> 《代赠.其一》: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一女子在黄昏时分登楼远望的形象。“欲望休”惟妙惟肖的描摹出女子的动作形态,也将女子复杂的心理表现出来,“月中钩”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也象征着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和。三四句仍然通过写景来进一步揭示女子的内心情感。“芭蕉不展”形容芭蕉叶尚未展开,象征女子愁眉不展,“丁香结”指丁香的花蕾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像人的愁绪纠结在一起。芭蕉和丁香在春风中各自带着忧愁,它们的状态和女子的心境相呼应,通过移情于景,将女子内心的愁绪、思念等复杂情绪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两句以生动的自然景物来映衬人物的心境,意境深远,为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p><p class="ql-block"> “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相叠,第一个“难”强调相见机会难得,第二个“难”突出分别时的不舍。“东风无力百花残”描绘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的景象,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春蚕到死丝方尽”,“丝”通“思”,以春蚕吐丝象征着诗人对对方无尽的思念,直到生命的尽头。“蜡炬成灰泪始干”用蜡烛燃烧自己,直到燃烬泪干,来比喻自己的深情。这两句通过春蚕和蜡烛,把五行的思念具象化,极富感染力。颈联诗人转换角度,想象对方的状态。,体现出诗人对对方深深的牵挂。尾联中“蓬山”在这里指方居住的地方,“青鸟”是神话中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诗人希望青鸟能为自己殷勤的去看对方。这两句表明诗人虽然想见对方困难重重,但仍抱着一丝希望,也更加凸显诗人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整首诗从头至尾都熔铸着思念、痛苦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之情。首联描绘环境气氛,构成深远的意境,营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美。颔联描写女子居住处的幽静寂寥,表现了女主人公深锁香闺的寂寞,同时暗示她内心的情素时时被牵动;颈联,通过两个爱情故事,反映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无法抑制;尾联迸发内心的郁积和悲愤,向往爱情的春心千万不要和春花竞相争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p><p class="ql-block">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二首其一》: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p><p class="ql-block"> 前两句为倒装句。描绘了当时情景,在残烛摇曳、灯灰的饯别的宴席上,十岁的韩偓走马之间即成文章。前两句就将一个少年老成、才思敏捷的小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后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韩偓父子比做凤凰,在桐花盛开的花丛中,传来雏凤的鸣叫声,比老凤凰的声音更为清亮,形象地说明了韩偓的才情不俗,而诗人对少年才子的喜爱,提携后进之襟怀也溢于言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