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p><p class="ql-block">第六册(二十五圣圆通章)M2拣五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p><p class="ql-block">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p><p class="ql-block">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p><p class="ql-block">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p><p class="ql-block">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p><p class="ql-block">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这个见性,虽然说是很明了的。可是这个见,能见前边就不能见后边,能见左边就不能见右边。所以见性虽然很洞彻的,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这四边,它总是只能看见一半,所以也就不能算圆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谈到这个“鼻息”的话,鼻息出入相通。现前,它就没有相交的地方,有的时候气就停了。(注:出息尽时,不能即入;入息尽时,不能即出;即此出入少停之时,名为现前。)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这种的情形很支离的,它也是不圆满的,不是能遍入一切、遍涉一切的,所以这个也不能选它做圆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舌是属于入,这个舌入,舌非入无端:舌一定要有味入,才能知道;若没有味入,就无所知。所以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因为这个味尘,它才有所觉,有个知觉;味道如果没有了,这个“了”也没有了。云何获圆通:所以也不能以它做圆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谈起来这个“身”,它与“所触”的法门是一样的,都不是一种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它有一个边涯,又有个数量,不是能默默中相契合的,这也不是一个圆通的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知根是知道,是属于意根法尘。这知道的根,是夹杂一种乱的思想,是不能究竟那个清湛而明了的。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你还有妄想、还有念不可脱除,怎么可以得到圆通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M3拣六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p><p class="ql-block">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p><p class="ql-block">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鼻想本权机 只令摄心住</p><p class="ql-block">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p><p class="ql-block">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p><p class="ql-block">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p><p class="ql-block">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识见杂三和:舍利弗尊者是由“眼识”开悟的。讲到这个“识”上来,要内有“六根”,外有“六尘”。六根属于能知,六尘属于无知,这六识应该有一半属于知觉的、一半属于无知觉的;所以六识、六根、六尘这三种和合而成,才有这个“识”。诘本称非相:“诘本”:这个“识相”,你若问一问它的本来的体性,它没有一个体相的。自体先无定:这个识自己的本体都没有一定了,云何获圆通:怎么能用这个眼识来修圆通法门呢?这也是不可以的。普贤菩萨所修的这个法门,是由“耳识”来修。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可是由心闻洞明十方这个世界,这种法门要有一种大威音的力量;这是威音王的力量,所以才能修这种法门。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初发心的人想修这种的法门,是不相应的;所以初心既然不能入,怎么能属于圆通呢?它不属于圆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孙陀罗难陀尊者修观鼻端白的法门。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观鼻端白这个法门,是由想像而修,这也是一个权巧方便的法门,这不过就是叫他收摄散乱心而已。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修这个观鼻端白,叫他把心住到一个地方。既然有所住,这也不是圆通的法门,所以也不能选为圆通的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富楼那尊者说法,以“舌识”为开悟的一个根本。可是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讲经说法这都是音声好、文字也好,来开、示、悟、入先成的这个人。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可是这个经典名句都是有漏法。既然是有漏法,也不能选它做圆通法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优波离尊者持戒。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持戒和犯戒,这都是约束身心的一个法门;若是没有身了,就不须要来约束这个身心。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这个法门不是一个普遍的法门,所以也不能选它作圆通法门的一个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修“意识”,由意识而成就他所修的神通。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有神通,这也是有宿世的因缘,所以今生他有神通,这与法分别不相关的。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因为这个神通还有所想念,想念于这种的缘,是不离开物的,不是圆满的,所以神通这个法门也不能选入圆通的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M4拣七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p><p class="ql-block">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p><p class="ql-block">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p><p class="ql-block">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p><p class="ql-block">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p><p class="ql-block">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p><p class="ql-block">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p><p class="ql-block">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开始讲“七大”,持地菩萨修地大的这个法门。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若以地的性质来观,它是坚碍而非通达的。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这是一种有为法,而不是一种入圣流的法门,所以也不能算它是圆通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若以月光童子所修的水观定,这也是由一种想像而修行,最初也是由一种观想而入这个“水观定”。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这种的不是如如之体,不属于自然的一种觉观,所以这个“水观”,也不能选它入于圆通法门。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这是火头金刚乌刍瑟摩,他修火观。乌刍瑟摩因为淫欲心很重的,佛教他修火观,观身上的欲火。他生一种厌离的心,这不是真正他想离的。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这个不是初发心的一种方便法门,所以也不能选它做圆通的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琉璃光法王子以“风大”这种法门而修行。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若以这个“风性”来观察,它有个动,就有个静,也是有一种对待法,不是绝待的。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它有所对待法,就不是无上的一种觉法,所以也不能选它做圆通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虚空藏菩萨修“虚空藏无边身”而悟道。文殊菩萨说,假设我现在以空性来观察,它有一种昏钝的情形,就已经不合乎觉法了。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不合乎这种觉道,就和菩提法是两样的,所以这也不能属于圆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弥勒菩萨修这个“识大”。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若以识性观来观想“识性”这个分别心,这也不是常住的。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你有所观想、有所存心,这就属于虚妄,所以也不能属于圆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大势至菩萨修这个“根大”,他教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诸行是无常:一切的行门都不是常的。念性元生灭:念佛,你能念这个性和所念这个性,都是一种生灭法;你念的时候是生了,你不念的时候就灭了。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因为以生灭的这种因,来求不生灭的圆通,这是一种因果殊感,所以这念佛法门也不能选入圆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12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