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景山公园〔七五华章—北京宫廷非遗技艺精品展〕——艺术作品欣赏

陕子秦孙

<p class="ql-block">2024年深秋,在游览北京景山公园时,恰逢景山寿皇殿内举办“北京宫廷非遗技艺精品展”开展,今将所见非遗技艺艺术作品的照片做个美篇,供朋友们和美友们欣赏。</p> <p class="ql-block">👇 雕漆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雕漆艺术起于唐,盛于元,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于明清时期达到巅峰,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雕漆工艺是以天然漆树汁为基材,经加工调和后在胎体上反复涂几十乃至上百层,再用刻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传统工艺。雕漆可分为剔红、剔黑、剔绿、剔黄、剔彩、剔犀等不同种类。其主要工艺流程有设计、制胎、做底、光漆、画工、雕刻、烘干、磨光等工序过程。2006年,雕漆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雕漆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金漆镶嵌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漆镶嵌指在金漆上做嵌装饰工艺,两种工艺的结合称为“金漆镶嵌”,是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门类。北京是历史上重要的漆器产区,工艺技法到艺术风格等许多方面都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的漆器制造艺术,主要包括设计、制胎、髹漆、装饰四大工艺步骤。一件金漆镶嵌作品,既可以单独运用镶嵌工艺制成完整的作品,又可以与彩绘、描金等金漆工艺相结合,以玉石、螺钿、料器、金属、硬木、景泰蓝等多种工艺制成富丽典雅的漆器制品。2008年,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金漆镶嵌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花丝镶嵌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错工艺,拥有3000多年历史,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尤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花丝镶嵌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的结合。花丝以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编结成形。镶嵌又称“实镶”,以锉、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形凹槽,在上面錾刻花纹或镶嵌珠宝玉石等。2008年,花丝镶嵌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花丝镶嵌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景泰蓝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因其在明代景泰年间盛行,且釉料以纯净典雅的天蓝、月蓝色为主,故得名“景泰蓝”。其工艺流程主要包含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其胎质一般为紫铜,表层镀金,器形规正,胎体厚重,色彩富丽。造型上多以瓶、炉、鼎、熏等大型器物为主。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景泰蓝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象牙雕刻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中国象牙雕刻在数千年的发展流传过程中主要分为“北派”和“南派”,北派牙雕以北京为中心。牙雕技法有圆雕、浮雕、镂雕、象牙编织。牙雕工艺流程一般分为凿活、铲活、锉活、刮 活、磨 活、彩熏等工序。目前,原材料以猛犸象牙、海象牙以及牛骨等材料替代,象牙雕刻技艺进入探索转型的发展时期。2006年,象牙雕刻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象牙雕刻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京绣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京绣又名“宫廷绣”或“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京绣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兴盛,融合“四大名绣”中的“苏、湘、粤、蜀”技术特点,多用于宫廷装饰及服饰,以刺绣服饰、生活用品为主,尤以绣制戏装最为著名。京绣工艺流程可大体分为设计、勾稿、配料、上绷、配线、刺绣、承做等步骤。京绣绣法多样,包括洒线绣、平金绣、辑线绣、纳纱绣、堆绫绣、串珠绣等。2014年,京绣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京绣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玉雕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明清时期,玉器雕刻开始形成了固定的流派,即南玉作、北玉作。南玉作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为中心。北京玉雕兴于元代,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选料、开料、设计、粗雕、细雕、修整和抛光等工序。雕琢工艺常见有镂空雕、立体圆雕、深浮雕、浅浮雕、掏膛挖镟、镶嵌拼接等。2008年,北京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玉雕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宫毡织造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宫毯织造技艺起源于西汉,由西域传入中国。明代开始织造高质量的官坊毯,入清以后,北京官坊毯的图案渐渐形成多民族色彩、纹样相融合的艺术风格。宫毯的织造过程包括前期准备、织毯成形和美化整理三个主要部分。前期准备以设计图案为主,通常由中心的夔龙主纹,四周的角云、边道,以及散落的插草四部分组成。织毯成形阶段,由工匠通过拴绞彩色绒线“栽种”在经线上,形成图案。美化整理阶段包括平毯、片活、洗毯和修整等步骤。宫毯织造技艺,2007年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宫毡织造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北京仿古瓷制作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北京仿古瓷,又称“京彩瓷”,专指延续前朝名瓷而烧造出来的瓷器品种。目前主要仿制品种集中在明代及清代的康、雍、乾三朝,和清末至民国时期以及20世纪50年代至今。京彩瓷用粉彩、古彩、新彩、墨彩和珐琅彩的装饰技法,再现了皇家经典文化,具有仿古意而不拘于形,承古法而不囿于器的工艺特色,在我国陶瓷行业史上占有重要位置。</p> <p class="ql-block">☝ 北京仿古瓷制作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北京绢人制作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北京绢人又称之为“软雕塑”,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技艺以金属丝为骨架,棉花、纱绢为肌肤,真丝为发,绸缎为衣,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头饰等百十道工序,制成栩栩如生的立体人物,是全手工制作的人形艺术品。其制作工艺复杂,技法高难,要求收口缝制不见缝头,妆容服饰,全经笔墨手绘,有“立体丹青”的美誉,是造型艺术、绘画艺术与工艺美术多项美术门类的综合呈现。2021年,北京绢人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 北京绢人制作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北京绢花制作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北京绢花是以各色的绢、绸、绫、缎等织物为原材料制作的仿真花卉,多用作头饰、供花、瓶花等。北京绢花整个制作过程包括选料、上浆、染色、窝瓣、烘干、定型、粘花和组枝等多个步骤。特别是染色和窝瓣环节,需要艺人具备高超的技艺,以确保绢花的颜色鲜明和花瓣形态逼真,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北京绢花技艺,2007年入选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北京绢花制作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北京绒鸟(绒花)制作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北京绒鸟(绒花)始于明朝,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北派绒制工艺品是北京和天津两大艺术流派的组合,是以蚕丝绒为原料,以金属丝做骨架,经过二十道工序制作成花、鸟、虫、草、走兽、景观等工艺品。北京绒鸟(绒花)作品最早见于头饰绒花,其源自宫廷,亦称为“宫花”,因与“荣华”谐音,所以深受喜爱。传统的绒花有鬓头花、帽花、胸花、戏剧花(舞台表演用)等。2009年,北京绒鸟(绒花)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北京绒鸟(绒花)制作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北京料器制作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北京料器始于明代,最初以小型装饰物如串珠、耳坠为主。清朝康熙年间,北京设置御厂,制造料器供奉内廷,时称“宫料”或“御琉璃”。北京料器的制作工艺包括化料、灯工成形、退火三道工序。艺人使用各色料棍在灯火上烧烤,待软化后迅速捏塑,使用简单的小工具进行拉、粘、铰、拽等操作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作品。因料器极易因受热不均发生炸裂,故制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材料的软硬度、火力温度的高低。北京料器技艺,2007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北京料器制作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北京内画鼻烟壶制作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北京内画鼻烟壶,是鼻烟传入中国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种。作为一个特殊的工艺品种,它不仅含括了雕刻、镶嵌、花丝等传统工艺,还汇集了多种中西绘画技法,成为当时手工技艺发展状况的缩影。其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北京、河北、山东、汕头,形成了“京派”、“冀派”、“鲁派”和“粤派”等流派。约1890年到1945年间,内画鼻烟壶的制作发展达到高峰,除宫廷造办处外,民间也大量制作鼻烟壶,绘画内容多表现我国的历史文化,极其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北京内画鼻烟壶制作技艺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非遗技艺艺术创作珍品</p> <p class="ql-block">☝ 猛犸象牙雕刻: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景泰蓝:友谊之船。</p> <p class="ql-block">☝ 金漆镶嵌:锦绣。</p><p class="ql-block">此作品采用金漆镶嵌“百宝镶嵌、漆宝砂”工艺制作而成。屏芯选用螺钿、兽骨、巴林、寿山天然彩石及各种玉石,精心描绘了山石叠翠、花木繁茂、鸟语花香的景象,情景交融,寓意锦绣繁华、前程似锦。</p> <p class="ql-block">☝ 漆雕:九龙闹海天球瓶。</p><p class="ql-block">☝ 非遗技艺艺术创作珍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陕子秦孙 2025.01.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