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奔流不息的黄河,从西、北、东三面流经鄂尔多斯高原,孕育了著名的“河套人”及“河套文化”。中原民族与北方民族在此交流、融合,诞生了流光溢彩的灿烂文明。</p><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就像一块巨大光滑的棕红色磐石,象征着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金属外墙代表着鄂尔多斯熠熠生辉的青铜器文化。博物院现有藏品近4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000余件套。让我们走进这“黄河几字湾”的世界,去聆听那古老的草原歌声……</p> <p class="ql-block"> 披毛犀全身骨骼化石(旧石器时代,距今6.5万年—4万年,乌兰木伦遗址出土,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披毛犀又名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古动物。这具化石骨架完整程度达95%以上,包含头骨、下颌骨、舌骨等160余件骨骼部位。这是首次在考古遗址中发掘的完整的披毛犀骨架化石,是中国考古地层中出土最完整的晚更新世披毛犀骨架化石,是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鹰顶金冠(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金冠上部的冠饰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脚下半球体上雕着狼咬盘羊的图案。下部冠带由三条半圆形图案带组成,图案带上分别雕着虎、马、羊。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套“胡冠”实物,工艺精湛,精美绝伦,堪称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 龙纹三足三钮盖铜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公元前570年—前377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镈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岩画是古人刻在岩石上的图画,有着“无字天书”之称。据统计,阴山、贺兰山等区域分布的岩画,多达数万幅。它们是游牧人的艺术创造,也是其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p> <p class="ql-block"> 圆雕青铜大角羊(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虎豕咬斗纹金饰牌(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准格尔旗西沟畔墓地出土,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古代草原游牧民族使用的皮质腰带上装饰。长13厘米、宽10厘米、厚0.3厘米,重300克左右。饰牌图中猛虎在下,野猪在上,正在相互咬斗,清晰地反映了草原的生态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虎狼咬斗纹金饰牌(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东胜区塔拉壕乡碾房社窖藏出土,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长13厘米、宽10厘米、厚0.3厘米,重300克左右。饰牌展示了猛虎与群狼搏斗的场景,形象逼真,做工精湛,反映出了高超的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 金虎饰牌(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国家一级文物。长12.82厘米,宽6.2厘米,厚0.5厘米。饰牌为虎噬鹿形,饰牌有多处圆形或椭圆形镂空。</p> <p class="ql-block"> 虎咬鹿饰牌(战国早中期,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双虎咬斗纹银饰牌(战国晚期,公元前276年—前221年,伊金霍洛旗石灰沟出土,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国家一级文物。长9.4厘米,宽2.9厘米,通高1.3厘米。高浮雕与圆雕相结合,左右两只老虎相向拥颈,腰部扭转处设计成圆孔形,生动地刻画了幼虎嬉戏的场景。布局和谐,制作精美,是中国早期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稀有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长乐未央”方砖(西汉,公元前206年—25年,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出土,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乐未央宜子孙”铭文方砖(西汉,公元前206年—25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金冠饰(西汉,公元前206年—25年,准格尔旗布尔陶亥公社西沟畔出土,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冠饰由头饰、耳饰和项饰组成。头饰上部中心部位由椭圆形、五边形嵌蚌金饰和椭圆形穿孔水晶珠构成。左右两侧由云形錾花金片,下围金花片冠带。耳坠为包金嵌绿松石。项饰由玛瑙、水晶构成。造型华丽,做工精美,体现了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后的艳丽华美。</p> <p class="ql-block"> 水晶玛瑙琉璃珠项链(西汉,公元前206年—25年,准格尔旗布尔陶亥公社西沟畔出土,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中阳铜漏(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阿门其日格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院):古代计时工具。壶身作圆筒形,通高47.9厘米,直径18.7厘米,容量6384立方厘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容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结构最为成熟、且有明确制造年代的泄水型沉箭式漏壶。</p> <p class="ql-block"> 鸟形青铜灯(西汉,公元前206年—25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左、右门扉石(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哈拉母河东汉墓出土):石墓门以浮雕刻图。左门扉石刻衔环铺首,铺首上立一右向朱雀,朱雀身后刻鹰噬兔图。铺首下刻逐鹿翼虎。门上另刻神兽、芝草等。右门扉石铺首为一狮首,上立朱雀,另刻云头、卧鹿、鸟雀等。下部刻羽人献芝草、翼龙、抵咒。</p> <p class="ql-block"> 双耳镂空圈足铁鍑(北魏,公元386年—534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烹饪器具。直口、深腹、圜底,喇叭形镂空圈足。饰乳丁纹、弦纹。</p> <p class="ql-block"> 白玉飞天雕像(唐,公元618年—907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青白玉镂雕、阴线刻制。正面为一上身袒裸、下着长裙的横身女子像。女子身下刻云纹、卷草纹,身上刻舞动飘带。体态丰满,动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 彩陶骑马俑(唐,公元618年—907年,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出土,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泥质红陶,施白陶衣及彩绘。陶马四肢站立,膘肥体硕。骑者端坐马鞍,头戴风帽,双手执缰,面貌丰腴。</p> <p class="ql-block"> 彩绘幞头男立俑(唐,公元618年—907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陶女俑(唐,公元618年—907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三彩风帽俑(唐,公元618年—907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马俑(唐,公元618年—907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三足陶盂(唐,公元618年—907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荷叶形玉杯(元,公元1271年—1368年):莲花瓣形,饰莲花脉络纹,兽形耳连接口沿和底部。玉杯采用浅浮雕和镂空技法,雕琢精细,是元代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摩羯纹金花银盘(辽,公元907年—1125年):银盘中心饰火焰宝珠和一只摩羯,盘沿饰团花。花纹和图案均鎏金。</p> <p class="ql-block"> 羊首铁灯(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西夏文物中的首次发现。西夏皇族宗室有将其神像制作成“羊首絺冠”的奇特习俗。</p> <p class="ql-block"> 白釉黑花瓷罐(元,公元1271年—1368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白釉上以褐彩绘花卉纹,从上到下用双线分四层,最上层为点彩花卉纹,第二层为点彩纹,第三层为连续的菊花纹,最低层为弧曲的波线纹。</p> <p class="ql-block"> 玉壶春瓶(元,公元1271年—1368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又叫玉壶赏瓶,造型定型于宋代。施白黑褐花,底部施黑釉。</p> <p class="ql-block"> 莲花口褐釉剔花瓷瓶(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准格尔旗西召乡窖藏,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花瓣口,直颈,球形腹,平底,高圈足,底部外敞。通体施黑酱釉,腹部剔刻两组缠枝牡丹图案。</p> <p class="ql-block"> “内宿待命”铜牌(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长方铲形,正面刻着四个西夏文字“内宿待命”。西夏设“内宿司”,此牌应为高级侍卫官的身份证明。</p> <p class="ql-block"> 褐釉剔花牡丹纹瓷罐(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瓷罐内外施褐釉,口沿和腹部刻双弦纹,弦纹间刻牡丹花叶纹。</p> <p class="ql-block"> 金宣宁县铭文铜印(金,公元1115年—1234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印面呈正方形,背面有一梯形柱状柄,印前侧面刻有九叠篆“宣宁县印”。</p> <p class="ql-block"> 嵌绿松石龙纹银执壶(清,公元1636年—1911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银胎,细颈,鼓腹,高圈足。器盖饰浮雕鸟,颈部饰吉祥纹,腹中心饰团龙云纹,嵌绿松石。把手处两龙首张口相对,流口饰张口龙纹,足饰吉祥纹。做工精细,精美华贵。</p> <p class="ql-block"> 鄂尔多斯右翼前旗银印(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印钮为虎形,前肢直立,后肢蹲伏,后尾垂直上扬至虎背。印章呈方形,印文为满、蒙文。</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款黄绿釉龙纹瓷碗(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口部微外卷,碗壁呈弧形。通体黄地绿彩云龙纹,碗腹部主体纹饰为“二龙戏珠”。</p> <p class="ql-block"> 青铜环首剑(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短剑实物,剑身近似柳叶形,脊厚双面有刃,直柄中间有两道凹槽,柄首略呈环状,剑格较窄向下斜凸,堪称“中华第一剑”。</p> <p class="ql-block"> 镂空三鹿形链式铜带饰(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一级文物。由环形套接而成的带具及虎咬鹿纹带扣,带钩构成。造像生动,特征鲜明。</p> <p class="ql-block"> 双兽对卧纹金饰片(战国晚期,公元前276年—前221年,准格尔旗西沟畔墓地出土,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长7.6厘米,宽7厘米,厚0.01厘米,一级文物。长方形薄片,背靠背的双兽捶揲而成。纹饰流畅舒缓,美观大气,做工精致,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鎏金双兽俯卧纹青铜饰牌(西汉,公元前206年—25年,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周边为绳索纹,近景为两匹马背向跪卧,远景是众多动物。</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鄂尔多斯市博物院,仿佛在享受一场穿越时空的旅游。那闪耀着历史光芒的展品,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5年1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