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有个村庄叫盐城(图文)

梁耀国

<h3>  江苏有个盐城市,许昌有个盐城村。<br>     江苏盐城,濒临海,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晏殊、范仲淹都在那做过盐官。而许昌的盐城,既不产盐,又是个居建安区小召乡偏僻一隅的村庄,为啥也起这个名字?带着这个疑问,我踏上了寻访之旅。<br>    导航显示,走文峰北路,走许开路,再走新元大道去盐城,是最近的路。我呢,却舍近求远,不是骑行于迷宫样的村街小巷,就是骑行于坑洼不平的乡间小道,硬生生多绕了五六公里。尤其从孙衡到盐城,要过一道深坑,需推着车才能过去。等上了沟,则是一个草木丛生的乱坟岗,顿时被眼前景象吓了一跳。</h3> <h3>  进村后,见杨平太先生和众老乡站在太阳地里晒暖、闲扯,我车子一扎,随即参与其中。<br>    比起旁人,杨先生更健谈。他说,咱这个盐城,是和长葛十二连城同时代的一座城。依规定,城与城之间相隔二十五里地,这里距长葛老城刚好是这个数。但是,城址选好了,却发现城东北角一里许是块囚(读xiu)地,按风水上说是个不吉利的地方,为此废掉盐城,把城挪到了许昌。<br>    城挪走以后,姓盐的先搬到空城里住(为此我查了有关史料,上面记载春秋时确实有盐姓住在河南的颍川地区),于是起名盐城。现在的盐城,没有一户姓盐的,要么是搬走了,要么是绝户了。不过,盐家坟还在庄南地,被王家坟圈在其中,前些年被盗过,至于盗没盗出来东西不清楚。<br>    盐城寨外,原来有两座寺庙,一座是牛拉寺,一座是裴山庙。<br>    牛拉寺大名报恩寺。庄上的老头们编的有鼻子有眼,说老早老早以前,这座寺院建在河北。一神仙走过俺庄,看这里是块风水宝地,想把报恩寺搬过来,就对一家喂牛的掌柜说,今黑了用用你的牛呗。主家爽快地说,中呀!农村都是喝汤的时候喂牲口,他把牲口喂得可饱,左等右等,借牛的一直没来。<br>    过去没表,烧香计时。烧了一炷香,还是没动静。到了后半夜起来看,那牛浑身出虚汗,才知神仙不吭气借走使了啦。<br>    第二天出门瞅,寨外的空地上凭空多了两座大殿:大殿和二殿。原来,一趟只能拉一殿。第一趟拉了拐回去第二趟拉,剩下三殿,拉到小召南寨,牛没劲拉不动了,鸡子也开始叫唤了,神仙一慌张,把三殿落在了小召。因为这,俺庄的牛拉寺只有大殿、二殿,没有三殿。<br>    传说大殿后墙上有一块是鲁班垒的,与其他地方格外不一样,灰缝白生生的,非常整齐和美观。<br>    没当学校之前,牛拉寺形势可大,斜店、屯里的庙头都不如这。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大殿拆了,石碑砸了,神胎毁了,一点痕迹都没留下。<br>    相传,许昌周边一共四座裴山庙,城南的在南关,城北的在盐城,城西的在河街邢庄,城东的在哪儿,不是太清楚。<br>    裴山庙里敬的裴山爷,是个老中医,悬壶济世,能医百病,死了以后后人为了尊敬他,给他盖了庙。老庙尽管扒了,但剩一石龟,依然灵验的很。比如谁腿上长疮了,拿点纸,拿挂鞭,拿块肉,不拿肉拿个鸡子也中,到裴山庙烧烧纸,放放鞭,磕磕头,许许愿,之后从石龟腿上刮点石末,往疮口上一上就好啦。你身上哪里疼,就刮石龟上的哪里,这样治疗效果才最好。</h3> <h3>  裴山爷是阴历三月二十死的,为了纪念他,盐城的老古会也定在这一天。起先,盐城、樊庄、孙庄、衡庄、张庄、岗曹这六个庄一会,今年是你,明年是我,后年是他,轮流当会首,轮流写戏。老古会兴得远,提前几天,西华、鄢陵、扶沟的生意人,就挑着挑子来赶会,目的无非是想抢个戏台附近的好位置。老年人会说,光这一会,光卖鸡子,都能卖好些钱。<br>    俺这会,写戏写住这个剧团了,他必须来。如果不来,他去别哪儿唱,一准会出问题,不是戏箱冒烟,就是演员生病,怪得很。再比如,今年派你家的牲口去拉戏箱,你不敢说不去,敢说不去,家里一会儿就要出大事。<br>    听说俺庄有个老于头,轮他当会首那一年,收成不好,算是年馑。三月十八那一晌午饭,他㧟着肉,㧟着鸡子,还有一挂火鞭,到裴山庙烧一烧愿一愿,说今年天老旱,收成老差,正会上不唱戏了。谁知到黑喝了汤,他孩舌头顶上又长出个舌头,双舌头,马上不会说话了。<br>    岗曹离盐城远,好几里地,会单独摘开,改为阴历二月二十二。<br>    这些事,不信吧,眼看着哩。信吧,会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br>    当年,为了躲土匪,盐城也打有寨墙,外围挖有寨海子。盐城寨又称双河寨,过去可有名,到黄河北都知这。一般的土寨,都是一道寨墙,一道寨海子,唯独我们这,是两道寨海子。说白了,多了一道屏障,更易守难攻。<br>    解放罢,天下一太平,寨墙、寨海子没有用处了,实行大集体时,不是拉土垫宅基地,就是拉土垫牲口铺、积高温肥,没几年功夫就把寨墙吃光了。扒寨墙时,弄下来好些二尺多长的空心砖,家家户户将它垒到草房的门框旁边,平时用它藏家里的钥匙。<br>    这些空心砖全是扒寨扒下来的,砖的正面刻着牛拉太平车的图案,看样子像是汉砖。文物值钱以后,收老古物的像走马灯似的,这拨走了那拨来,根据品相,有给五块,有给十块,光从俺庄差不多收走一架子车。现如今,这种稀罕物已经很难见到。<br>    与周边相比,盐城算是个大庄,一两千口人,六个村民小组,姓王的、姓李的是庄上的两大姓,其中姓王的最多,约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br>    俺姓杨的和姓王的,是同时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搬来的,杨家坟和王家坟中间仅隔了一条马道。姓乔的、姓刘的、姓宋的,都过来的晚。后门姓杨的,跟俺不一势,他们是从连庄铺搬过来的。<br>    小时候常听老辈人讲,俺老祖爷亲弟兄三个,老大搬到了盐城,老二搬到了舞阳,老三下落不明。舞阳那支人口旺,在舞阳号称“杨半县”,意思舞阳一半人都姓杨。显然,这有夸大成分,不足信。七几年盐城姓杨的去舞阳修炼钢厂的铁路,一说一家子的,可热情。<br>    其实,俺杨家坟的老石碑,还是舞阳那支下辈人考上举人后,专一跑来立的碑。破四旧时,有人用油锤把碑上边砸掉一个豁,好在碑文保存了下来。<br>    听说有老碑,我忙恳请杨先生带我去看看此碑。杨先生倒也爽快,起身带我去了庄南地的杨家坟。他介绍说,我们走的这条小路是以前的马道,即往坟地里抬棺材而专门留的路,谁都能过。马道东边是杨家坟,马道西边是王家坟。还给我指了盐家坟藏在王家坟里的具体位置。<br>    冬日的坟地里,不时有斑鸠从构树林和齐腰深的荒草中惊飞,扑棱棱,让人顿生紧张感。<br>    下了马道,杨先生前头领路,在坟头间尺许宽的小路上,拐来拐去走了一阵子,终于找到了那通举人碑。由于碑文风化厉害,字迹模糊,经仔细辨识,此碑为“字钟云暨孺人胡太君之墓”碑。</h3> <h3>  其碑右上为始祖以下、逝者以上各长辈,及每辈家族男丁的名字。我粗略数了一下,从洪秀开始往下共六辈50余人。其碑左下为逝者以下、立碑者以上各晚辈,及每辈家族男丁的名字。我粗略数了一下,共四辈30余人。每辈人数越往后越多,说明杨家人丁兴旺。<br>    遗憾的是,此碑左上角被砸掉,进而无法得知立碑的确切时间。<br>    往回走的时候,看到王家坟里也倒了几通石碑,远远看去,很有年代感,马上跑了过去。凑近一看,一通为明代碑,一通为清代碑。明代残碑没有落款,清代残碑立于大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上面没有过多内容,故其历史价值不大。<br>    与杨先生道别后,我又在盐城周边转了转,发现离此不远的许昌高铁北站自建成以后,许多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这里拔地而起,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br>     相信不久的将来,那个曾经被废弃的盐城,必将以现代化的新城之姿,重新呈现于世人面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