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必知名文之《滕王阁序》

黉君

本期介绍有“千古第一骈文”之称的王勃的《滕王阁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 夏永《滕王阁图》</h3> 【原文】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王勃《滕王阁序》手迹(局部)</h3> <b>【经典佳句】</b><div><b><br><font color="#ed2308">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br>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br>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br>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r>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br>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br>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br>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br>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br>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br>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br>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font></b><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轼</h3> <b>【背景】</b>《唐摭言》载: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今属越南)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节时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div><br></div><div>《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 在很多文献典籍中都有记载。唐代《中元传》记载:“勃引纸,方书两句,一吏入报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阁序》中引用典故众多,明杨慎《丹铅录》评论道:王勃“以十四岁之童子,胸中万卷,千载之下,宿儒犹不能知其出处”。</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孟頫</h3> <b>【赏析】</b>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滕王阁序》<b>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它以其华丽的辞藻、深邃的意境,以其蕴含的丰富情感与哲理,成为了世代传诵的经典。</b><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徵明</h3> 据史书记载,《滕王阁序》创作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当时年仅26岁的王勃,以超凡的才华,在这篇序文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文学造诣。<br><b>《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学者统计,王勃仅用770余字创作的《滕王阁序》,化用了46个名言典故,新创29个汉语成语,以及许多传颂千古的歌赋诗词佳句,至今流传。</b>非旷世之才,难以实现。对仗工整,声律铿锵,是王勃的文学创作,达到艺术巅峰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座耀眼的里程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祝允明</h3> <b>【作者】</b>王勃(650年-676年),中国唐代文学家、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隋末思想家王通之孙、泽州长史王福畤之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b>初唐四杰</b>”。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年)随父南下,次年返,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彭</h3> <b>《滕王阁序》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评价,被誉为“骈文之冠”</b>,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不可小觑。唐代文学家韩愈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文章用词华丽而不失庄重,意境高远,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气魄。宋代文人胡应麟称其为“唐人短歌之绝”,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则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誉为“古今绝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 佚名《滕王阁图》</h3><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绢本 立轴 设色 154x96 厘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台北故宫博物院藏</div></div> 【历史评价】<br>《旧唐书》:“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br>杨炯:“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br>陆时雍:王勃高华。<br>胡应麟:<b>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b><br>毛泽东:“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b>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b>” <br>王进玉:“初唐四杰”的代表人物王勃,<b>英年早逝,但仅一篇《滕王阁序》却让其名垂千古。</b><br> <b>【补注】</b><br><b>1.滕王阁:</b>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通常四大名楼指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山西运城的鹳雀楼。各以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闻名天下。<br>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唐写本) <b>2.“豫章”还是“南昌”之辨考(摘自“悦华海音”):</b>“南昌”版最早出现在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第五卷中,第二早是北宋苏轼所书的《滕王阁诗序》,再以后,还可以看到明代的文征明、文彭父子及祝允明手书的《滕王阁序》,开头均为“南昌”, 再以后,清代《古文观止》所录的也是“南昌故郡”。 <br>再说 “豫章”版,开头为“豫章故郡”的最早版本是日本正仓院写本,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唐写本,约完成于王勃去世六七十年后,比《唐摭言》早得多。接着是北宋的《文苑英华》卷七百十八,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开头“豫章故郡”,不过在“豫章”后有“一作南昌”的字样。虽然这一版本采用两说,但明显倾向“豫章”。《文苑英华》本比王定保的《唐摭言》约晚50年,但比苏轼的写本早。以“豫章”开头的还有清代的蒋清翊《王子安集注》及现代学者王力、郭锡良等的《古代汉语.文选.滕王阁序》等。<br> 《文苑英华》之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对于这两个版本,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br>第一个观点认为“南昌故郡”正确,“豫章故郡”为后世误抄。持这个观点的主要是江西学者。如清代南昌人万承苍认为,南昌从汉到五代都是县名。而王勃行文非常严谨,说滕王阁建在南昌县准确,如果泛泛地说建在豫章郡(豫章郡包括南昌县等多县)就“不得其实”了。<br>第二个观点认为“豫章故郡”为正,“南昌故郡”为误。持此观点的一种理由是,汉代至五代南昌从来不是郡,而是县,因此“南昌故郡”于理不通。<br>第三个观点则认为“南昌故郡”是对“豫章故郡”的有意修改。这种观点有一个推断是这样的:王勃原文应是“豫章故郡”,但后来为避唐代宗李豫的讳,而改为“南昌故郡”。<br> <b><font color="#ed2308">本文是甲辰年最后一篇。祝各位书友新春快乐,蛇年吉祥!</font></b> 【拙作垫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晏殊 采桑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江远山图</h3> <p class="ql-block">【往期回顾】</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sdss9h"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习书必知名文之《洛神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