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句举隅

陈晓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炼句,不是指诗词,而是指散文。广义的散文,大散文,包括非韵文的叙事、抒情、说理、应用文体。</p><p class="ql-block"> 一般所谓“炼句”,多指诗词写作的修辞磨砺。诗词的语言密度、张力比散文大,对字词使用(字词的选择、词序、句法的组织)的精准度要求高一些,它的最小组织单位是句。推敲、锻炼的归宿自然落在句子上。散文的最小组织单位,是段落,由段落而篇章;修改的着眼点在段落上。</p><p class="ql-block"> 我也把“炼句”移用于散文(包括应用文)写作。还没退休时,在单位闲聊时偶对年轻编辑说,最好还是学写一点诗词,旧体也可以,新诗亦可。就可以接触一点炼句功夫,养养气。不一定要多高的要求,有这个经历就好。通过炼句提高、形成写作能力,也能用之于编辑的改稿。这应该是编辑基本功。自己都没有这个能力,不能正己焉能正人?我年轻时好赖也发过几天诗歌“烧”,虽无所成,但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所以倚老卖老地传授、告诫同事中的后进。</p><p class="ql-block">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能一挥而就,倚马可得。写作得道者这样的经验谈有很多。昔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即显例。我等天资欠缺、悟性不足者尤其更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写稿、改稿,是在稿纸上私底下完成的。外人看不见,看见的是成品。现在有了网络、美篇等工具,写作习惯有了改变。我在一个观影群(莉莉周)里,写观后,常常数次发了稿子又改,写、改过程就公开、连续化了。在美篇也常边写边发边改。本来想写完改定再发的,奈何它设置的“存草稿”“发布”两个按钮紧挨着,一不小心就按错了。还好它有“编辑”功能,可以多次乃至无穷修改,不妨事。</p><p class="ql-block"> 利用这个条件,下面把我写、做美篇过程中的“炼句”、修辞磨砺,罗列一些出来,作为例子,说明文章修改是怎样进行的,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好处。也许对人们有些帮助?</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举例——</p><p class="ql-block"> 一,换词</p><p class="ql-block"> 1.“冷的舍不得走,暖的还不敢来;各自暧昧”中“不敢”改为“赶不及”,即:“冷的舍不得走,暖的还赶不及来;各自暧昧。”偏正改动补,语义更准确,一则主观,一则客观。原文虽稍显俏皮,却多少不实不严,改后愈臻平稳贴切。</p><p class="ql-block"> 2.“从她口中我第一次听到周深的《大鱼》,唯美、妖谲、凄婉,很大的难度,都被她演绎得楚楚动人。 ”“都” 改“却”。“从她口中我第一次听到周深的《大鱼》,唯美、妖谲、凄婉,很大的难度,却被她演绎得楚楚动人。” “都”是顺承的统括,“却”有轻微的逻辑转折,难题没难住主语指称,就得转一下。</p><p class="ql-block"> 3.“其实是丸子芯没断红,老太太有点弹嫌。”改为“其实是丸子芯没断红,老太太有点怕是血水,疑心生暗鬼的犯嘀咕。”“弹嫌”的陕西方言有点冷僻,“绕”,换了表述明白晓畅些。</p><p class="ql-block"> 在“炼句”里,这类操作最常见,量最大。于细微处见精神,可以让行文更合理,妥帖,顺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加法</p><p class="ql-block"> 1.“只要有自由的灵魂,都会有血性的表现。”改为“只要有自由的灵魂,强健的意志,都会有血性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2.“如意,随缘……自由在路上就是这样的模样。”改为“称心,率性,随缘,无碍,自如,欣然,轻盈……自由在路上就是这样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3.“往返全程历时近八十分钟,还是稍嫌太“赶”了一点。”加一句成了:“往返全程历时近八十分钟,还是稍嫌太“赶”了一点。要想臻于从容,且得更缓些儿聆听过程本身的细微,咂吧、欣赏它的趣味。”</p><p class="ql-block"> 这些加法作用是把相对虚、笼统的叙述,写得更实在、具体、细密、生动。或者与前相比有所延伸,转出别一境界。</p><p class="ql-block"> 三,减法</p><p class="ql-block"> 1.“配上东巴的民族服装,晃眼闪烁的银饰的女子们,那风情格外绮丽袅娜……”删去“的”:“配上东巴民族服装,晃眼闪烁的银饰的女子们,那风情格外绮丽袅娜……”</p><p class="ql-block"> 这是沈从文教导的可有可无的“的”字一律删掉,会使语气干脆、句子结实。这个办法简单易行,效果尚可。</p><p class="ql-block"> 可惜这样的例子,出现得不多,搜集得更少。或许,这样的减法,可以删繁就简,弱枝强干,显出精神,更值得提倡?还有更多着力的方面,方法,落笔处,应该是笔者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四,加减并用</p><p class="ql-block"> 1.“内子是第一次到云南”,删“是”字,加一句,改为“内子第一次到云南,于此地印象多得自传闻,茫无实感真知”。</p><p class="ql-block"> 2.“这家是老牌子,岳母从已故岳父的嗜好,认这个。”“从”改“随”,接近口语,加“老饕”:“这家是老牌子,岳母随已故老饕岳父的嗜好,认这个。”</p><p class="ql-block"> 加减并用,兼收并蓄,比单使加或减,显得两条腿走路,好处从两方面得来,做事从容、圆融一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调整词序</p><p class="ql-block"> 1.“最难熬的暑热好歹给躲过去了。”改为“好歹给最难熬的暑热躲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逻辑、语气重点在句中提前到重点在句首,变得醒目、突出了。两者区别微妙,于意涵的提纯、精准略有助益。</p><p class="ql-block"> 2.“玛丽安在路边碎石堆里发现了几个形状奇特的化石牙齿”,宾语中心词应该是“化石”,“牙齿”是它的定语,改为:“玛丽安在路边碎石堆里发现了几个形状奇特的牙齿化石。”</p><p class="ql-block"> 纠正了语意颠倒的逻辑错误。</p><p class="ql-block"> 六,利用搜索引擎推敲</p><p class="ql-block"> 1.说某友“莅临”有点端着架子的姿态。为了抹淡这一痕迹,要换个说法,于是以“莅”为中心词,搜“莅组词”,找到“往莅”一词。虽然意思一样,“往莅”也是“莅临”;但因不常见,显得生分,还要拐个弯才能意会,倨傲的语气也就缓了一下,冲淡了些。</p><p class="ql-block"> 2.“日出前天色已明,惟黛色渐浅,至青灰,半冷半暖。”“黛色”与后文犯复,通过同义词搜索,找到“黛蓝”一词,写成:“日出前天色已明,惟黛蓝渐浅,至青灰,半冷半暖。”利用同义词搜索,找到词义、色彩、语用差异精确辨析的空间,对修辞的选择有更大幅弹性、更细微的把握。</p><p class="ql-block"> 如上举隅跟实际应用相比,难免挂一漏万。一时想到就这些了。修辞的磨砺、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有心去做,努力,积累,坚持,不松懈……就会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这些办法,虽然杵了拐棍蹒跚而行,也多了一些路子,让修辞磨砺、淬炼多了助力。办法多些,到底比少些要好。</p><p class="ql-block"> 看得更远些,以上种种固然都只属于“术”的范围,与为文要传的“道”和运思的“文心”差了层次。但如果既潜心专鹜于后者,又有前者辅佐,“道”“心”“术”三箭齐发,“术”可以形塑、表达“道”“心”。不是更事半功倍,锦上添花?</p><p class="ql-block"> 只问有没有用,不必斤斤计较它的品级,“器”的高低大小各有各的对象,物尽其用就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19,草</p>